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2篇
  免费   47篇
公路运输   520篇
综合类   234篇
水路运输   163篇
铁路运输   36篇
综合运输   96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34篇
  2021年   36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34篇
  2016年   42篇
  2015年   63篇
  2014年   74篇
  2013年   44篇
  2012年   67篇
  2011年   85篇
  2010年   66篇
  2009年   80篇
  2008年   65篇
  2007年   72篇
  2006年   50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1.
方茂东  陆红雨 《汽车工程》2004,26(5):538-541
首先简要介绍了我国正在制订过程中的轻型汽车新排放标准与目前正在实施的排放标准的主要差异,重点阐述了在中国实施该新标准对汽车厂、炼油厂、加油站、维修站、检测机构、车主以及政府有关主管部门带来的挑战,指出了政府应采取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2.
中重型柴油机满足欧Ⅲ排放法规的认识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介了欧Ⅲ排放检测标准和满足欧Ⅱ排放法规柴油机的排放达标措施,介绍了几种国外欧Ⅲ样机的排放测试结果,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欧Ⅲ柴油机应采用的主要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3.
针对汽油机稀薄燃烧排放控制的特殊要求,研制了一套适用于稀燃汽油机的电控节气门(ECT)系统.该系统可控制稀燃发动机周期性的短暂工作于浓混合气状态,满足NOx吸附-还原催化转化器的工作要求,降低稀燃发动机的NOx排放.并在混合气浓度改变的同时实现对点火时刻和节气门开度的连动控制,维持发动机输出功率稳定.实验结果表明,稀混合气燃烧配以NOx吸附-还原催化转化器进行排气后处理可使NOx排放最低达50×10-6,最高转化率达91%,该系统是解决稀燃及其排放问题的可行方案.  相似文献   
14.
上海市公交柴油车碳烟排放的评估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武高  杨剑光  黄震  蔡夏英  胡军 《汽车工程》2003,25(2):139-141,189
介绍了上海市道路交通以及公交汽车拥有量的发展;按照发动机购置年份、机型以及车队等统计上海市公交柴油车碳烟排放状况;追踪某一车队同一机型连续几年来的百公里油耗以及碳烟排放水平,分析了影响公交柴油车碳烟排放的各种因素;最后从管理方面提出加强I/M制度以降低公交柴油车碳烟排放。  相似文献   
15.
增压直喷柴油机EGR系统设计与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以增压直喷柴油机为研究对象,设计了一套EGR控制系统以降低NOx排放,具体介绍了EGR系统中的进气节流阀、组合气缸阀、EGR冷却器及电控系统的结构形式,并通过发动机试验测试了EGR系统的实际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16.
CNG/柴油双燃料车用发动机排放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用YZA102Q柴油机改装的CNG/柴油双燃料发动机进行燃用双燃料和纯柴油两种情况下的对比试验。对CNG/柴油双燃料发动机THC、CO、NOx和烟度的排放特性,以及空燃比、引燃油量、喷油提前角对双燃料发动机排放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和分析。  相似文献   
17.
林学东  刘巽俊 《汽车工程》1998,20(5):308-311
在增压中冷直喷式柴油机上,通过采用排气再循环(EGR)的技术措施,分析研究了EGR在不同条件下对柴油机NOx的排放特性及其工作过程的影响,指出了EGR抑制NOx排放量的原理和具体效率。  相似文献   
18.
车用催化转化器流动阻力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新昕  董群龙 《汽车工程》1999,21(6):348-352
流动阻力是车用催化转化器的重要性能之一。作者对载体结构参数,入口扩张管和出口收这三个因素进行了试验研究,并对载体通道的流动进行了理论分析,提出了一种计算载体流动阻力的方法。研究结果表明,载体结构参数和扩张管锥角对流动阻力影响显著,而收缩管锥角的影响不明显,在载体结构参数中,减小载体壁厚是降低催化器阻力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9.
采用计算机辅助分析的方法设计了乙醇还原剂添加装置,并使用这套装置在发动机台架上进行了稀燃NOx选择催化还原(SCR)催化剂的性能评价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30000h^-1空速、排温为350~420℃范围的条件下,该催化剂的NOx转化率维持在90%以上,而在低温和高温下的转化率较低;随着乙醇添加量的增加,催化剂NOx转化率提高,但同时会增加THC排放;当空速超过40000h^-1后,催化剂性能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20.
Public transit systems with high occupancy can reduce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ive to low-occupancy transportation modes, but current transit systems have not been designed to reduce environmental impacts. This motivates the study of the benefits of design and operational approaches for reducing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s of transit systems. For example, transit agencies may replace level-of-service (LOS) by vehicle miles traveled (VMT) as a criterion in evaluating design and operational changes. In previous work, we explored the unintended consequences of lowering transit LOS on emissions in a single-technology transit system. Herein, we extend the analysis to account for a more realistic case: a transit system with a hierarchical structure (trunk and feeder lines) providing service to a city where demand is elastic. By considering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trunk and the feeder systems, we provide a quantitative basis for designing and operating integrated urban transit systems that can reduce GHG emissions and societal costs. We find that highly elastic transit demand may cancel emission reduction potentials resulting from lowering LOS, due to demand shifts to lower occupancy vehicles. However, for mass transit modes, these potentials are still significant. Transit networks with buses, bus rapid transit or light rail as trunk modes should be designed and operated near the cost-optimal point when the demand is highly elastic, while this is not required for metro. We find that the potential for unintended consequences increases with the size of the city. Our results are robust to uncertainties in the costs and emissions paramete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