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1篇
  免费   1篇
公路运输   68篇
综合类   23篇
水路运输   18篇
铁路运输   46篇
综合运输   7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信号动态检测系统为信号设备动态检查,信号设备运用质量分析,指导现场维修带来了便利,同时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减轻了现场劳动强度,保障了运输安全。  相似文献   
52.
国产化ATP系统数字轨道电路调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了国产化ATP系统数字轨道电路调试方法。将轨道电路调试方法分为静态调整、单一调试、轨道电路与区域控制中心联调3个步骤,流程清晰。  相似文献   
53.
桥梁结构无损检测与评估技术的研究是当前国际上土木工程领域的难点和热点。文章结合信息技术发展的特点,探讨和总结了现代信息技术在桥梁结构无损检测与评估上的应用与发展,并对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4.
通过采用外观检查、无损检测及静载试验等方法对某桥进行检测,及时发现主要病害及破损程度,了解和掌握桥梁的总体使用状态,为桥梁管理部门对本桥采取正确管理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同时为加固设计提供科学、合理的技术资料和依据.  相似文献   
55.
行人头部碰撞保护一直是汽车行人安全设计的难点,随着E—NCAP对行人保护要求的不断提高,头部保护的得分比重对于获得高星级评价至关重要。文章基于某车型E—NCAPV6.2五星性能开发,采用虚拟仿真与试验测试有效结合的方法,对发动机罩进行了优化设计,提出了一种有利于行人头部碰撞保护的发动机罩。改进前后测试成绩的对比分析表明,该结构可极大优化行人头部碰撞保护效果,使发动机罩头部测试区域得分总分提升至24.43分,满足E—NCAPV6.2五星行人保护性能要求。可为后续设计提供参考,具有很高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56.
杆索无损检测技术可以不破坏杆索外护套对杆索和锚固端内部进行损伤检测,作为桥梁结构检测的新技术,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在国内外多种无损检测研究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各种技术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对该技术的发展做出展望。  相似文献   
57.
自动化检测主要检测指标包括路面破损、道路平整度、路面弯沉、路面抗滑、路面车辙、前方图像等等,随着公路建设的快速发展,我国大部分国省干线等普通公路进入了大中修阶段,路面自动化检测技术用来检测路面的建设施工质量及运营使用期性能,能够及时、准确的提供公路基础信息。协助设计者提出最佳的防治措施和修复方案,对于具体项目制定有针对性的设计方案。自动化检测有力地推进了工程设计的科学化、现代化,本文探讨了自动化检测技术在沥青路面大中修设计中的应用方法。  相似文献   
58.
基于嵌入式控制器的车载式摩托车制动性能测试系统,主要参数有车速、手握力、踏板力、制动蹄片温度等。该系统体积小、集成化、便于组装拆卸,并具有良好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测量精度高,随车携带方便。  相似文献   
59.
海船驾驶员职业适宜性及其心理测评系统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体现以人为本的基本思想,从安全人机工程学的原理出发,根据海船驾驶员职业的特点,论述了海船驾驶职业适宜性及其心理测评系统研究的重要意义。结合海船驾驶员职业的实际,提出了海船驾驶员职业适宜性测评的基本项目及手段,并对建立海船驾驶员职业适宜性的条件和测试方式进行了研究,旨在最终建立起一套适合海船驾驶员职业适宜性的心理测试标准和具体指标,达到指导实际生产中海船驾驶员的选拔、培养、训练和提高的目的。  相似文献   
60.
在原标准回流滴定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化学耗氧量(COD)无汞快速测定法,同时采用银—氨络合还原法对化学耗氧量测定废液中的银进行了回收。采用本方法将一次测定COD的时间由原来的3h缩短至1h,精密度实验的相对标准偏差在±4%之内,加标回收率达到98%以上,可以满足环境监测规定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