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篇
  免费   0篇
公路运输   78篇
铁路运输   6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何泽民  王霄锋 《汽车工程》1994,16(4):230-236
本文综合应用结构有限元分析,疲劳寿命估算和室内道路模拟试验技术对某型汽车后桥壳的垂直弯曲疲劳强度进行了分析,评价。  相似文献   
22.
扭转梁后桥开发过程中,须按照从整车技术要求分解出的零部件技术规范进行设计,并借助CAE优化技术对零部件各性能进行优化。本文主要针对某型扭转梁后桥侧向力耐久疲劳和减振器力耐久疲劳工况进行优化分析,结构优化后耐久疲劳寿命提高。实物样件台架验证结果与优化仿真分析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23.
后置发动机客车噪声源的识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廖权来  罗玉涛 《汽车技术》1995,(11):25-28,12
应用相关分析与谱分析理论,建立了后置发动机客车噪声源识别的多输入单输出模型。运用该噪声识别模型及所介绍的测试分析系统,对GZ6921型后置发动机客车噪声源进行了识别。识别及分析结果表明,冷却风扇噪声是GZ6921型客车的主要噪声源。  相似文献   
24.
T-car后桥台架疲劳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台架疲劳试验模拟了T-car后桥在道路试验中的受力状态。通过对T-car后桥进行的总成扭转试验、总成单侧侧向力试验和总成单侧纵向力试验,测得了各测点在疲劳循环中的应变幅、主应变幅度,并采用Coffin-M anson公式估算了寿命。试验表明,台架疲劳试验能反映路试时的疲劳损伤,根据T-car后桥用钢的应变疲劳性能估算得到的疲劳寿命与实际路试结果相符。  相似文献   
25.
轿车后桥加工中的残余应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对轿车后桥横梁鞍形加强筋焊缝头部附近在冲压与焊接后的残余应力进行了测试,分析了残余应力分布与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横梁中的冲压残余拉应力在焊接后变小,对焊接后的后桥中残余应力分布是有利的;后桥横梁鞍形加强筋焊缝头部的残余拉应力最大,可导致此处发生疲劳损伤。  相似文献   
26.
摩托车后减震器渗漏油问题,除受本身设计、部品结构及总成的耐久性能影响外,还受行驶道路、交通情况等因素影响。减震器中的关键零部件油封,其胶料、结构尺寸及相关部件的接触表面粗糙度和尺寸对漏油影响较大,而且过载使弹簧弯曲对油封单边磨损也会引起渗漏。  相似文献   
27.
在诸多影响后举门尺寸状态的因素中,气弹簧力导致的后举门变形糅合了举门位置的整体移动以及举门本身的局部变形,成为影响后举门尺寸状态的一大难点.文章在综合已有的后举门气弹簧变形验证方法的基础上,结合扫描技术,研究了一种新方法,借助于软件,可以有效地将局部变形和整体变形分离开来,为零件的调整和优化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28.
李昊  陈剑  詹春晓  刘一华 《汽车工程》2007,29(3):246-249
介绍自主开发的后驱动桥噪声在线检测系统。该系统采用了声强测量技术,根据声强测量原理,设计了相应的软件和硬件并介绍了主要功能和关键技术。为了验证噪声检测系统的精度和可靠性,在半消声室和普通房间内,分别对标准声功率源和小型电机作声功率对比测量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该噪声检测系统抗干扰能力强,测量精度高,受环境噪声影响小,能很好地适应工业现场在线检测的要求。  相似文献   
29.
本文介绍了某重卡中体驾驶室车身总布置设计,首先对驾驶员A柱双目障碍角及左右后视镜视野进行校核,然后设计相应的雨刮器,并对所设计的雨刮进行运动分析、刮刷面积进行校核,校核结果均满足标准要求;最后以车身总布置图的形式将车身总布置设计及校核的其他关键参数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30.
王爱国  杨桃 《天津汽车》2013,(12):27-30
为提高乘用车后碰发生时乘客的安全性以及避免燃油泄露,对某款车后纵梁采用分段式设计、合理布置吸能筋及增加后纵梁加强板等优化车身结构设计的方法,使后排R点侵入量由优化前的125mm低为44mm,最大加速度值由24g降低为18g,加速度峰值时间较优化前延迟5ms,同时同一位置处最大截面力由80kN减小为58kN,后碰性能明显提升,通过CAE仿真分析及实车验证,该设计方法符合法规要求,为处理类似车身结构设计问题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