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19篇
  免费   54篇
公路运输   320篇
综合类   212篇
水路运输   294篇
铁路运输   203篇
综合运输   44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34篇
  2021年   49篇
  2020年   42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34篇
  2016年   38篇
  2015年   47篇
  2014年   74篇
  2013年   62篇
  2012年   91篇
  2011年   83篇
  2010年   60篇
  2009年   52篇
  2008年   55篇
  2007年   66篇
  2006年   47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The rail is modelled as a simply supported beam in the vehicle–track coupled dynamics. The beam is formulated by a partial differential equation that is transformed into an ordinary differential equation by the method of mode superposition for numerical calculation. However, the size of the matrix that is formed by the mode-superposition method increases significantly with track length, which limits the calculation efficiency. Some methods have been developed to solve this calculation issue, but they diminish the merits of the vehicle–track coupled dynamics, which would systematically investigate the dynamics of a vehicle and a track from the entire vehicle–track system. A new method is developed to resolve this contradiction. First, a theory based on a sliding window is established to improve the computational stability with respect to the length and the window-movement ratio. Then, two methods, namely finite element method analysis and an analytical solution, are used to verify the accuracy of the new method, which is highly efficient when used in a vertical half-vehicle–track coupled model to calculate the vehicle response when the vehicle moves on a long track. The results of the vehicle response calculated with and without the sliding window show good consistency.  相似文献   
92.
本文通过用Hypemesh11.0进行网格划分,然后用MSC.NASTRAN进对某轿车副车架进行模态分析,以确定冲压横梁结构是否能够达到原液压横梁结构的模态固有频率,为制定工艺方案提供支持,也为以后同类产品的研发提供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93.
介绍了深水桥墩液固耦合模型在ANSYS软件中模型的建立。利用Morison方程提出的附加质量概念考虑动水压力对桥墩作用,采用3种截面积相等的不同类型桥墩,即淹没水深相同时,所受动水压力相等。利用ANSYS建立实体单元与Fluid30单元来分析液固耦合作用对不同类型桥墩的自振特性影响。通过实例分析发现液固耦合对桥墩自振频率的影响是显著的,桥墩完全被水淹没时,其自振频率最大下降了24.2%。进一步研究发现相同截面面积的不同类型的桥墩,在相同水深时,由于其液固耦合接触面沿坐标轴方向上的正投影面积大小不一样,造成桥墩沿该方向上自振频率下降量大不相同。且沿坐标轴方向正截面面积越大,桥墩沿该轴方向上的弯曲自振频率和扭曲自振频率下降越大。  相似文献   
94.
运用有限元法建立车辆-轨道非线性耦合系统动力分析模型,该模型将车辆-轨道系统以轮轨接触为界限分成车辆,轨道两个子系统并通过轮轨接触力的平衡和位移协调条件耦合在一起。通过交叉迭代算法分别求解车辆,轨道系统的运动方程,此时每一步都需要判断使之满足轮轨几何相容条件和相互作用力平衡条件,这样对时间步长的选取要求较高,但是如果时间步长超过某一限值,易于导致迭代失败。引入了修正因子对轮轨接触力进行修正,这不仅可以放宽对时间步长的选取,还能加速收敛,提高计算效率。为验证算法的正确性,不仅进行了算例验证,还给出了引入修正因子的交叉迭代算法求解车辆-轨道非线性耦合系统动力学方程的算例,算例中考虑了不同的时间步长和不同的修正因子对交叉迭代算法收敛速度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引入修正因子的交叉迭代算法具有程序编制简单、收敛速度快、用时少、精度高的优点。  相似文献   
95.
针对某车型怠速工况下转向盘抖动问题,对整车进行了怠速振动试验并对转向盘进行了模态试验,确认转向盘系统与仪表板横梁及横梁与车身连接处的连接刚度不足导致整个转向系统模态下降,从而引起了共振。针对该问题建立了转向系统有限元模型,并根据模态试验结果对模型进行了验证。在该模型基础上对上述连接刚度进行了优化,对优化方案进行试验验证的结果表明该方案有效。  相似文献   
96.
采用CFD方法,建立了由阀体和阀体内的流体组成的负压式EGR阀的流固耦合传热仿真模型,进行了流体与固体之间的共轭传热仿真。仿真及试验结果表明,在上阀体设计冷却水道,有助于改善阀体的换热状况,能很好地满足安装在上阀体的密封环以及其他附件工作温度要求。  相似文献   
97.
本文用流体边界元结合結构模态综合技术对大型结构的流固耦合问题的计算方法进行了研究。基于对用常数边界元计算附连水质量的物理意义的研究,并结合结构部分的计算,提出了一种假设的模态——拟湿模态。数值计算表明,本文的理论结果有足够的精度。  相似文献   
98.
采用有限元/边界元法对潜艇水下辐射噪声特性进行了研究。依据潜艇各种真实的结构尺寸和设备参数,利用有限元软件ANSYS建立了接近于真实潜艇的有限元模型,并利用该模型来计算潜艇在水下低速航行时200Hz以下频率段的辐射噪声。首先计算了潜艇在电机激励时非耐压壳体表面节点的位移,然后将计算所得的位移结果转换成节点速度导入SYSNOISE边界元模型,以作为边界元计算时的边界条件来研究潜艇的辐射噪声,最后将计算结果与实际测量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显示,在63Hz以下的准确性较高,而在63—200Hz频率段的误差则较大。  相似文献   
99.
减轻列车轮轨横向动力作用的技术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铁道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理论及仿真分析系统,分析了机车车辆悬挂参数、结构参数及轨道结构参数对轮轨横向相互作用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降低轮轨横向动力作用的技术措施:(1)一系水平定位刚度(纵向和横向刚度)对轮轨横向动力作用影响较大,刚度值选取的基本设计原则是,在充分满足运动稳定性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刚度值;(2)二系水平(包括纵向和横向)刚度对轮轨横向动力作用影响不明显,设计时,应更多地考虑机车车辆的平稳性;(3)簧下质量对轮轨横向动力作用影响较大,较小簧下质量,将使轮轨横向动力作用得到显著的降低;(4)较低的扣件横向刚度、扣件垂向刚度及道床横向刚度等参数值将有利于降低轮轨横向动力作用。  相似文献   
100.
天线之间的耦合影响是短波通信台站建设中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采用SuperNEC(Super Numerical Electmmagnetics Code)线数值计算软件与微波网络理论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短波线天线之问的耦合影响。该方法先将多天线系统等效为微波网络,然后通过SuperNEC仿真软件得出天线分布电流并计算出等效网络的导纳矩阵Y,利用该导纳矩阵Y就可得到天线之间的耦合度。分析证明该方法理论正确。并且对多天线的安装布局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