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50篇
  免费   1278篇
公路运输   4010篇
综合类   1394篇
水路运输   167篇
铁路运输   2433篇
综合运输   524篇
  2024年   109篇
  2023年   98篇
  2022年   272篇
  2021年   283篇
  2020年   462篇
  2019年   398篇
  2018年   376篇
  2017年   361篇
  2016年   286篇
  2015年   409篇
  2014年   694篇
  2013年   542篇
  2012年   697篇
  2011年   728篇
  2010年   588篇
  2009年   373篇
  2008年   392篇
  2007年   473篇
  2006年   428篇
  2005年   213篇
  2004年   104篇
  2003年   133篇
  2002年   36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21.
由于隧道内部空间狭窄,运输管片或砂浆罐的普通半挂运输车在其中无法实现调头行驶,因此设计开发了双向牵引半挂车。该双向牵引半挂车在隧道内不用调头,在前后均可对其进行拖挂,方便施工,满足了工程需要。为了便于推广和应用,对该车主要部件的设计和选用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122.
近年随着公路建设的迅速发展,国内已涌现出大量的隧道工程。为节约投资成本,中、短隧道一般无人值守,配电房设置于隧道横洞之内。隧道环境恶劣、污染大、灰尘多,就如何改善隧道横洞内配电房设备运行环境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23.
为探讨不同抽吸气体回送方案对整车风洞试验段流场的影响,运用Fluent软件对两种回送方案的流场进行模拟,计算了边界层位移厚度、静压因数和总压损失.结果表明,抽吸气体回送位置在边界层厚度控制效果方面几乎没有差别,而在静压因数分布以及总压损失上则差异较大,方案1的静压因数分布较方案2均匀,总压损失却比方案2大,至于两个回风口流量比例,它只对静压因素分布有影响,但在方案2中其影响小于方案1.  相似文献   
124.
沈洪波 《交通标准化》2010,(17):243-246
通过对比分析LED灯与传统高压钠灯光学参数的优缺点,提出LED灯在隧道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LED系统的经济性,探讨其在隧道照明中的应用前景,可为LED灯的推广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25.
通过对隧址区域构造定性分析和水压致裂法定量量测,分析明堂山隧道地应力分布和大小,依据目前常用高地应力判别方法,判定隧址区场地为低~一般应力区,为隧道设计提供了有力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26.
随着西部交通建设的大力发展,公路黄土隧道日益增多,渗漏水问题也越来越突出。结合实际工程,对某黄土公路隧道进行表观质量检测、衬砌内部缺陷检测及隧道断面内轮廓检测,在全面掌握病害的基本情况及其内部特征的基础上,综合多方面因素分析病害的形成机理,制定相应处治措施,可为类似渗漏水病害的治理和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7.
刘春 《隧道建设》2011,31(1):18-20
介绍采用小直径开敞式TBM进行超前平导施工的意义、目的和国外采用小直径TBM进行超前导洞施工的实例;分析国内采用小直径开敞式TBM进行超前导洞施工的可行性;总结进行超前导洞施工时选择开敞式TBM的考虑因素。得出以下结论:利用小直径开敞式TBM进行长大隧道超前导洞施工,符合国家对基本建设的环保和安全的要求;当前的综合国力和施工技术水平也具备了相应的条件;选择小直径TBM时应考虑其特点,并满足“快速掘进、探明地质、支持正洞”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8.
为了解决泥水盾构工程中高透水地层开挖面上泥膜形成困难的问题,从改善泥浆成膜性能的角度出发,在泥浆中添加轻质砂作为粗粒材料,开展加砂泥浆在砂性地层中的渗透成膜试验研究。改变泥浆中粗粒材料的粒径和添加量,测定不同加载条件下的成膜滤失量。根据成膜时间和冲破压力等成膜指标,分析粗粒材料对泥膜形成效果和修复能力的影响,探明加砂泥浆的成膜空间分布特征,揭示粗粒材料在不同孔隙尺寸的砂性地层中的堵塞机制。结果表明:泥浆粗粒材料可有效堵塞地层孔隙并提高成膜效率,提高泥膜冲破压力和修复能力;泥膜形成区域可以分为前端扩散区、初始形成区及后端形成区,初始形成区和后端形成区的泥膜承担了大部分水土压力;粗粒材料粒径与地层孔隙直径的比值关系决定了初始形成区的分布区域、分布形态及发展方向;粒径较小的粗粒材料(0.3 mm或0.5 mm)与泥浆颗粒能产生良好的协同作用,形成稳定的架桥结构,泥膜更为致密,质量较好;而添加粒径较大的粗粒材料(0.75 mm或1.0 mm)将产生较大的滤失量,或者难以形成泥膜;加砂泥浆的成膜效率随着粗粒材料添加量的增加而大幅提高,但添加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后,这种提升效果显著减弱。特定粒径的粗粒材料具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因此需要根据地层孔隙特征合理选取粗粒材料的粒径和添加量以达到最佳的成膜效果。  相似文献   
129.
为了研究水下隧道开裂混凝土中水分渗透过程和影响因素,基于Richards方程和立方定律提出了外水压力下水分在开裂非饱和混凝土中的运动方程,根据水下隧道一侧承受外水压力、一侧接触大气的服役环境,设计了混凝土内部孔洞和裂缝承受冷却压力水的渗透试验,采用红外热像仪可视化研究水分入渗开裂混凝土的过程;通过红外辐射特性来分析裂缝几何特征、外水压力和初始饱和度对开裂混凝土中水分渗透的影响,并将试验结果与水分运动方程的影响因素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外水压力越大、混凝土初始饱和度越小,则开裂混凝土试块的内外温差越大,表面温度变化曲线越陡峭,说明水分流速相应地越快,入渗深度越大,证明外水压力和初始饱和度都是开裂混凝土中水分运移的驱动因素;裂缝宽度越大、裂缝长度越长,混凝土试块表面红外温度越低,试块内外温差越大,说明裂缝面积越大导致冷却水入渗流量越大和渗透深度越深,证明裂缝宽度与开裂混凝土的渗透性正相关;另外垂直裂缝方向相比平行裂缝方向的红外热图观测效果更明显。在进行水下隧道渗漏预测时不宜忽略裂缝几何特征、外水压力和初始饱和度,不然会低估水流速度和流量,影响水下隧道的长期安全和耐久寿命。  相似文献   
130.
为解决单管双层特长盾构隧道施工距离长、施工空间有限和工期紧张等问题,结合南京市纬三路过江通道工程,研究双层盾构隧道内部结构构件的预制施工技术,采用结构构件预制与现浇相结合的梁-板-柱结构体系,合理组织施工步序,探索单管双层特长盾构隧道预制内部构件的施工方案。工程实践表明,现浇内部结构立柱及柱基础,预制上层车道板、烟道隔墙板、排烟通道板和逃生通道板,能够满足双层特长盾构隧道施工进度的要求,可大幅提高施工效率,缩短建设工期,节省工程投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