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5篇
  免费   10篇
公路运输   148篇
综合类   50篇
水路运输   47篇
铁路运输   61篇
综合运输   19篇
  2025年   1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IntroductionA promising way to stimulate physical activity is to promote the choice for active modes of transport (walking and cycling). Over the past years, several interventions and policies have been implemented to stimulate this mode shift. However, information concern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se interventions and policies is still limited. The aim of the present study was to systematically review the effectiveness of interventions designed to stimulate a shift from car use to cycling or walking and to obtain insight into the intervention tools that have been used to promote and/or implement these interventions.MethodsFive databases were searched and articles published in English, Dutch, German, Danish, Norwegian and Swedish were included. Only studies that focussed on a mode shift from car use towards active transport in a general adult population, which were published in peer reviewed journals and which investigated effectiveness were included. Intervention tools used were categorized by using the model of Hoogerwerf & Herweijer, as either legal, economic (subsidy, reward system, penalty), communicative (written materials, behavioural tools) and physical tools (providing bicycles, providing better bicycle facilities at work, adjustment of the environment).ResultsNineteen studies met our inclusion criteria. Studies included described work-place-based interventions, architectural and urbanistic adjustments, population-wide interventions, and bicycle-renting systems. Nearly all studies (except three) showed positive effects concerning a mode shift. Most of the included studies used more than one intervention tool and the tools used differed between types of interventions. However, information about the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of these results was often lacking and the study methodologies used were not of high quality.ConclusionNearly all studies showed results in a positive direction. However, the quality of the included studies was mostly low and intervention characteristics were poorly described.  相似文献   
52.
传统钢轨钻孔作业机具尺寸大,占用劳力多,费时费力。通过分析钢轨打孔工作原理,研制了便携式手动钢轨钻孔装置,具有结构简单,体积小巧,便于携带的特点。介绍了该装置的结构、工作原理、创新特点和相关参数等。  相似文献   
53.
为分析多级复杂行星传动系统在常用工作转速范围内的振动特性,采用集中参数法建立了由多级行星排构成的复杂行星传动系统的强迫扭转振动集中参数模型,利用 Lagrange 方程建立系统微分方程并求解,分析了系统的固有频率以及复合行星排的振型。对行星变速器中各行星排在发动机各转速激励下的频域响应进行了研究,最后对复合行星排在共振转速下的时域响应和复合行星排各啮合轮齿间的啮合力波动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系统运行转速范围内,复合行星排将表现出较大的振动,其外圈行星轮啮合力大于内圈行星轮啮合力。  相似文献   
54.
准双曲面齿轮传动的动载荷计算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方宗德 《汽车工程》1994,16(2):92-97
本文以准双曲面齿轮传动系统为研究对象,考虑齿轮副在回转方向与各支承方向上的振动自由度,建立了齿轮系统的动力学模型,推导出它的运动微分方程,提出该参数激励方程组的求解方法,并进一步研究这一齿轮传动系统的激励特性,精确地计算出齿轮上的动载荷及各种转速下的动载系统。  相似文献   
55.
从范式的多元解释出发,结合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以及BPR和BPI理论,对地铁工程成本管控范式的内涵进行界定,从成本管控主体、成本管控对象、成本管控流程和成本管控工具4个维度,并以北京地铁6号线一期工程9标成本管控为例,阐述新范式(ACED)相对旧范式(IPOS)的转变。新旧范式的转换需要一个过程,以全面成本管控为过渡,成本管控将逐渐从IPOS范式向ACED范式转换。  相似文献   
56.
刘巍  王世明  杨远禄 《船舶工程》2017,39(10):37-41
针对高压齿轮泵浮动侧板磨损问题,在解析齿轮泵内部流场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浮动侧板反推力作用点变化规律和导致侧板产生倾覆力矩的关键因素。以某型号高压大排量齿轮泵为模型,运用CFD软件解析齿轮泵内部流场并根据侧板结构特点建立压紧力和反推力的求解微分方程,求得一个轮齿啮合周期内的侧板倾覆力矩变化规律,同时通过建立齿轮泵工作腔压力测试系统对该理论分析结果进行验证,额定工况下:试验值与理论值误差为4.18%,当轮齿转角φ=14°时倾覆力矩达到最大值Ms=82.16N?m。该研究为高压大排量齿轮泵浮动侧板倾覆力矩计算和侧板结构优化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57.
