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49篇
  免费   232篇
公路运输   583篇
综合类   561篇
水路运输   97篇
铁路运输   167篇
综合运输   273篇
  2025年   13篇
  2024年   46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92篇
  2021年   82篇
  2020年   90篇
  2019年   52篇
  2018年   77篇
  2017年   70篇
  2016年   64篇
  2015年   87篇
  2014年   120篇
  2013年   79篇
  2012年   98篇
  2011年   95篇
  2010年   82篇
  2009年   64篇
  2008年   65篇
  2007年   94篇
  2006年   96篇
  2005年   39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针对目前城市轨道交通全自动运行线路紧急疏散存在的协同效率低、管控机制不完善等问题,研究多系统联动的乘客紧急疏散策略。结合不同驾驶模式和疏散区域的土建条件,提出由信号系统实现立即停车或条件停车,并自动触发疏散区域防护功能的设计方法,构建“车门紧急解锁手柄触发—列车制动—区域报警”三级应急响应机制。融合车辆、信号、通信、综合监控等多专业系统信息,发挥基于控制中心的远程协同和调度能力,实现多系统联动的整体疏散防护功能。苏州地铁5号线的工程实践表明,该设计方法通过自动化处置流程,可减少人工干预、缩短应急响应时间、优化疏散路径。研究成果为保证全自动运行线路的应急疏散能力提供了技术支撑,其协同控制策略可为提升城轨交通线路智能运维水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2.
针对智能车纵向决策问题,提出基于环境车辆偏离车道程度识别运动模式的方法;构建动态环境车辆横纵向轨迹预测模型,并求解;构建保持、先行、避让在内的决策集,提出基于预测轨迹的单个车辆决策方法,并基于所有动态环境车辆的决策结果在加速、减速和匀速3 种结果中做出综合决策. 实车实验表明:在直行、换道和转弯运动模式下轨迹预测平均误差分别为0.11,0.29,0.80 m,预测精度较高;复杂动态环境下,本文提供的纵向决策信息提升了智能车行驶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相似文献   
93.
为探究微胶囊沥青自愈合行为及其影响因素,采用原位聚合法制备微胶囊,以宏观试验与微观试验相结合的方法,从微胶囊的应力控释、毛细作用与扩散行为三方面揭示其自愈合行为的微观机理;进行了微胶囊沥青的拉拔-愈合-拉拔试验,采用自愈率(试件愈合后拉拔强度与初始拉拔强度之比)作为评价指标,考察了微胶囊掺量和愈合时间对微胶囊沥青自愈率的影响规律;进行了微胶囊沥青的动态剪切试验,对比疲劳试验前后微胶囊沥青的微观形态,考察微胶囊的应力控释特性;借助荧光显微镜,可视化了芯材在微裂缝中的横、纵向毛细作用与在沥青中的扩散过程;借助显微图像软件中的实时录像功能,观测微胶囊沥青微裂缝的愈合过程;采用红外光谱测试微胶囊芯材和拉拔-愈合-拉拔试验前后微胶囊沥青的官能团,考察芯材在沥青中的释放行为。分析结果表明:微胶囊掺量从0提升至8%时,自愈率从16.70%提高至48.92%,表明微胶囊沥青的自愈率随着微胶囊掺量的增加而逐渐增大,当微胶囊掺量为4%时,愈合120 min的自愈率是愈合10 min的1.85倍,表明微胶囊沥青的自愈率随着沥青愈合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大,这说明提高荷载休息期和微胶囊掺量对增强微胶囊沥青自愈合性能具有积极作用;微胶囊沥青的微观自愈合机理为,微裂缝尖端应力刺破微胶囊的囊壁而释放囊芯愈合剂,芯材在毛细管作用力的驱动下流动、扩散,并与附近的沥青接触、浸湿,从而达到修复沥青微裂缝的目的。  相似文献   
94.
为研究专业与非专业驾驶人的跟驰安全性,以真实道路交通环境下驾驶人跟驰行为的数据采集为基础,应用碰撞时间TTC及其拓展指标TET和TIT 3个跟驰安全评价指标,对比分析了受测专业及非专业驾驶人TTC频率分布和单位时间内TET及TIT平均百分比,从而对专业及非专业驾驶人跟驰安全特性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在跟驰过程中专业驾驶人保持较小碰撞时间的比例比非专业驾驶人高,同时专业驾驶人单位时间内TET及TIT平均百分比大于非专业驾驶人.  相似文献   
95.
针对目前斜拉桥环向预应力施工中实际伸长量偏差超出规范要求±6%的现象,通过内蒙古小沙湾黄河特大桥索塔锚固区足尺模型试验,分析了影响张拉伸长量的主要因素.为进一步探究钢绞线受力不均匀这一主要因素的影响,建立了钢绞线在波纹管内排列形式的三种简化模型,分析了钢绞线张拉时波纹管内部钢绞线的伸长状态及具体行为.另外,就采用逐根穿束工艺的钢绞线在张拉时易出现打搅的现象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希望实际施工中在考虑张拉伸长量修正的基础上加强对小半径环向预应力钢绞线实际受力状态的关注.  相似文献   
96.
Abstract

Indoor simulator and on-road instrumented vehicle are the most popular ways to analyze driving behaviors by using collected Vehicle Sensor Data (VSD). However, for a same driver, the driving performance could be different in the real world and in the simulated world. Even though many studies have been conducted to discover the differences of driving behaviors in these two circumstances, little research has focused on analyzing the differences in driving style, which can provide more integrated knowledge of a driver from the natural structure, stimulus–response mechanism, of driving behaviors. Therefore, in this paper, the driving styles in both the real world and the simulated world are extracted by implementing the nonnegative matrix factorization method on the collected VSD data. Through this analysis, the driving style differences can be quantitatively described and discussed in detail. It is found that the drivers tend to be more unstable and sometimes aggressive when driving the simulator and the deviation in the perception of temporal gap in two circumstances is also discovered. The research findings are particularly valuable to calibrate the driving simulator and construct more reliable driving behavior models.  相似文献   
97.
从观察自行车骑行者在路段和路口的骑行行为出发,分别选择有机非隔离栏和无机非隔离栏的非机动车道,对路段和路口停车线分区域、对自行车分种类进行观测,并通过便携式摄像机进行实时拍摄,调查到大量的数据,在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出自行车骑行者在路口、路段上的骑行行为效应和相关交通流特性。  相似文献   
98.
从查阅到的文献可以看到,在驾驶员逐日路径选择行为及网络交通流演化的研究中,均假定驾驶员第1天对路径的理解行程时间相同,也即初始条件中没有考虑驾驶员的个体差异性。首先,对初始条件和驾驶员逐日路径选择过程建模,在2条平行路径的简单路网中,运用Agent仿真方法模拟了不同初始条件下驾驶员逐日路径选择过程。结果表明:路网达到平衡所需的时间与驾驶员对历史信息的依赖程度显著相关,而与第1天驾驶员对路径行程时间理解的相关差异性不显著;路网平衡和用户平衡的差别与两者均显著相关。虽然在不同情况下路网均能够达到近似的用户平衡状态,但是平衡时驾驶员对2条路径的理解行程时间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99.
根据城市公交车的工作特点,对串联式混合动力公交车动力系统主要部件发动机、电动机、电池组等,提出了选择和设计原则,实现优化匹配,提高动力性、燃油经济性以及降低排放性能.  相似文献   
100.
林立彬 《北方交通》2012,(12):113-116
结合某隧道具体情况,介绍了偏压地形条件下一种新型棚洞结构的设计要点和施工工序,并对其力学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该类型棚洞造型新颖、技术可靠,利于节能和环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