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4篇
  免费   134篇
公路运输   590篇
综合类   134篇
水路运输   77篇
铁路运输   60篇
综合运输   17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73篇
  2021年   75篇
  2020年   40篇
  2019年   50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62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72篇
  2011年   61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55篇
  2007年   61篇
  2006年   59篇
  2005年   33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8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01.
校企合作是实现汽车类专业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的重要载体。本文首先从匠心、匠品、匠艺三方面进行界定汽车行业工匠精神,提出校企双方共建品牌汽车集成中心、共同营造"汽车工匠"校园文化、共同制定"汽车工匠"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教学资源4个工匠精神培养策略,为培养高职院校汽车类专业学生工匠精神提供参考。最后以上汽大众SCEP校企合作项目为例进行具体的工匠精神培养实施,发现项目班学生工匠精神明显提升,校企共培学生工匠精神具有实践可行性。  相似文献   
802.
大客车大部分采用后置发动机,驾驶区保温性能比较差。高寒地区大客车驾驶区采暖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驾驶员的舒适性和行车的安全性。本文根据市场上大客车驾驶区采暖存在的问题,进行简要分析并提出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803.
重载车辆传动系统摩擦副在接合/分离过程中,摩擦片内齿与内毂外齿为啮合状态,由于动力输出的非平稳性,使得啮合齿部处于非线性高频冲击振动,其振动及冲击损伤特性将影响着传动系统的性能和使用寿命。为能正确预估高频冲击损伤对传动系统使用寿命的影响,对摩擦片齿部冲击碰撞应力变化规律和疲劳损伤理论的应用研究,提出了一种非线性冲击损伤计算的新算法。采用疲劳累积损伤原理和门槛值计算方法,分析了非线性冲击应力特性,引入了喷丸强化因子,并将代表当前损伤状态和应力状态对疲劳损伤发展影响的无量纲因子引进模型,得到了非线性冲击总损伤的数学模型。对摩擦副齿部进行了瞬态和稳态的应力试验测试,获得了1.5 mm齿侧间隙下10 s时间段的累积损伤值,利用新算法理论计算方法,推导了摩擦片全寿命周期总损伤值,获得了疲劳寿命预估值。经计算,其有效使用寿命周期为25.56 min。为对比不同边界条件下的损伤影响状态,对常用的不同齿侧间隙(0.75,1.25 mm)摩擦片齿部疲劳寿命进行了试验测试和总损伤值计算,分别获得了不同间隙条件下的使用寿命预估,其有效使用寿命分别为100.78,25.96 min。该方法能够通过实测应力状态,获得有效时间段累积损伤值,并通过计算,获得总损伤值及全寿命疲劳失效损伤的定量预估。该算法对摩擦片齿部高频冲击疲劳失效损伤的定量评价研究具有可操作的现实指导意义,也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冲击碰撞损伤并准确量化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04.
为了实现高速公路的自由换道行为决策,并满足行车安全高效性、决策结果平稳无震荡、与运动规划模块结合引导车辆行驶等要求,提出了一种基于驾驶人不满度的换道行为决策方法。首先,根据驾驶人的速度期望建立了驾驶人不满度累积模型,并基于驾驶人速度不满累积度产生换道意图。其次,依据不同车道障碍车的运动状态,设计了2种目标车道选择策略,通过预测引擎对各个待选车道进行预测和评估,选取其中行车效率较高的车道作为目标车道,同时建立换道最小安全距离模型,用以在换道全过程中判断换道的可行性。然后,将换道行为决策的结果以目标车道的形式传递给基于改进人工势场的运动规划模块,用于运动规划模块目标的选取,以引导车辆横纵向运动。最后,在CarSim/PreScan/Simulink的联合仿真平台和硬件在环平台上建立多种测试场景,验证换道行为决策算法。试验结果表明:换道行为决策算法能够依据驾驶人速度不满累积度产生稳定的换道意图,进而根据所设计的换道策略选取具有更高行车效率的目标车道,并在换道过程中持续判断换道的可行性,以应对障碍车辆突然加减速等突发状况,保证换道过程的高效性和安全性;换道行为决策算法通过目标车道的转换,引导运动规划模块调整车辆的运动,实现跟车、换道等行为。  相似文献   
805.
为了有效判定车辆翻新轮胎的剩余使用寿命,需要科学确定废旧轮胎胎体橡胶老化程度对翻新轮胎使用寿命的影响。在分析废旧轮胎胎体橡胶老化规律的基础上,通过橡胶老化试验测试及回归分析,确定了胎体弹性模量随着橡胶老化年限增加近似线性增大的影响规律;结合计算机仿真技术及试验测试技术,基于轮胎径向刚度法提出了翻新轮胎剩余使用寿命不安全系数计算方法,其计算数值大小与翻新轮胎径向刚度和新轮胎径向刚度之差成正比,与新轮胎径向刚度值成反比;构建了由橡胶加速老化系统、弹性模量测取系统、承载-变形计算机模拟系统和承载-变形测试系统等组成的翻新轮胎剩余使用寿命判定系统;基于径向刚度法和判定系统提出了车辆翻新轮胎剩余使用寿命判定规则,确定了翻新轮胎胎体剩余使用寿命判定具体流程;根据剩余使用寿命不安全系数计算方法和判定规则,将翻新轮胎确定为可正常使用、需降速使用和需报废处理3个级别,并利用11.00R22.5载重车辆翻新轮胎进行了剩余使用寿命判定与评价,依据判定规则分别计算了不同使用年限3条翻新轮胎的剩余使用寿命不安全系数,确定出3条翻新轮胎所对应的级别,判定与评价结论与实际使用情况相吻合。研究结果表明:废旧轮胎胎体橡胶老化程度对翻新轮胎剩余使用寿命影响显著,翻新轮胎径向刚度与剩余使用寿命之间存在较大影响关系;废旧轮胎胎体橡胶老化程度越严重和径向刚度越大,翻新轮胎的剩余使用寿命将会越短。  相似文献   
806.
