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32篇
  免费   74篇
公路运输   623篇
综合类   156篇
水路运输   220篇
铁路运输   301篇
综合运输   10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52篇
  2020年   60篇
  2019年   34篇
  2018年   36篇
  2017年   35篇
  2016年   43篇
  2015年   60篇
  2014年   115篇
  2013年   64篇
  2012年   129篇
  2011年   115篇
  2010年   103篇
  2009年   56篇
  2008年   68篇
  2007年   98篇
  2006年   88篇
  2005年   49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为分析顶推反力荷载对墙后土体位移、应力、孔隙水压力的影响,以及不同反力加载深度、土体弹性模量、加固体厚度、加固体深度对墙后土体水平位移的影响,建立顶管顶进过程中工作井反力墙稳定性的动态三维有限元分析模型,研究结果表明: 1)反力荷载仅影响对应的部分土体区域,反力加载区域附近的土体水平位移变化大; 2)地面除0 m附近出现较大沉陷外,其他位置均表现为隆起,隆起呈平行“波痕”状; 3)反力荷载只是改变墙后土体的土压力类型,没有改变土压力的分布形态; 4)顶推反力的大小对土体孔压的变化影响轻微; 5)反向顶推力合力点深度及土体弹性模量对土体侧向位移影响较大; 6)加固体深度和厚度对土体侧向位移影响轻微。  相似文献   
62.
简单介绍浮式生产储油装置(Floating Production Storage and Offloading,FPSO)改装项目,较详细地阐述该FPSO改装项目上的内部转塔系统及其安装工艺,以此对未来这一领域的发展提供安装工艺方面的指导和说明。  相似文献   
63.
在轴舵系照光找中方面,虽然传统拉线法设备简单、操作简便,但由于钢丝本身存在挠度,导致测量精度无法保证。随着超长轴系船舶不断增多和船舶建造精度的不断提高,拉线法已不能满足当前船舶建造精度的需要。优化后的轴舵系照光找中工艺采用光学仪器与激光设备代替拉线,所测量的数据更精准、更直观。经多型船实践证明,新的轴舵系照光找中工艺,通过改变过去照光的生产技术,不仅提高船舶建造效率和质量,而且为船厂进一步节约建造成本。  相似文献   
64.
王宁  高毅  于少辉  李洋 《隧道建设》2019,39(3):413-420
为更准确地计算矩形顶管隧道施工所需顶推力,揭示小间距顶管隧道群施工中后背土体在顶推力多次叠加作用扰动后的变化情况。首先,基于现有顶管顶推力相关计算公式推导出适用于矩形顶管的顶推力计算公式。然后,整理分析某顶管隧道群工程施工中后背土体水平位移、土压力实测数据,论证矩形顶管顶推力计算公式的正确性与合理性,得到后背土体受顶推力作用产生的水平位移是以隧道中心处为最大值的弓形分布、土体在顶推力二次作用下会产生更为显著的变化且存在残余应力现象等结论。最后,采用统计方法对顶推压力与后背土体水平位移、土压力之间的数据进行处理,取得后背土在顶推压力作用下产生水平位移与土压力的经验公式。  相似文献   
65.
论述采用随动桥的大型城市客车底盘的优越性,介绍随动桥的组成结构,分析随动桥系统的工作原理。  相似文献   
66.
竖井联系测量工作的可操作性及准确性对矿山法隧道施工至关重要.以广州市轨道交通21号线某标段2号隧道为研究对象,基于施工竖井结构及现场环境的特殊性,对用于辅助测量的4根钢丝距离和角度进行观测,再利用多点后方交会及钢丝坐标传递原理实现井上和井下坐标传递.研究表明,在隧道开挖至40~60 m、100~150 m、贯通前150...  相似文献   
67.
A driving restriction policy, as one of the control-and-command rationing measures, is a politically acceptable policy tool to address traffic congestion and air pollution in some countries and cities in the world. Beijing is the first city in China to implement this policy. A one-day-a-week driving restriction scheme was expected to take 20% of cars off the road every week day. Using household survey and travel diary data, we analyze the short-term effect of this driving restriction policy on individual travel mode choice. The data also allow us to identify which demographic groups are more likely to break the restriction rule. The estimates reveal that the restriction policy in Beijing does not have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individuals’ decisions to drive, as compared with the policy’s influence on public transit. The rule-breaking behavior is constant and pervasive. We found that 47.8% of the regulated car owners didn’t follow the restriction rules, and drove “illegally” to their destination places. On average, car owners who traveled during peak hours and/or for work trips, and whose destinations were farther away from the city center or subway stations, were more likely to break the driving restriction rules. Therefore, Beijing is probably in need of more comprehensive and palatable policy instruments (e.g., a combination of congestion tolls, parking fees, fuel taxes, and high-speed transit facilities) to effectively alleviate traffic congestion and air pollution.  相似文献   
68.
酒后驾驶是造成机动车道路伤害的危险因素,对道路交通安全的影响非常严重。本文通过一系列适宜性检测试验,比较饮酒前与饮酒后以及随饮酒量的逐步变化酒精对受试者驾驶能力的影响。研究发现,饮酒后受试者心理活动受到影响,反应变差,感知变差,手和脚的动作变迟缓,处置判断错误率上升,并随着饮酒量的逐渐增加,驾驶技能逐渐恶化。  相似文献   
69.
基于粘弹塑性理论的沥青路面车辙分析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应用粘弹塑性理论,研究了沥青混合料一维粘弹塑性本构关系,并运用ABAQU软件建立了柔性基层沥青路面车辙分析的有限元模型,研究了路面车辙的发展规律,经环道试验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荷载作用初期路面车辙发展较快,而后期车辙发展较慢;路面永久变形主要由绝对车辙引起,侧向隆起仅占15%~30%;随着沥青层厚度增加,车辙增加,但增加幅度逐渐减小;从表层开始沥青层的变形率随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变大,在8 cm处变形率达到最大值,之后逐渐减小;沥青路面车辙主要产生在结构深度20 cm深度范围以内,尤其在4~12 cm之间。另外,进行了重载作用下的路面车辙模拟,对基于车辙等效的轴载换算进行了探讨,提出轴载换算系数为5.9。  相似文献   
70.
以某轿车后桥为例,介绍了疲劳寿命计算的理论基础和建立后桥精确有限元模型的方法。分别应用准静态法和随机振动法计算了后桥的疲劳寿命,讨论了频响分析带宽对振动疲劳分析方法的影响以及两种不同疲劳计算方法的区别和应用范围。结果表明,应用有限元仿真和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可以有效地预测轿车关键零部件的疲劳寿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