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078篇 |
免费 | 78篇 |
专业分类
公路运输 | 1194篇 |
综合类 | 555篇 |
水路运输 | 137篇 |
铁路运输 | 162篇 |
综合运输 | 108篇 |
出版年
2023年 | 11篇 |
2022年 | 30篇 |
2021年 | 62篇 |
2020年 | 73篇 |
2019年 | 35篇 |
2018年 | 27篇 |
2017年 | 36篇 |
2016年 | 39篇 |
2015年 | 86篇 |
2014年 | 198篇 |
2013年 | 113篇 |
2012年 | 197篇 |
2011年 | 236篇 |
2010年 | 181篇 |
2009年 | 139篇 |
2008年 | 137篇 |
2007年 | 171篇 |
2006年 | 149篇 |
2005年 | 95篇 |
2004年 | 43篇 |
2003年 | 20篇 |
2002年 | 10篇 |
2001年 | 29篇 |
2000年 | 11篇 |
1999年 | 6篇 |
1998年 | 6篇 |
1997年 | 5篇 |
1995年 | 3篇 |
1994年 | 3篇 |
1993年 | 1篇 |
1991年 | 2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1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81.
582.
按一般PWM信号和总线信号两种不同的信号形式分类,介绍新型汽车仪表对车速里程信号的采集与处理的电路、软件控制逻辑等,并分析了匹配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583.
简述安凯G6型纯电动客车的市场前景、设计思路、技术方案,以及动力系统的选型和性能参数设计,并进行仿真分析和实验验证。 相似文献
584.
585.
586.
587.
从多方面详细地阐述了12米段中高端旅游客车设计与开发过程,通过前期需求研判,制定初步方案,并以此为蓝本进行整车细节设计,最终形成满足客户使用要求的旅游客车产品。 相似文献
588.
随着空气燃油加热器的广泛应用,纯电动公共汽车尤其是城市公交领域的主机厂,逐步在开发阶段将其布置到整车系统中。本文以东风纯电动公交汽车为例,阐述了FJH-5/2(5 kW)空气燃油加热器在纯电动公交车上的布置及温度校核计算。 相似文献
589.
为了量化城市公交车给区域混合交通带来的安全风险,通过提取交通冲突数据并识别连锁冲突,研究了公交车行车风险的量化分析方法。在数据采集上,采用了航拍图像并基于YOLOv4网络学习航拍目标的外观特征,检测并跟踪航拍车辆,从而提取带精细属性的车辆轨迹数据。在冲突识别上,将不同车道上可能发生横向碰撞的车辆对之间的相对位置作为约束条件,在跟驰模型的基础上补充了匹配相邻车道上车辆对的动态关系,从而将经典碰撞时间(TTC)模型扩展至可同时识别侧向冲突的二维TTC模型;基于车辆刺激-反应理论标定每个冲突车辆对区域交通造成连续干扰的时空范围,根据干扰范围的动态变化建立冲突间的作用关系并形成时序性的冲突树模型,从而识别连锁冲突并追溯连续风险形成的因果过程。在风险研究上,从3个方面量化不同状态下城市公交车的行车风险:①基于二维TTC模型解析冲突频率;②在此基础上结合累积频率法解析冲突严重性;③通过连锁冲突比例及冲突树长度解析冲突聚集的概率和范围大小。采集广州大桥路段航拍视频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城市公交车在拥堵常发路段不仅冲突风险高,且带有较高的冲突严重性和区域聚集性;拥堵流中公交车的冲突频率超过9次(/ veh·min);公交车的严重冲突率为33.39%,远远高于小汽车的16.61%;公交车的区域连锁冲突发生率为30.75%,达到了小汽车(14.67%)的2倍。 相似文献
590.
网联环境具有数据采集和交互方面的优势,能更精确地评估交通需求,更科学地实施交通管控措施。根据公交车与非优先车辆权重及延误分布差异,研究了考虑非优先车辆延误的公交优先单点信号控制方法。利用交叉口车辆轨迹数据计算轨迹样本到达率参数,根据车辆到达交叉口的分布特征构建各相位的车辆到达率概率函数,并采用极大似然估计预测到达率,基于交通流冲击波模型分别计算出各相位的排队波、驶离波和消散波波速。公交车数量少权重较高且网联化程度高,利用基于冲击波的时距图推导延误表达式;而非优先车辆数量多单车权重低且网联化程度低,利用基于到达率的定数理论推导延误表达式。按乘员数对公交车延误值和非优先车辆延误值进行加权,以加权延误最小为目标函数建立了混合整数线性规划模型,解得相位时长整数解,并反馈到信号机系统实现公交优先自适应信号控制。以武汉市车城北路与东风大道交叉口为对象,采集不同时段交叉口流量数据,利用SUMO软件开展仿真实验,结果表明:相比优化前,低、中、高流量情况下公交车单车平均延误时间分别减少25.63%、25.25%、18.32%;同等条件下平均每周期非优先车辆延误时间分别减少8.80%、4.68%、1.99%;同等条件下平均每周期加权延误时间分别减少20.98%、9.39%、12.70%。证明所提方法能较好地适配交通需求,且流量较低时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