介绍侧面视觉死角检测系统、轮胎气压报警技术、防止驾驶员打瞌睡装置、驾驶员唤醒系统、事故避免技术和事故预防技术等几项最新汽车安全新技术的特点、原理、应用情况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07.
为了弥补现有汽车避撞控制策略以及碰撞风险评价指标单一的不足,提出转向和制动协调的主动避撞控制系统。首先规划了五次多项式换道路径,在对其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得到转向临界避撞距离和与目标车道车辆的安全距离约束。其次,考虑道路附着系数和系统延迟的影响,基于制动过程给出制动临界避撞距离,并以纵向行驶安全系数ξ和碰撞时间倒数T-1TC划分安全行驶区域,利用驾驶人实车跟车数据标定稳态跟随/定速巡航区域的阈值。随后,通过转向/制动临界避撞距离的对比给出2种避撞方式的安全收益范围。最后搭建Simulink/CarSim联合仿真模型,并对其进行不同初始条件下的避撞仿真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转向操作在制动距离不足时仍是有效的;当主车高速近距离接近静止前车时,主车可以顺利采取转向换道动作,而常规ACC系统在2.5 s处的车间相对距离为-0.76 m,事实上已经发生了碰撞;当相邻车道前车与主车纵向间距不满足换道安全距离约束时,避撞控制系统进入紧急制动模式,最大制动减速度达到-0.8gg为重力加速度),实际最小车间距为5.1 m;通过转向和制动的协调动作,充分发挥了车辆的避撞潜力;ξT-1TC指标的融合,可以更好地评估碰撞风险并实现不同控制模式的转换,在保证行车安全的同时可避免过分制动给乘客造成的紧张感。  相似文献   
808.
车辆结构参数和道路环境信息的实时准确获取是提高智能汽车运动控制性能的重要因素之一,而车辆质量与道路坡度信息是多种汽车控制系统的必要信息,因此质量与坡度在线估计的研究一直受到关注。针对车辆质量与道路坡度的联合估计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交互多模型的质量与坡度融合估计方法。首先,设定了适宜进行质量精确估计的工况条件,据此提出了基于模糊规则的质量估计置信度因子计算算法,进而设计了基于置信度因子的递推最小二乘车辆质量估计算法,以实现质量的在线估计。然后,以车辆纵向动力学模型为基础,建立了运动学和动力学2种坡度估计模型,并设计了基于运动学模型的线性卡尔曼滤波坡度观测器,基于电子稳定性程序ESP的纵向加速度信息实现坡度估计,设计了基于动力学模型的无迹卡尔曼滤波坡度观测器,基于ESP和发动机管理系统EMS的力信息实现坡度估计。运动学模型未考虑车辆姿态信息,坡度估算结果与实际值有偏差;动力学模型对模型精度要求高,算法稳定性差,为充分发挥2种方法优势实现坡度的精确估计,采用交互多模型算法实现了2种坡度估计方法的加权融合。最后,对所设计的算法进行了实车试验验证。结果表明:所设计的质量与坡度估算算法具有较好的实时性和准确性,适合智能汽车运动控制的应用需求。  相似文献   
809.
地铁给排水、消防系统管线的防冻是北方地区地铁冬运重点关注的问题。介绍了主动式电保温方案,并在特性、节能、安装与故障处理和自控性能等方面对自限温发热电缆和恒功率发热电缆进行了分析、比较和研究,得出自限温发热电缆保温方案具有可靠性高、节能效果好、维修便利等优势,在地铁给排水、消防系统的保温方案中具有良好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10.
开展自动驾驶测试场景研究能够大幅减少自动驾驶汽车的测试周期与开发成本,是未来评价和提升自动驾驶技术的重要基础。为此,联合基于本体论的场景解构方法,提出了一种基于多通道态势图的自动驾驶场景表征方法,并对多通道态势图的场景聚类与场景复杂度进行研究。首先,对目前的自动驾驶测试方法进行分析,论述道路测试的不足之处以及基于场景的自动驾驶虚拟测试的优点,并对当前的场景解构与表征方法进行了总结;然后,运用本体论解构场景中的信息,并建立场景的本体模型,对模型中的数据属性进行参数化;接着,对真实场景、场景中的语义信息和多通道态势图场景进行对比分析,定义表征场景的多通道态势图的数据格式,将解构出的场景信息重组到多通道态势图的不同层中;之后,以汉明距离为基础设计了多通道态势图的对象层相似度计算方法,采用K均值聚类算法对驾驶场景对象层进行聚类分析,并借助层次分析法对基于多通道态势图的驾驶场景复杂度计算进行研究;最后,以KITTI数据集的一些真实场景为例,绘制场景开始时刻的多通道态势图,分析聚类出的9种对象分布类型。研究结果验证了多通道态势图场景复杂度计算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