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4篇
  免费   1篇
公路运输   134篇
综合类   238篇
水路运输   1篇
铁路运输   8篇
综合运输   114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117篇
  2011年   88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43篇
  2006年   38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61.
上海市沿江通道工程对于构建浦东对外联系通道、优化公路集疏运体系、支撑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有着积极的战略意义,是"十二五"期间上海市公路建设重点项目之一。沿江通道浦东段衔接了外高桥地区大量港区、保税区、物流堆场等重要设施,是实现通道整体功能的关键路段之一,而其沿线复杂的建设条件与敏感因素,又使之成为全线工程最大的难点之一。为...  相似文献   
262.
广深沿江高速公路深圳段结构耐久性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深圳地处高温、多雨、含盐雾的亚热带地区,加之广深沿江高速公路深圳段又处于珠江出海口,大部分位于沿海滩涂地带,甚至机场段就直接在海上修筑,桥梁所处环境条件恶劣。为保证全线桥梁结构的设计使用年限达到100年,结合国内外对滨海及海上桥梁建设已做的大量试验和研究,进行项目的结构耐久性设计,可供类似工程项目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263.
吉青克  左锋 《上海公路》2012,(2):123-126
秉承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高速公路建设理念,崇启通道路面工程采用了具有降噪性能的橡胶复合改性SMA路面和掺加天然岩沥青改性的中下面层,均系上海地区首次大规模应用。就此从材料性能、施工工艺等方面进行了论述,设计和施工中积累的经验可以为类似的工程建设提供有益的经验和帮助。  相似文献   
264.
刘刚 《城市道桥与防洪》2012,(6):249-251,259
该文结合贵州镇胜高速新胜段内某标段的实际情况,介绍了钢花管注浆法处理路基开裂的一个典型实例。  相似文献   
265.
平行匝道由于桥面较窄,通常的标准梁宽小箱梁较难直接应用。由于受道路纵断面布置的限制,匝道与主线并板处,道路竖曲线引起的预制梁起拱值可能较大,给预制小箱梁的制作带来一定困难。该文就以上问题,以具体工程为背景,讨论在实际设计中的解决办法,并给出了代表性的结构验算结果。  相似文献   
266.
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是沥青路面施工过程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不同的气候条件、环境条件以及交通量大小对配合比设计的原则和目标均有较大的影响。特别是对于寒区道路沥青路面的配合比设计,在满足混合料低温性能要求的前提下,还要兼顾其高温性能。该文以塘汉快速路的沥青路面配合比设计为实例来讨论寒区道路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的特点。  相似文献   
267.
简要介绍了锚索无损检测的方法原理、锚索的结构构造。根据广梧和广贺高速公路所实施的锚索模型、实际锚索的检测数据,讨论分析无损检测技术应用于路堑边坡锚索检测的可靠性、有效性。  相似文献   
268.
车辆对路面的轴荷作用是影响公路使用寿命的关键因素之一。通过对2008年京沪高速公路苏北段收费数据库中货车数据的整理、计算,分析得出京沪高速公路苏北段货车车流现状、车辆轴载分布情况,从轴荷分布角度,提出应对路段载荷不均匀分布的对策,并建议按月建立路网轴荷分布数据库,以为养护决策提供基础数据。这对于养护工程而言,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69.
潘仲江 《北方交通》2010,(2):107-109
对高速公路通信管道工程施工质量控制做了较详细的阐述,并结合实践经验提出了高速公路通信管道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的重点。  相似文献   
270.
A mechanism is unveiled by which congestion forms on a 3-lane, uphill expressway segment, and causes reductions in output flow. Vehicular lane-changing (LC) is key to the mechanism, particularly LC induced by speed disturbances (SDs) that periodically arise in the expressway’s median and center lanes. Early in the rush, when flow was relatively low in the shoulder lane, drivers readily migrated toward that lane to escape the oncoming SDs. The shoulder lane thus acted as a ‘release valve’ for the high vehicular accumulations created by the SDs, such that forced vehicular decelerations were short-lived. The release valve failed only later in the rush, when flow increased in the shoulder lane in response to rising demand. LC induced by the SDs thereafter became disruptive: the decelerations they imposed spread laterally, and a persistent queue formed in all lanes. Long-run output flow dropped each day by 4-11% once the queue engulfed the base of the incline, and impeded vehicle ascent.Subtle details of this mechanism became visible by examining thousands of vehicle trajectories that were extracted from a series of eleven roadside video cameras. Though these trajectories were collected from only a single day, we suspect that the findings can be generalized to other days at the present site, and to other sites. This is because: (i) conspicuous features of the mechanism were repeatedly observed in loop detector data that were measured over many days at the site; (ii) these macroscopic features are consistent with observations previously made at other sites; and (iii) the more subtle details unveiled by the trajectories are compatible with a general theory of multi-lane traffi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