高速铁路轨道板沉降与水平偏位机械复位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速铁路的安全运行对轨道的线性要求十分严格,但随着我国高速铁路的大量建设,轨道板沉降现象时有发生。结合郑徐高铁某段路基沉降与水平偏移工程,简单分析位移偏差原因,提出并设计针对高铁无砟轨道板沉降和水平偏位的机械式双向偏位复位体系,体系包括由底座、提升分配梁、提升吊杆、顶升千斤顶组成的竖向提升体系和水平反力支座、水平复位千斤顶组成的水平复位体系两部分。介绍工程中的复位控制单元划分方案和同步位移控制方案,单元划分方案中采用单元重叠、二次加载方法解决了单元相交部位受力影响的难题;位移同步控制采用PLC自动位移同步控制系统。给出该体系实施过程中吊杆提升力、吊杆锚固部位底板冲切承载力、横梁支承部位轨道板局部受压的计算方法,方案在郑徐高铁工程中成功实施,为铁路轨道板偏移复位提供新的技术思路。  相似文献   
58.
为探索如何促进城市居民自愿向可持续出行方式转移,本研究引入社会心理学 中“社会规范”的概念. 在对其细分的基础上提出了不同内化程度的社会规范影响个体出 行行为的路径模型. 通过网络调查获得上海居民的意愿及出行行为数据,采用logistic和 线性回归的方法验证了假设. 结果表明,主观规范、个体规范直接影响个体公共交通出行 意愿并进而影响其公交出行频次;而描述性规范对公交出行意愿既有直接影响,也有通 过“私家车保有”中介的间接影响,同时还直接影响公交使用频次;个体的私家车购置行 为,则主要受到月收入和描述性规范的影响.  相似文献   
59.
道路场景因其结构的多样性、纹理变化的复杂性和自然曝光的不稳定性,使得传统基于道路分割的道路检测方法大多存在信息冗余,并且存在边界丢失、模糊等质量问题.本文首先在道路图像上使用 Meanshift均值漂移算法,通过空间内的概率密度呈梯形上升去寻找局部最优,并搜索属于同一模点的像素然后生成获得超像素块.然后利用 Meanshift算法获得的聚类超像素块进行多种子点区域生长,规范生长规则,克服不能得到封闭边界的缺陷,改进道路图像的分割效果.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模型适用性强,相比于传统方法有效地提升了分割准确性和实时性,可准确识别出图像中的道路信息,确保车辆能够行驶在可行驶区域上.  相似文献   
60.
为探究浅埋环境下大直径双模盾构无障碍始发过程中的变形控制策略,依托新建成蒲铁路紫瑞隧道盾构掘进区间工程,利用FLAC 3D软件建立可视化数值模型,并结合现场监测数据和施工参数,对双模盾构无障碍始发全过程进行模拟,研究刀盘切削洞门围护桩时所施加刀盘推力的数值特征对于桩后土体位移的影响;通过对比不同加固范围的位移控制效果,验证传统加固理论及其改进方法在无障碍始发下的应用可行性。结果表明:(1)刀盘推力的数值特征对于桩后土体位移的影响存在地层差异性,黏性地层下的影响效果要显著于圆砾、砂卵石这类非黏性地层;(2)不论何种地层,刀盘推力梯度对于桩后土体位移的影响效果均要显著于推力数值大小;(3)传统加固理论及其改进方法在无障碍始发下仍可应用,其中横向加固宽度的理论计算值偏于保守,纵向加固长度则基本满足土体稳定性要求;(4)始发段盾构模式转换位置的选择对于后续施工引起的地表竖向位移有着显著影响,建议选在加固区域内或靠近加固区边界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