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3篇
  免费   35篇
公路运输   108篇
综合类   77篇
水路运输   132篇
铁路运输   105篇
综合运输   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41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41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01.
通过Actran建立某高速列车1∶8缩尺比例的三辆编组的列车气动噪声CFD/CAA混合数值分析模型,模拟列车在250 km/h运行速度下外气动湍流噪声,分析结果表明,车外气动噪声在车头、受电弓、转向架处较大,且主要集中在500~2 000 Hz频率范围内.并将仿真分析结果与相应1∶8缩尺比例的列车模型在声学风洞中的气动噪声试验结果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仿真数据与试验数据基本吻合,仿真分析结果可以为新车型设计与改进提供可靠的数据.  相似文献   
202.
唐丰  汪战军 《船舶》2007,(4):22-25
耙吸挖泥船因其显著的疏浚功效深受市场欢迎,根据中小型耙吸挖泥船结构的主要特点,对设计中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与研究,以便在设计中引起高度重视,使船体结构上的设计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203.
随着地铁列车的发展,地铁列车的速度也在不断提高,其空气动力学性能也表现得愈来愈突出,本文以地铁列车为对象,建立了其外流场气动力学模型,并进行了列车车头绕流场计算与分析,结合地铁列车造型美学要求提出了48°前窗倾角流线型地铁列车车头设计方案,达到地铁列车车头设计空气动力学与美学结构设计的统一。  相似文献   
204.
张晓枫 《船舶》2008,19(3):1-4
通过“云浚1号”耙吸挖泥船的成功设计建造,简要介绍了大中型耙吸挖泥船的一种开发设计思路,即在成熟船型基础上加大船长的“船型改造设计”,创造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205.
对某轻卡进行外流场的数值模拟,通过对模型的流场特性的分析,研究气动阻力产生的主要原因。将车厢高度和车厢与驾驶舱距离作为两个影响因子,采用拉丁超立方设计方法和最小二乘法创建二阶响应面模型,利用混合整型优化法进行参数优化,优化后与原型设计相比,整车气动阻力明显减小,表明该方法能有效地提高整车空气动力学性能和CFD优化效率。  相似文献   
206.
为研究既有桥梁对近桥位复线桥的气动干扰,选取不同梁高典型断面,采用增强壁面处理(EWT)的数值模拟方法,对比研究了主梁断面高度、来流风攻角及风向等因素对错列双钝体断面间的气动特性影响,并对其流场结构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受既有桥梁影响,复线桥主梁断面在位于迎风向和背风向时,三分力系数与单幅断面差异显著.对于不同梁高情况,复线桥监测断面位于背风向时,迎风侧腹板负压区随遮挡面积的增大而增大,扭转效应更为明显,升力方向随梁高变化发生改变;对于不同来流攻角情况,背风向监测断面在负攻角下所受阻力较对应正攻角略大,攻角增大引起了断面间大涡的破裂.断面形状、高度、遮挡面积及来流攻角均在不同程度上引起绕流特性的改变.  相似文献   
207.
介绍了CRH3A型城际动车组动模型试验的试验装置,重点研究动模型试验的试验原理、研究内容、试验方法和试验结果分析,为动车组空气动力学适应性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8.
周莹  耿高飞 《水运工程》2014,(2):172-175
外海港口中的钢桁架桥受风荷载作用较大,风荷载甚至可能成为钢桁架桥的主要荷载。而《港口工程荷载规范》和《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两种规范对风荷载的计算模式存在一定差异。通过对某码头上一座90 m钢桁架桥的计算比较,分析不同规范下的参数取值及结果,给出对横向风荷载计算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9.
电解水式驻留微气泡减阻技术及其可行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通常的气幕减阻技术中,由于气泡的不断流失容易产生能耗增大、减阻效果下降等问题。该文提出一种利用驻留微气泡的减阻技术。微气泡产生于阵列布置于航行体表面的微凹坑中,并在航行过程中稳定驻留于凹坑处,从而有效降低局部摩阻系数;微气泡通过电解水产生,并可反过来对电解反应进行自适应控制,从而自适应地控制供气量和气泡形状。通过初步数值模拟和实验,对影响气泡驻留的因素进行了定性的分析。设计了一种电解反应自适应控制的凹坑结构,用于气泡形状和电解反应的自动控制。通过数值计算,对一特定条件下驻留微气泡的理论减阻能力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10.
针对拱桥矩形拱肋静风阻力传统计算方法的不足,给出更合理的拱肋阻力计算方法。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数值模拟方法及流场显示技术,计算分析二维拱肋截面阻力系数与三维曲拱肋阻力系数,并对某实际大跨度拱桥的缩尺模型进行风洞试验,分节段测试其静风阻力。结果表明:高宽比对阻力系数影响不明显;阻力系数随拱肋间距比的增大存在跳跃现象,对二维拱肋截面该跳跃区间为3S/H4,对三维曲拱肋为1.5S/H2;按三维拱肋阻力系数计算的静风阻力最接近该桥试验结果,若按二维拱肋截面阻力系数计算将明显偏小,而按规范方法又过于保守。建议在工程设计中采用三维曲拱肋阻力系数进行静风计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