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4篇
  免费   5篇
公路运输   93篇
综合类   174篇
水路运输   19篇
铁路运输   28篇
综合运输   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39篇
  2007年   49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1.
文章针对我国常用的水泥稳定碎石和二灰稳定碎石两种半刚性材料,通过大量的室内试验研究,建立了两种材料动态模量与无侧限抗压强度和静态模量的关系,为没有条件进行动态模量试验的单位进行路面结构设计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2.
采用不同掺量粉煤灰和矿粉取代低热硅酸盐水泥,制备水泥砂浆和净浆。测试砂浆抗压强度和抗折强度发展,用XRD分析水泥净浆物相组成,用恒温量热仪测试水泥净浆的放热速率和放热量。结果表明:掺入粉煤灰使低热硅酸盐水泥强度下降,强度发展速度变慢,掺入矿粉对低热硅酸盐水泥强度发展影响较小;与纯水泥体系相比,掺粉煤灰胶材体系的水化物相种类没有变化,水化产物中氢氧化钙含量下降,掺矿粉对氢氧化钙的降低作用更明显,且会促进AFm的形成;粉煤灰和矿粉可降低低热硅酸盐水泥水化放热速率和放热量,粉煤灰对水化进程影响不明显,矿粉对水化进程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结合正在建设的遵毕高速公路的工程实际,使用PLAXIS有限元软件对影响斜坡地基上纯粉煤灰路堤稳定性的地基参数进行分析以期获得合理的计算参数,为类似工程中路堤的稳定性分析及地基参数选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为将水泥粉煤灰稳定煤矸石更好地应用到道路基层,需对其级配进行优化设计.文中以混合料形成骨架密实结构为目标进行粗集料级配设计,以k法为基本理论进行细集料级配设计,最后综合粗集料与水泥粉煤灰砂浆配合比例,提出水泥粉煤灰稳定煤矸石总的级配设计曲线,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设计了4组C30强度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开展了混凝土拌合物性能、强度、抗裂性能、抗冻融性能、氯离子含量、电通量试验,分析了不同掺量矿物掺合料对低强度高性能混凝土力学和耐久性能的影响。矿物掺合料总掺量为40%~50%时,低强度高性能混凝土耐久性能最好。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公路交通的迅速发展,二灰碎石混合料以其优良的路用性能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通过室内试验,二灰稳定碎石混合料的力学性能进行研究,分析级配类型、龄期等因素对混合料力学性能的影响.试验表明,混合料的密骨架结构可以提高其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17.
目前,减水剂和粉煤灰复合掺加外加剂主要是应用于水泥混凝土,应用于水泥稳定碎石的具体研究极少。通过温缩试验,对比在1%的减水剂下,不同粉煤灰掺量的水泥稳定碎石的温缩性能,试验结果对于工程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路基路面基层材料的种类在不断增加,其性能也得到了不断地发展和提高。公路路基的质量密切关系到整个路面工程能否经受住反复的车辆运行荷载,季节交替的考验。所以必须扎实地做好路基工程,提高路基的施工质量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道路的建设质量,改善道路的运行性能。该文探讨了作为路基基层材料的二灰稳定碎石的施工控制技术,可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复合引入炼钢废渣和粉煤灰对透水混凝土性能的影响,并对透水混凝土的透水系数和强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粉煤灰、钢渣和水泥作为胶结料复合使用,对各物料的水化反应起到促进作用。当粉煤灰掺量为15%、钢渣掺量为10%时,透水混凝土28 d抗压强度和透水系数均较高。粉煤灰和钢渣复合加入,使胶结料连接桥更致密,强度更高。  相似文献   
20.
邵树人  林依平 《公路》2001,(6):100-103
利用粉煤灰材料活性,对二次投料原理,通过室内试配钢纤维粉煤灰混凝土和粉灰混凝土试验,以及铺筑试验路段的验证,表明该材料能满足路面强度要求,还可降低水泥用量和工程造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