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860篇 |
免费 | 159篇 |
专业分类
公路运输 | 1219篇 |
综合类 | 751篇 |
水路运输 | 630篇 |
铁路运输 | 329篇 |
综合运输 | 9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9篇 |
2023年 | 31篇 |
2022年 | 130篇 |
2021年 | 228篇 |
2020年 | 114篇 |
2019年 | 74篇 |
2018年 | 59篇 |
2017年 | 68篇 |
2016年 | 62篇 |
2015年 | 100篇 |
2014年 | 193篇 |
2013年 | 102篇 |
2012年 | 220篇 |
2011年 | 224篇 |
2010年 | 158篇 |
2009年 | 174篇 |
2008年 | 190篇 |
2007年 | 187篇 |
2006年 | 198篇 |
2005年 | 126篇 |
2004年 | 103篇 |
2003年 | 78篇 |
2002年 | 43篇 |
2001年 | 32篇 |
2000年 | 27篇 |
1999年 | 11篇 |
1998年 | 14篇 |
1997年 | 7篇 |
1996年 | 12篇 |
1995年 | 6篇 |
1994年 | 6篇 |
1993年 | 9篇 |
1992年 | 6篇 |
1991年 | 9篇 |
1990年 | 3篇 |
1989年 | 3篇 |
1988年 | 1篇 |
1985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0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主动悬架系统对汽车侧翻稳定性改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被动悬架系统侧翻稳定性比较差的问题,提出采用主动悬架系统的方法进行改善。通过汽车侧倾运动状态分析,建立了被动悬架系统、主动悬架系统和控制系统模型。模拟分析得到主动悬架系统使得汽车在弯道行驶时的侧倾角有效值下降了92.8%,侧倾角加速度有效值下降了78.2%,侧翻因子有效值下降了92.6%。结果表明:利用主动悬架系统可以有效地降低汽车非直线行驶时的侧倾角以及侧倾角加速度,提高汽车的侧翻稳定性,是提高汽车非直线行驶状态下安全性的一个合理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92.
汽车防追尾碰撞数学模型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为了提高车辆在高速行驶状态下的主动安全性能,研究了处于追尾行驶状态的本车与前车的运动学特征;针对前车的不同运动状态分别推导出了跟车距离的计算模型并分析了模型中3个关键参数的随机性和动态性,对制动迟滞时间提出了基于模糊推理的确定方法,对本车制动减速度和前车的运动加速度提出了比较实用的动态测算公式;另外,研究了防追尾碰撞的控制与执行,建立了动态调整安全制动停车距离的神经网络模型,提出了基于危险裕度判别的安全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93.
94.
填石路堤原位抗剪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路堤原位抗剪试验基础上,获取路堤原位抗剪强度指标内摩擦角φ和黏聚力C,以推滑平衡分析法为理论基础,提出4点基本假设,经过现场试验数据计算分析,论证了假设成立和推滑平衡分析法应用于填石路堤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95.
96.
97.
软土地层浅覆土下钢管幕顶进沉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软土地层超浅覆土下钢管幕顶进施工引起的地层沉降规律与机制,以上海中环线田林路节点改善工程为依托,采用现场试验方法,对整个管幕顶进周期内地表初期沉降、累积沉降与工后沉降的变化发展进行分析,研究不同工况条件下地表沉降发展规律。结果表明: 试验结束后地表最大沉降为9.8 mm,管幕群施工对地表沉降具有累积作用; 单根钢管顶进时后半段隆起,隆起值在精度允许范围内; 管幕上方1倍管幕埋深范围内地层沉降变化明显,顺接管施工的工后沉降较大,采取洞口止水措施能有效减缓地层损失。 相似文献
98.
为研究郑万高铁大型机械化配套全断面法施工围岩-支护结构相互作用力学特性,依托郑万高铁隧道现场实测数据,确定台阶法和大型机械化配套全断面法2种工法施工的围岩压力分布特征,并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建立围岩-支护结构有限元模型,分析2种工法对围岩压力和结构内力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 1)台阶法多次施工扰动易导致支护结构和围岩之间产生空隙而发生脱空,大型机械化配套全断面法施工对围岩扰动次数少,初期支护快速封闭成环,可保证初期支护及围岩之间良好的密贴性; 2)在软弱围岩中,采用大型机械化配套全断面法施工比台阶法更有利于改善结构受力,减缓结构内部偏心受压的程度,能有效发挥拱形隧道结构承载力; 3)大型机械化配套全断面法在软弱围岩快速施工、控制支护结构变形、保证支护结构受力安全等方面具有综合优势。 相似文献
99.
为了解决隧道穿越土砂分界地层的围岩稳定性问题,以蒙华铁路阳城隧道为研究对象,采用现场试验、室内试验及数值试验等研究方法对土砂分界地层围岩稳定性进行探究,重点探讨地层种类及其厚度变化对围岩变形、塑性区扩展及支护结构受力的影响。结果表明: 1)相对单一地层,土砂分界地层会影响洞周应力分布,分界面处围岩容易先出现塑性区,且土砂分界地层围岩变形性质与软弱的全砂岩地层更为接近; 2)在土砂分界地层分界面处会产生较大的水平收敛,易出现拉应力; 3)土砂分界地层中,随着砂层所占比例的增大,拱顶沉降和洞周收敛不断增大,且分界面所在台阶处支护结构的应力发展会提前达到更高的峰值; 4)当分界面出现在上台阶时,围岩会产生极大的塑性变形,支护结构承受相对较大的应力,是土砂分界地层中最不利的分界情形。 相似文献
100.
Huailong Shi Jianbin Wang Chunyuan Song Wanxiu Teng 《Vehicle System Dynamic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Vehicle Mechanics and Mobility》2018,56(8):1187-1206
This investigation demonstrates the wheel wear evolution and related vehicle dynamics of high-speed trains with an operating distance (OD) of around two million kilometres. A long-term experimental test lasting two years was conducted to record the wheel profiles and structural vibrations of various trainsets. The wheel wear, namely the profile shape, worn distribution and wheelset conicity, is investigated for several continuous reprofiling cycles. Typical results are illustrated for the stability analysis, and the ride quality is examined with increasing OD. In addition, the vibration transition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suspensions are investigated in both the time and frequency domains. The experiments show that the dominant wear concentrates on the nominal rolling radius, and the wear rate increases with OD because of the surface softening resulting from the loss of wheel material. The vibration of structural components is aggravated by the increase of the equivalent conicity of the wheelset, which rises approximately linearly with the wheel wear and OD. High-frequency vibrations arise in the bogie and car body related to the track arrangement and wheel out-of-roundness, causing the ride comfort to worsen significantly. Additionally, the system vibration characteristics are strongly dependent on the atmospheric temperature. Summaries and conclusions are obtained regarding the wheel wear and related vehicle dynamics of high-speed trains over long operating times and distance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