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8篇
  免费   35篇
公路运输   154篇
综合类   274篇
水路运输   253篇
铁路运输   371篇
综合运输   8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39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56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64篇
  2011年   76篇
  2010年   75篇
  2009年   74篇
  2008年   87篇
  2007年   105篇
  2006年   113篇
  2005年   87篇
  2004年   62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feasibility of a self-organizing, completely distributed traffic information system based upon vehicle-to-vehicle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Unlike centralized traffic information systems, the proposed system does not need public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as a prerequisite for implementation. Due to the complexity of the proposed system, simulation is selected as the primary approach in the feasibility studies. A simulation framework is built based on an existing microscopic traffic simulation model for the simulation studies. The critical questions for building the proposed market-driven system are examined both from communication requirements and traffic engineering points of view. Traffic information propagation both in freeway and arterial networks via information exchange among IVC-equipped vehicles is tested within the simulation framework. Results on the probability of successful IVC and traffic information propagation distance obtained from the simulation studies are generated and analyzed under incident-free and incident conditions for various roadway formats and parameter combinations. Comparisons between the speed of the incident information wave and the speed of the corresponding traffic shock wave due to the incident are analyzed for different scenarios as the most crucial aspect of the information propagation as a potential foundation for application in such a decentralized traffic information system.  相似文献   
12.
铁路综合数据通信网,是铁路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平台,建设时首先应完善铁路基础通信网,然后从业务需求、网络结构、技术方案、网络管理、安全策略等几个方面综合考虑,合理规划,有效实现资源最大化的目标,使专用铁路信息化建设更科学、更合理。  相似文献   
13.
针对当前道路识别方法对道路材质识别精度不高的问题,提出了一种融合多源遥感影像进行城市道路材质高精度识别的方法。首先,对高光谱遥感影像中的地物光谱曲线进行分析,在保留地物光谱分离度较大的波段的基础上提升计算效率;通过分步融合的策略对多源遥感影像进行融合,提升高光谱影像的空间分辨率,为后续道路材质识别提供高质量的数据保障。其次,通过使用不同的指数对融合影像进行掩膜,提取城市建筑物,并在此基础上提取建筑物纹理信息与光谱信息,进行多特征融合并分类;最后,通过影像后处理对提取的道路进一步进行规范,得到最终高质量的道路材质识别结果。通过使用高分五号高光谱影像、高分二号全色/多光谱影像、高分一号多光谱影像对提出的方法进行实验验证,试验结果表明,本文方法可取得较高精度的道路材质识别效果,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铁路线路单元质量管理信息系统框架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铁路行业的高速发展向铁路线路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亟需信息系统辅助管理。通过研究分析国内外铁路线路信息管理系统现状,明确线路单元优化划分和养护维修计划优化制定是系统的发展方向。依据公路单元划分的方法,探讨铁路轨道单元划分的原则和方式,研究"秩和检验法"划分线路单元的具体步骤,总结轨道单元划分管理的实际应用效果。参考国外铁路线路信息管理系统的框架搭建形式,结合单元管理思想探讨系统各模块功能,搭建线路检测、单元划分、计划制定、实施效果反馈的连续性管理框架,并在计划管理模块中采用案例推理技术(CBR),设计两次推理过程,建立检测数据与对策源案例的联系,优化养护维修计划制定方法,为铁路线路的管理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5.
滨海地区多为海相和湖相沉积的软土,施工难度大,渗漏水病害多发,因此,应对盾构施工过程的渗漏水风险进行评价来保证隧道安全施工。构建渗漏水风险评价三级指标体系,将云模型与Copula函数结合,基于Copula函数对于风险指标中相关风险因素的相依性处理,云理论对于定性与定量概念的处理与转换优势,构建相依性条件下的二维和三维云-Copula模型。以宁波市轨道交通1号线为例,利用云-Copula模型计算二级指标对于各个风险等级的隶属度,确定危险性较大的二级指标为注浆质量、止水条、衬砌混凝土自防水。利用D-S证据理论进行证据融合确定该检测区段渗漏水病害的风险状态为安全,但有向基本安全状态发展的趋势。通过对危险性较大的指标加强监控,使渗漏水得到有效控制,为软土盾构隧道施工过程中渗漏水病害的风险评价与管理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对建设铁路集装箱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铁路集装箱物流运输与电子商务应用二者结合的角度出发,阐述铁路集装箱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的意义,分析了目前国内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运营情况,提出将铁路集装箱物流中各种环节信息资源纳入统一平台;把海铁联运信息服务、物流SaaS服务、订舱中心服务等作为信息服务的创新产品;在铁路集装箱物流公共平台建设上分步推进等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17.
铁路信息系统安全标准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我国铁路信息系统面临的主要安全威胁,介绍国际和国内重要信息安全标准。针对我国铁路信息系统的特点,提出信息系统安全标准体系框架建议。  相似文献   
18.
依据铁路货场生产管理信息系统设计目标和设计原则,设计系统架构、子系统及部署方案。通过各子系统实现客户服务管理、生产组织管理、动态管理、综合管理、系统管理、领导查询和与外部系统接口等功能,提出系统安全保障方案,保证系统的物理环境安全、网络运行安全、信息安全保密。  相似文献   
19.
基于通信的列车控制模式下的列车定位新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目前常用的列车定位技术的优缺点。介绍了基于多传感器信息融合和基于漏泄同轴光缆的列车定位新技术。对利用漏泄同轴光缆或基于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测速定位方法实施CBTC(基于通信的列车控制)模式下列车精确定位进行理论探讨,为解决现有采用轨道电路和信标进行列车定位精度不高和初始化过程长等缺点提供了借鉴思路。  相似文献   
20.
基于信息融合的发动机全系统故障诊断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传统发动机故障诊断的不足,利用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可以提高故障诊断精度的特点,将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引入发动机故障诊断,提出了基于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的发动机全系统故障诊断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