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08篇
  免费   244篇
公路运输   2758篇
综合类   2703篇
水路运输   409篇
铁路运输   520篇
综合运输   162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45篇
  2021年   96篇
  2020年   146篇
  2019年   70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44篇
  2016年   45篇
  2015年   110篇
  2014年   545篇
  2013年   431篇
  2012年   616篇
  2011年   699篇
  2010年   554篇
  2009年   478篇
  2008年   558篇
  2007年   652篇
  2006年   525篇
  2005年   311篇
  2004年   191篇
  2003年   124篇
  2002年   86篇
  2001年   79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黄涛 《交通标准化》2010,(3):213-215
以改性沥青SMA路面平整度为研究对象,对路面平整度评价指标、影响因素、施工控制等进行研究.从而可以有效地指导改性沥青SMA路面的施工,具有一定的科研和工程价值。  相似文献   
992.
在分析沥青混凝土路面的抗滑性能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在检测路面抗滑性能时,应根据竣工验收和路面养护的不同要求,采取不同的试验检测方法,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993.
厂拌泡沫沥青冷再生技术,是将旧沥青路面经过翻挖、回收、破碎、筛分后,与再生剂、新沥青材料、新集料等按一定比例重新拌和,使之能够满足一定的路用性能并用其重新铺筑路面的一整套工艺技术。该技术既有利于环保、保持水土,又可节约大量投资,对于修筑公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94.
沥青混凝土和水泥混凝土是我国目前主要的道路面层材料,这两种面层材料各有其优势和不足,在力学性能和工作特性上有一定的互补性。将水泥和沥青两种材料结合起来,形成水泥乳化沥青混凝土路面,对其施工技术、路面应用进行探讨,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995.
为了减少半刚性沥青路面的早期损坏,应从分析产生各种早期损坏的原因入手,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加大资金投入,优化设计,加强施工管理,尽最大可能地减少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的早期损坏。  相似文献   
996.
卢建飞 《交通标准化》2010,(11):221-223
沥青路面作为一种无接缝的连续式路面,具有力学强度好、行车平稳、无扬尘、无振动、低噪音及易于机械化施工等优点.成为我国公路及城市道路的主要结构型式。为了延长公路的使用寿命,为经济建设提供良好的服务,必须重视沥青路面的预防性养护工作。  相似文献   
997.
李小存 《交通标准化》2010,(11):240-242
在我国现阶段公路建设中,高等级公路路面通常采用沥青混凝土型式,其施工质量直接影响到行车的安全性、舒适度及路面的耐久性,因此有必要了解沥青混凝土面层施工阶段的要点以及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998.
戴峰 《交通标准化》2010,(12):121-124
通过与沥青初步的共混试验,发现杜仲胶生胶对沥青的改善效果有限,必须采取其他的形态来改性沥青,硫化胶就是其中之一。硫化胶与沥青这种高聚物混合材料共混后,对沥青的性质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999.
刘爱辉 《交通标准化》2010,(13):198-201
随着我国公路逐步进入养护时期,沥青路面再生技术因其自身优点及较强的可操作性,越来越受到重视。就沥青路面再生技术进行全面的调查总结,并分析各种再生方法的优缺点及其适用性,可为工程建设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00.
刘爱辉 《交通标准化》2010,(15):160-162
沥青混合料的抗高温车辙能力除了与矿物骨架结构、沥青胶结料种类等有关外,还与沥青混合料设计孔隙率、用油量等指标有密切关系.所以,需要根据沥青路面的特点,针对其中的关键控制指标进行专项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