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5篇
  免费   11篇
公路运输   284篇
综合类   112篇
水路运输   34篇
铁路运输   443篇
综合运输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8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65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108篇
  2011年   100篇
  2010年   45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49篇
  2007年   63篇
  2006年   61篇
  2005年   57篇
  2004年   53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871.
双向自增力式制动器摩擦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科学准确地描述双向自增力式制动器的摩擦系数和速度温度等因素间的关系。综合考虑静摩擦到动摩擦非线性阶段,动摩擦速度稳态阶段以及动摩擦随温度变化阶段,建立了制动器制动过程的摩擦模型,并用仿真曲线与制动过程曲线对比,验证了摩擦模型。  相似文献   
872.
基于理想制动力分配曲线的复合制动设计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蒋励 《汽车科技》2006,(4):19-22
以理想制动力分配曲线为目标,在车辆液压制动力分配系数保持不变的情况下,研究了前后液压制动力和再生制动力分配的比例关系,确定了制动力分配控制策略;在确保液压制动力分配系数满足法规要求的情况下,以最优制动力分配为目标优化了整车结构参数。  相似文献   
873.
建立了产生制动尖叫的钳盘式制动器各主要零件的有限元模型,并通过集成构建了制动器总成的接触摩擦耦合有限元模型,计算了制动器振动系统的复特征值分布和模态,分析了可能产生制动尖叫的不稳定模态,并与制动噪声台架试验统计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所建模型能够较好地预测出制动器发生制动尖叫的倾向;分析了各零件的振动模态对产生制动尖叫不稳定模态的贡献大小,揭示出有尖叫倾向的不稳定模态是由子结构未耦合时的多阶振动模态叠加而成;分析讨论了摩擦因数、摩擦片结构及其背板阻尼对制动尖叫的影响,为控制制动尖叫提供了途径。  相似文献   
874.
首先对制动系的制动能效进行分析,然后对盘式制动器的结构、制动原理进行阐述;最后,对制动驱动机构的工作原理进行研究。对从事相关研究人员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75.
为满足低成本小型电动车的再生制动需求,本文提出了一种在传统真空助力制动系统的基础上增设一套活塞式可调储液缸的再生制动系统,并设计相应的电液分配控制策略。首先再生制动电液分配策略根据辨识的制动意图和再生制动力约束对再生制动力进行合理分配;其次设计踏板解耦决策策略,确定了可调储液缸不同的工作阶段和对应的目标活塞位移;最后采用双闭环可调储液缸控制策略完成精确的主动储液控制。基于dSPCAE搭建了实车试验平台进行算法测试,结果表明,设计的电液分配控制策略能保证该制动系统在0.15g以下的减速度范围内实现良好的再生制动电液协同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876.
Offshore foundations are subject to fatigue due to wind and wave loads during their lifetime. Post-weld treatment is a group of techniques well known to improve the fatigue life.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how this is applicable for large structures, i.e. a 2.4 meter jacket T-node. A large scale empirical study was performed and results were obtained from a SN-diagram based on three repetitions and supported by a theoretical background. The as welded samples performed as expected and on the safe side of the category 56 line. Unexpectedly, the burr grinded samples showed no improvement and had an evidently larger variance. Both ultrasonic impact treatment and especially pneumatic impact treatment showed improvements, but did not reach the expected category 125 line. The results were substantiated with strain-gauge measurements for hot spot analysis. The obtained results on fatigue life improvements give rise to apply post weld treatment in an industrial scale for offshore construction. However, it also brings up the discussion of the necessity to redesign structures in order to automate the treatment in a cost efficient mann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