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1篇
  免费   48篇
公路运输   51篇
综合类   85篇
水路运输   40篇
铁路运输   75篇
综合运输   8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深圳市长期坚持数据和模型驱动的交通规划理念,经过20年的积累,建立了面向规划决策支持的综合交通大数据应用体系,在多元数据融合与大数据挖掘应用方面进行了探索。总结深圳市交通大数据平台包含的三类数据:偏静态的城市空间数据、传统调查数据、偏动态的交通多元数据,阐述大数据对交通规划技术创新的影响。基于大数据对交通模型和运行仿真的影响,深圳市积极推动交通规划技术创新,建立区域–宏观–中观–微观一体化的交通仿真模型体系、融合实时数据的交通运行和评价系统,也使得绿色交通优先等规划理念更易实施。最后,对车联网、智慧交叉口、交通主动控制、个性化信息交互等影响交通规划创新的技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02.
为了应对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条件下的延误影响,提出基于线路间换乘运力协调的列车运行调整策略.通过上海轨道交通系统的多源运营大数据分析,得到运行延误对相邻线路列车间衔接关系和换乘站客流组成的影响规律,提出衔接调整策略和分流调整策略.结合相邻线路连接关系,考虑客流需求和站台能力约束,给出换乘运力协调方案的求解算法,并分析策略适用情况.实例验证结果表明,线间协调调整策略能够有效降低延误影响,优于传统的延误本线疏解方案,可为网络化运营条件下的延误管理提供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03.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是城市信息化程度较高的一部分,随着规模化和网络化发展,因其自身数据富集的优势,使得以数据为驱动的交通管控技术被广泛应用.建立科学、智能、可扩展的大数据平台,是城市轨道交通大数据资产有效管理和利用的重要保障.从城市轨道交通数据全生命周期特点和线网指挥中心业务需求出发,以南京地铁为例,探讨城市轨道交通大数据...  相似文献   
104.
105.
断面客流是城市轨道交通制定运营计划的关键。传统的断面客流分析方法无法直观展现断面客流的多源性、空间不对称性和时变性,尤其是对于动态多维度客流与运行图能力适应性的可视化分析非常匮乏。基于点、边和线的可视化呈现方法,构建了直观、清晰、适于客流可视化分析的轨道交通网络拓扑图;根据实际运营需求,从多空间维度和时间维度两方面出发,研究了涵盖断面绝对量和断面满载率等综合信息的交互式实现方法,并以上海轨道交通网络为实例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106.
以澳门莲花路重型停车场为例,简要介绍大跨度深基坑施工概况及方法,对施工中的优点及不足提出建议,供以后类似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107.
大曲率混凝土葵形拱桥施工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天津市子牙河立交桥的工程实践,介绍大曲率混凝土葵形拱桥模板设计方案、拱圈施工段划分、拱圈施工顺序,以及拱部施工控制要点、防开裂措施,为类似工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8.
研究目的:地质地形环境复杂时,特大桥应综合利用适宜的勘察方法.本文以西南某铁路特大桥为例,分析和对比各种勘察方法及其成果运用,以得出对复杂地质条件下特大桥勘察过程中确保勘察精度的认识.研究结论:复杂地质地形条件下,特大桥勘察应以现行规范为依据、地质调绘为基础,采用多种勘察方法与手段,互为补充、相互验证,通过综合分析,判断岩土层及构造发育特征、确定岩土参数、对场地及基础方案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09.
结合雪峰山隧道白沙斜井具有地质条件复杂、长度长、坡度陡、反坡排水、工作面多、施工组织难度大、施工风险多、较一般斜井施工困难等特点,通过对雪峰山隧道白沙斜井快速施工的关键技术进行总结和体会,阐述长大隧道快速施工问题的对策,以期为类似项目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10.
对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项目建设标准第二十四条之二的线路长大陡坡和连续提升高度限制表提出不同看法。认为把线路坡度和连续提升高度固定成组的科学依据不足,与工程实践存在较大差距。线路纵断面连续提升高度限制16 m的规定,推高了正线困难地段的最大坡度,加剧了矛盾。对第二十四条提出需要分析评价的几个问题,进行仿真计算和运行模拟,并给出明确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