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67篇
  免费   283篇
公路运输   982篇
综合类   1250篇
水路运输   601篇
铁路运输   665篇
综合运输   152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37篇
  2022年   103篇
  2021年   121篇
  2020年   118篇
  2019年   80篇
  2018年   72篇
  2017年   105篇
  2016年   92篇
  2015年   126篇
  2014年   294篇
  2013年   242篇
  2012年   316篇
  2011年   289篇
  2010年   260篇
  2009年   215篇
  2008年   184篇
  2007年   305篇
  2006年   255篇
  2005年   159篇
  2004年   88篇
  2003年   40篇
  2002年   42篇
  2001年   38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51.
水泥土挤密桩复合地基的承载力和浸水后的时空变形特征是高速公路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的重要研究课题。以银川至昆明高速公路(G85)太阳山开发区至彭阳(宁甘界)段为研究对象,采用现场载荷试验和浸水试验为手段,研究水泥土挤密桩处理后的复合地基承载力和浸水条件下的复合地基变形。研究表明:水泥土挤密桩对黄土地基的承载力改善具有十分显著的作用,随着桩数的增加,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和群桩效应均随之增加;不同深度处的湿陷变形速率曲线规律具有明显的一致性,土体湿陷变形呈现时间早、速度快、变形量大的特点;在浸水试验试坑竖向方向和横向方向的变形分析表明水泥土挤密桩对黄土地层的湿陷变形能够起到良好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952.
填石路堤强夯加固施工参数及路基动应力响应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贵州西部山区的高速公路常采用高填石路堤,强夯法是控制高填石路堤填筑质量的有效方法之一。为确定填石路堤的强夯加固施工技术参数、探讨强夯冲击能量作用下填石路堤内部动应力响应规律,通过现场试验和FLAC3D数值模拟进行研究。采用动土压力盒、位移观测元件,测试强夯冲击能量作用下的动应力以及夯坑沉降量、夯锤周边地表变形等数据,并将现场测试结果与数值模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夯击能量3 000 kN·m下,强夯加固单点夯击次数为12击、夯点间距为4.5 m;强夯作用下填石路堤内部动应力峰值随深度呈指数形式衰减,并且根据动应力峰值的随深度衰减曲线,获得了夯击能量3 000 kN·m下填石路堤强夯有效加固深度为5.0 m。研究结果可为类似工程确定强夯加固施工参数及有效加固深度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953.
含顺倾结构面的红层岩质边坡开挖过程中极易发生边坡失稳问题。本文以东南地区一公路红层岩质边坡为研究对象,分析该类边坡的致灾因子,并针对该边坡沿顺倾结构面的滑动破坏模式,提出坡脚堆载反压、刷方减载、夯填裂缝、设置排水工程和锚固工程的综合治理措施。通过建立滑坡模型,采用室内试验法、反算法和极限平衡法确定滑面计算参数和滑坡推力,并对治理措施实施过程中边坡稳定性进行分析验算,论证治理措施的可行性。监测数据表明,治理效果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954.
在分析世界范围内主要城市群市郊铁路与地铁衔接方式的基础上,从线网衔接角度,研究中心区终止与外围区接入2种模式的主要特征及适应性;从运营组织衔接角度,研究换乘与直通衔接2种模式的主要特征及适应性。结合北京市郊铁路网规划和建设情况,指出了北京市郊铁路与地铁衔接的不同模式。  相似文献   
955.
吕艺 《交通标准化》2012,(17):70-71
结合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叶城县国道219水稳天然砂砾基层的实际建设与施工设计,就水泥添加方式对水稳天然砂砾基层强度的影响做详细的介绍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水稳天然砂砾的抗压强度远高于水稳规范中的相关要求,水泥添加方式对于水稳天然砂砾基层强度的影响非常之显著,且以先加水泥后加水的拌合程序为最佳。  相似文献   
956.
水文遥测系统常用通信方式及特点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浙东  黄晓艳  张莉君 《水道港口》2004,25(Z1):118-120
针对水文遥测系统数据通信的特点,分析比较了常用近程、远程有线,远程无线通信方式中RS 232 C,RS 485,CAN总线、电话公网语音通道,ISDN,ADSL,短波和微波,GSM,GPRS和卫星通信方式的适用条件和应用原则。  相似文献   
957.
As a multi‐criteria decision‐making (MCDM) method,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 has been used considerably to solve hierarchical or network‐based decision problems in socio‐economic fields. Following an in‐depth explanation of the transport function in logistics and an overview of the MCDM methods, the AHP model is employed in the paper for a logistics company in selecting the most suitable way of transportation between two given locations in Turkey. The criteria used in the selection of transportation modes are identified as the cost, speed, safety, accessibility, reliability, environmental friendliness, and flexibility. Several cost parameters (transportation, storage, handling, bosphorus crossover) are incorporated into the decision‐making process. The application is carried out in instructional character.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indicate that the railway transportation, which is not widely used in Turkey, is also an alternative and suitable means of transportation. Copyright © 2013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958.
商务出行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纽带,其出行方式选择研究是商务出行的重要内容.通过在上海各交通车站调查长三角区域中短距离商务出行,分析旅客商务出行方式选择行为,将高速铁路与动车合并为一类城际列车方式进行分析,运用非集计的巢式Logit模型建立旅客出行方式选择模型,分析影响商务出行方式选择的因素.将2种方式分开分析及对比,验证了此模型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959.
肋板式挡墙是一种依靠肋板与肋板间土体的摩擦效应平衡墙背土压力的新(轻)型支挡结构,其稳定性受肋板形状的影响显著。开展由纸质肋板和有机玻璃面板构成的肋板式挡墙砂箱模型试验,研究3种典型肋板形状对肋板式挡墙稳定性影响规律,分析在极限稳定状态下肋板形状与肋板面积的内在关系。试验结果表明:肋板形状为上小下大的正立三角形肋板面积最小,其次为上大下小的倒三角形肋板,而矩形时所需的肋板面积最大。相对于矩形肋板,正立三角形肋板的面积节约率均值约为25.5%,底部约束的倒三角形肋板约为12.7%,倒三角形肋板约为6.3%;矩形、正立三角形和底部约束的倒三角形肋板式挡墙均为绕墙趾转动的倾覆破坏模式,倒三角形肋板式挡墙则随肋板间距减小由沿墙底滑移破坏模式转变为倾覆破坏;墙体肋板布置间距由疏至密变化,处于极限稳定状态的肋板式挡墙所需肋板长度呈非线性减小趋势,最终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960.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results of a major before-and-after study carried out to establish the short term effects of the removal of a severe bottleneck in the road network around Amsterdam. An important focus in the study was on measuring changes in the timing of travel, as well as changes in route choice, mode choice, destination choice and frequency of travel.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indicated that, in the short run, there was little or no change in mode choice, nor was there significant emergence of new induced trips. On the other hand, large shifts in time of travel as well as route choice were reported, emphasising the importance of alterations to the timing and routes of existing trips when congestion is relieved, and the need to consider the benefits these bring in evaluating the impact of any road invest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