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218篇 |
免费 | 306篇 |
专业分类
公路运输 | 1007篇 |
综合类 | 743篇 |
水路运输 | 399篇 |
铁路运输 | 894篇 |
综合运输 | 481篇 |
出版年
2025年 | 60篇 |
2024年 | 132篇 |
2023年 | 60篇 |
2022年 | 178篇 |
2021年 | 197篇 |
2020年 | 161篇 |
2019年 | 98篇 |
2018年 | 146篇 |
2017年 | 119篇 |
2016年 | 146篇 |
2015年 | 157篇 |
2014年 | 201篇 |
2013年 | 169篇 |
2012年 | 245篇 |
2011年 | 247篇 |
2010年 | 148篇 |
2009年 | 159篇 |
2008年 | 114篇 |
2007年 | 191篇 |
2006年 | 183篇 |
2005年 | 107篇 |
2004年 | 75篇 |
2003年 | 47篇 |
2002年 | 26篇 |
2001年 | 31篇 |
2000年 | 24篇 |
1999年 | 13篇 |
1998年 | 17篇 |
1997年 | 11篇 |
1996年 | 12篇 |
1995年 | 7篇 |
1994年 | 7篇 |
1993年 | 6篇 |
1992年 | 6篇 |
1991年 | 5篇 |
1990年 | 6篇 |
1989年 | 10篇 |
1988年 | 2篇 |
198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5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21.
922.
利用三维点式多普勒流速仪(ADV)对丁坝区流场进行量测,并通过高精度测力天平和数字式应变数据采集仪测量船模在不同流速下丁坝区域不同位置处的纵向和横向二维受力状况,分析船舶在丁坝区域航行时的受力特性,从受力角度研究船舶在整治建筑物附近的通航安全问题。试验研究表明,船舶在经过丁坝时横向受力会经历一次正向(推力)峰值和一次负向(吸力)峰值,正向(推力)峰值出现的位置为船体中心移动至丁坝上游0.56~0.67倍船长范围,负向(吸力)峰值出现的位置为船体中心位于丁坝下游0.11~0.44倍船长范围,且船体横向距坝头越远,极值出现得越晚。纵向受力极值出现位置为船舶中心位于丁坝下游0.065~0.28倍船长范围,且随着来流流速增大,极值点有向下游推移的趋势。 相似文献
923.
924.
925.
为了比较3种不同备用制动系统的差异, 以制动距离与车钩力为评价指标, 采用AMESim与Simulink软件联合搭建列车制动系统仿真模型与性能参数分析模型。在直通电空制动系统故障情况下, 分析了不同备用制动系统时的制动特性。以120 km·h-1满载运行的某列车为例, 在某单车车辆直通电空制动系统故障后, 对比分析故障、单车热备切换制动、全车热备切换制动与冷备切换制动4种工况下的列车制动距离与车钩力变化趋势, 研究了故障车辆位置对制动距离与车钩力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 与无备用制动系统的故障工况相比, 实施单车热备切换制动方式后, 制动距离最大减小10.14%, 最大拉钩力最大减小84.59%, 最大压钩力最大减小76.87%;实施全车热备切换制动方式后, 制动距离最大减小6.41%, 最大拉钩力最大减小46.24%, 最大压钩力最大减小10.24%;实施冷备切换制动方式后, 制动距离最小增大3.13%, 最大拉钩力最大减小48.73%, 最大压钩力最大减小25.58%;随着故障车辆的后移, 最大压钩力逐渐增大, 最大拉钩力逐渐减小, 若此时采用单车热备切换制动方式, 最大压钩力与最大拉钩力均呈现逐渐增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926.
杨浩;吕忠波;冷超;钟培文 《汽车实用技术》2025,50(8):37-39+44
随着汽车电子化水平的持续提升;车载控制器软件的升级迭代在汽车电子系统中愈发频繁;这对增强汽车智能化及提升用户体验至关重要;但传统仪表控制器通常不具备远程升级功能;难以满足快速迭代的需求。为此;文章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种兼具稳定性、便捷性与安全性的远程汽车技术升级方案。该方案充分利用成熟的智能座舱系统升级机制;将传统仪表控制器与智能座舱系统相融合;成功实现了仪表控制器系统通过无线网络进行远程更新。实车测试表明;该技术方案具有可行性、安全性和可靠性;预示着空中下载(OTA)技术将迎来飞速发展。 相似文献
927.
928.
Jan Hromádko Petr Miler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D: Transport and Environment》2012,17(3):251-255
The article evaluates the environmental benefits of electric vehicles using well-to-wheel analysis in the Czech Republic. The power consumption per kilometer is determined from the combined cycle of the New European Driving Cycle. Using information from the integrated registry of polluters and mandatory disclosures of the CEZ company the specific harmful emissions production per 1 kW h of electricity is determined. The combination of electricity consumed and the production of harmful emissions per 1 kW h of electricity determine the indirect harmful emissions of an electric vehicle per kilometer. Computer simulation of the indirect production of harmful emissions is performed on the Mitsubishi MiEV engine, typical for an electric vehicle. 相似文献
929.
930.
本文主要介绍氮氧化物分析仪在柴油车排放检测中的应用,并分析对检验检测结果有影响的因素,通过分析使机动车检验检测机构进一步提高氮氧化物的检测结果准确性,确保排放结果更加真实有效.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