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1篇
  免费   14篇
公路运输   153篇
综合类   122篇
水路运输   110篇
铁路运输   96篇
综合运输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45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391.
在电沉积法制备Ni-S合金电极的基础上,向镀液中添加钨酸钠制备了Ni-W-S合金电极.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Ni-W-S合金电极和Ni-S合金电极的催化性能都要好于其他电极,Ni-W-S合金电极的性能随着钨酸钠浓度的升高而降低.计算了电极的电极反应动力学参数(包括Tafel斜率b、交换电流密度i0 和过电位),解释了Ni-W-S合金电极和Ni-S合金电极在不同电流密度区活性不同的原因.恒电流电解表明,Ni-W-S合金电极具有较高的稳定性.电极的微观形貌用SEM进行表征,成份用能谱进行分析,通过X射线衍射分析电极的晶型结构.  相似文献   
392.
针对14 mm厚的LF21铝合金,采用搅拌摩擦焊进行焊接,焊后对接头的宏观形貌、微观组织和接头不同区域的显微硬度进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在焊接速度v为200mm*min-1,转速ω为1200rad*min-1时,焊缝成型较美观,焊缝内部无空洞、裂纹等缺陷.显微组织观察发现焊核区的组织为再结晶等轴晶粒,晶粒明显细化;热机械影响区组织由原始母材细纤维组织转变为具有一定弧度的弯曲粗纤维组织;热影响区范围较窄,晶粒与母材相似,但出现了晶粒粗化现象.显微硬度实验发现,焊缝中层和上层的显微硬度较高,而下层较低.  相似文献   
393.
为了支持多环形纹路表面电极帽式铝合金点焊接头在车辆正向开发中的设计应用,设计并开展了一系列的铝合金点焊接头疲劳试验研究和疲劳寿命预测方法研究。过程中获得了点焊接头的载荷-寿命对应关系,总结了铝合金点焊接头疲劳强度受载荷方向、母材强度及厚度等因素影响的普遍规律,分析了铝合金点焊接头的疲劳失效破坏模式,并提出了评价铝合金点焊接头疲劳寿命的S-N曲线,可以有效指导铝合金点焊接头的抗疲劳设计开发工作。  相似文献   
394.
王正科 《时代汽车》2021,(1):113-114
铝合金是目前汽车轻量化研发制造应用频率较高的材料,这是因为铝合金的应用能够切实降低汽车自重.为此,本文首先分析了铝合金在汽车轻量化中的应用优势,其次分析了铝合金在汽车轻量化中的应用技术、分类、方式,旨在为铝合金在汽车轻量化中的应用提供参考,以此来提高汽车轻量化效率和质量.  相似文献   
395.
论述了地铁车辆玻璃钢头罩与铝合金车体粘接工艺方法,以及制造过程控制,对施工过程中的一些关键项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实践证明,该套粘接工艺方法应用在地铁车辆玻璃钢头罩与铝合金车体粘接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396.
国内外中高档轿车、摩托车已广泛采用粉末涂料对铝合金车轮进行涂敷,针对汽车车轮对骑乘者的关键性和重要性,配套开发研制出适用于轿车、摩托车铝车轮表面涂装防护的专用粉末涂料。  相似文献   
397.
以铝合金轨道交通车辆为研究对象,研究车体的静强度特性,包括:总结铝合金材料应用于轨道交通车辆的优势与不足;分析铝合金车体结构及主要技术参数;建立仿真模型,分析典型工况下的车体静强度;通过仿真获得不同工况下车体应力分布情况;通过试验验证车体关键部位的应力及安全系数;分析铝合金车体静强度特性。仿真和试验结果显示,轨道交通车辆铝合金车体整体安全系数较大,但车门角、车窗角等区域应力集中较明显,因此,设计时应重点考虑轻量化及应力集中区的局部强度问题。  相似文献   
398.
吕思雨  钟睦  葛凯 《铁道建筑》2020,(1):139-142
对动车组用7N01铝合金进行准静态单向拉伸试验,获取应力-应变曲线。采用曲线拟合和有限元仿真优化相结合的方法反算铝合金Johnson-Cook模型参数:通过曲线拟合方法确定模型初始参数,将其代入有限元模型,应用HyperStudy软件实现与有限元模型及求解器的数据传递与过程集成,采用遗传算法和自适应响应面法对材料参数进行优化,并将优化后的有限元仿真结果与拉伸试验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利用遗传算法和自适应响应面法反算材料参数,优化收敛速度快,仿真数据与试验数据吻合度高,2种方法均可以用来进行参数反算的优化。  相似文献   
399.
为了研究矩形扶强材和削斜扶强材结构形式的某铝合金船体纵骨贯穿舱壁结构疲劳性能,对此进行了试验研究。首先建立舱段结构的有限元模型(该目标船纵骨采用6082铝合金,其他部分采用5083铝合金材料),确定载荷工况并计算分析两种扶强材结构在相应载荷水平下的应力分布状态。在此基础上,设计并开展了实际板厚四点弯曲疲劳模型试验,获得了试验模型在不同载荷水平下的疲劳失效循环次数,并且根据试验测得数据得到了两种扶强结构形式的S-N曲线。试验结果表明矩形扶强材形式的纵骨贯穿舱壁结构疲劳性能优于削斜扶强材形式,该结论可为舰船上纵骨贯穿舱壁结构处节点形式的设计以及5083与6082铝合金焊接结构形式(T型焊接和趾端焊接)的疲劳强度评估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00.
城市轨道交通7号单开道岔主要铺设在站场,在车辆出库、入库时使用。在城市中站场占地较大,一旦建设完成就很难扩建,因此7号道岔的设计要跟主流线型的长度保持一致,以方便更换和维修。根据现场调研发现图号SC319及其同线型图号的道岔使用量最大,因此本设计在SC319前长、后长、总长不变的基础上设计多种线型优化方案,并通过动力学建模仿真分析列车过岔时的力学性能,选出最优线型进行结构设计。在设计过程中借鉴了重载铁路道岔和高速铁路道岔的设计经验,如:用刨切基本轨加宽曲尖轨的技术延长其耐磨性和使用寿命;在尖轨根端采用弹性可弯结构取代以往根端活接头式结构,减少尖轨根端病害;针对现场辙叉易掉块不耐磨的特点设计更优异性能的合金钢辙叉;设计了常规混凝土岔枕和复合材料岔枕,为城市轨道交通岔区轨下基础提供多种可选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