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9篇
  免费   32篇
公路运输   226篇
综合类   164篇
水路运输   116篇
铁路运输   337篇
综合运输   8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66篇
  2013年   49篇
  2012年   129篇
  2011年   65篇
  2010年   47篇
  2009年   46篇
  2008年   46篇
  2007年   63篇
  2006年   51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61.
Activity settings and travel behaviour: A social contact perspective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Using time-use data from Canada, Norway, and Sweden, this study briefly outlines the essence of the activity setting approach and illustrates one aspect of its usefulness by exploring the impact of social contact on travel behaviour. The activity system approach views behaviour in context. Activity settings are generic components of the activity system and studying them using time-use diaries can provide major insights into travel behaviour. Focusing on social contact, this paper characterizes the social environment in terms of social circle (interaction partners) and social space (location). The analysis shows that there are clear differences in the levels of social interaction across various groups, including those who work at home. The 1992 Canadian data showed people working at the workplace spend relatively more time with others, about 50% of total time awake. Working at home reduced the time with others to a low of 15.7%. when people worked at home the family benefited, almost doubling the time spent with them compared to those working at the workplace. Persons working at home only spend the most time alone. There is a tendency for persons with low social interaction to travel more. It is argued that individual need, or want, social contact and if they cannot find it at the workplace they will seek it elsewhere thus generating travel. Whether this is the result of need or opportunity is of minor relevance, what it does suggest is that working in isolation at home will not necessarily diminish travel but rather may simply change its purpose. This revised version was published online in June 2006 with corrections to the Cover Date.  相似文献   
762.
对沪宁城际铁路某曲线段设立跟踪试验观测段,研究其钢轨型面的发展变化规律.观测数据统计分析表明,钢轨型面状态保养良好,且型面变化较缓慢,一年的平均最大磨耗量仅为0.34mm;内外轨磨耗区域主要集中在轨顶中心附近,外轨磨耗量略大于内轨.此外,利用所测钢轨型面数据,完成了轮轨接触状态的仿真分析,与现场观测基本吻合,从而验证了理论分析方法的可靠性,为深化高速铁路钢轨型面变化分析及其养修对策的制定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63.
城市轨道交通的弓-网以及靴-轨关系的故障类型复杂,不易辨别,并且由于处置过程中存在众多不确定因素,容易引发二次事故。根据此类故障的特征,结合广州地铁的处理经验,对弓-网、靴-轨关系故障进行分析,阐述此类故障的主要成因及辨别方法,为迅速辨明故障类型、准确应急处置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764.
随着列车运行速度的提高,车轮和轨道用钢也在不断更新换代。通过对比国内外车轮和轨道用钢的化学成分、力学性能,指明微合金化是提高高速列车轮轨钢性能的关键因素:微合金化能够在保证高强度的同时显著提高钢的韧性,从而提高钢的抗疲劳性能。并对近期关于高速列车轮轨磨损、滚动接触疲劳以及磨损和滚动接触疲劳之间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765.
分析了接触网系统遭受直击雷和感应雷击过电压情况下,接触网的耐压水平,并提出了几种接触网的防雷方式。重点对避雷器的设置和接地方式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766.
杜麾 《电气化铁道》2012,23(1):32-35
针对国内已开通的高速铁路客运专线无交分道岔在施工及运营维护中发现的问题,及非标定位形式的无交分道岔参数设置在设计、施工及运营实际中缺少技术标准规范支持,结合铁道部专家组、设计、施工运营单位的会议研讨结果,对高速铁路接触网18”无交分道岔定位参数设置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67.
从接触线波动传播速度的角度出发,通过公式推导和图形绘制,分析接触线波动传播速度、接触线线密度以及接触线悬挂张力三者之间的变化关系,并针对日本、德国、法国3个发达国家的不同电气化线路,进行分析计算。  相似文献   
768.
喻奇 《电气化铁道》2012,23(5):43-45
介绍了国内城市轨道交通牵引供电制式的现状,阐明了目前各牵引供电制式普遍存在的问题,论述了牵引供电制式的选择原则,分析了四轨供电技术的优缺点,提出了采用网轨混合型牵引供电方式是在现有情况下解决当前存在问题的途径。  相似文献   
769.
于博轩  马成  王元贵 《电气化铁道》2012,23(6):12-15,18
根据铁路接触网实际情况,分析了铁路运营线路接触悬挂、线夹、绝缘零部件及关键零部件存在的故障类型,介绍了目前在铁路系统广泛应用的红外检测技术,设计了一种车载式接触网红外巡视装置,分析了各种环境因素给红外检测带来的影响及消除各种影响的措施。  相似文献   
770.
结合唐山中低速磁浮试验线上更换钢铝复合接触轨工程的实践,对工字形接触轨绝缘侧向安装、轨道梁和车辆限界和接触轨在道岔梁的过渡方案进行分析研究;介绍了工程实施重点、实施步骤、接触轨系统新产品(钢铝复合接触轨、道岔梁处接触轨过渡关节弯头和膨胀接头)的技术功能以及施工的技术配合。最终取得了圆满成功,为我国中低速磁悬浮线路建设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