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6篇
  免费   90篇
公路运输   368篇
综合类   263篇
水路运输   199篇
铁路运输   274篇
综合运输   42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62篇
  2020年   49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51篇
  2014年   93篇
  2013年   67篇
  2012年   103篇
  2011年   107篇
  2010年   95篇
  2009年   50篇
  2008年   40篇
  2007年   68篇
  2006年   70篇
  2005年   41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891.
In January 2009, following a lengthy industry review and consultation process, the New Zealand Public Transport Management Act (PTMA) came into force. The Act allows Regional Transport Authorities, as the primary procurers of public transport services, to place either a control or a contracting requirement upon services that are registered as commercial requiring no subsidy. The imposition of either the control or the contracting requirement is designed to facilitate greater system integration, improve service continuity and enhance services to the customer, andallow the Authority to invest in key strategic projects, such as integrated fares and ticketing, so as to grow patronage.The PTMA’s other objective is to ensure improved value for public subsidies. Recent years have seen significant subsidy inflation for seemingly little commensurate benefits. The Act will allow the Regional Transport Authority to achieve greater value for money through improved farebox, a shift to longer, larger contracts to increase competition in the market, a more appropriate allocation of risk, and the removal of the ability of operators to ‘game’ the current system by using strategically placed commercial services as barriers to competition.Similar concerns have also stimulated new legislation in the UK and this paper illustrates the parallels in the environment and proposed response.  相似文献   
892.
基于Weibull分布计算造船设备故障发生概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设备故障的发生发展过程都有其客观规律,研究故障规律对制定维修对策,以至建立更加科学的维修体制是十分重要的.本文应用Weibull统计方法对设备故障规律进行分析,并计算出设备的可靠度和故障率.统计分析是故障管理中重要的手段,是制定管理目标的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893.
一种新的舰船电子设备失效分布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现代舰船电子技术的发展设备技术性能和结构要求提高,可靠性问题愈显突出。根据电子设备的现实使用情况,在其寿命方差线性变化的假设下,推导一种新的电子设备失效分布:进一步研究该分布密度函数中的参数特性,以及在完整数据情况下参数的负指数矩估计;推导新失效分布下电子设备的可靠性指标。实证分析表明选取的该电子设备失效率随时间的增长而增大,故符合推导的新分布的情况.分析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符合.说明推导的新分布及相应的密度函数性质、参数估计方法以及可靠性指数的计算等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894.
以单排两桩抗滑桩为研究对象,将室内抗滑桩缩尺模型试验方法中的重塑土条件改进为原状土条件,参照岩土体现场直剪试验方法设计了抗滑桩现场模型试验,在高速公路高陡黄土边坡上进行悬臂式、全埋式抗滑桩原位缩尺模型试验,确定2种埋设方式的模型桩与原状黄土体相互作用至极限状态过程中的受力变形规律,探究2种埋设形式的抗滑桩在原状黄土中的受力分配过程,获得2种埋设形式的模型桩各自的破坏模式。试验结果表明:各模型桩在受力过程中均经历了零位移阶段、有效变形阶段和失效阶段,并将3个阶段的分界点分别定义为临界启动荷载和临界阻滑荷载。2种埋置形式的模型桩均属于多点依次断裂破坏,两悬臂式模型桩首次破坏点位于模型桩入土深度约68 cm处,A桩为两桩中的首先破坏桩,两桩的临界启动荷载为32.5 kN,临界阻滑荷载为75.5 kN;两全埋式模型桩首次破坏点位于模型桩入土深度约51 cm处,A桩为两桩中的首先破坏桩,A桩的临界启动荷载为32.5 kN,B桩为22 kN,两桩的临界阻滑荷载为93 kN。在全埋式条件下,两桩在受力过程中均存在明显的相互协调过程,而这一过程在悬臂式条件下并未出现。试验结果为抗滑桩破坏预警及设计计算提供了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895.
为研究浅埋隧道围岩压力的计算方法,依托高丽营隧道工程,采用有限元软件建模分析,并基于剪切应变判定准则得到浅埋隧道的失稳破坏形态。然后构建塑性极限分析上限法破坏模式和速度场,建立浅埋隧道围岩压力计算方法,对岩土体非线性破坏准则对浅埋隧道围岩压力的影响规律进行探讨。研究结果表明: 1)无论是基于线性还是非线性破坏准则,侧压力系数的取值对计算结果均有很大影响,侧压力系数的增大,会引起竖向围岩压力的减小和水平围岩压力的增加; 2)围岩压力随非线性系数的增加而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896.
为研究铝合金/玻璃纤维增强复合材料(GFRP)筋近表面嵌入式加固混凝土梁的抗弯性能,以加固方式、加固筋类型和加固量为变量,设计了5根钢筋混凝土梁试件进行单调静载试验,重点分析了混凝土加固梁的破坏模式和破坏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采用铝合金筋或GFRP筋嵌入式加固后混凝土梁的受弯承载力均显著提高;加固量相同时,GFRP筋加固梁、铝合金/GFRP筋混合加固梁和铝合金筋加固梁的极限荷载比未加固梁分别提高了105.8%、45.7%和17.5%,但混凝土梁采用GFRP筋加固后延性降低、脆性突出,而采用铝合金/GFRP筋混合加固或铝合金加固后混凝土梁的延性则与对比梁相当;GFRP筋嵌入式加固梁和铝合金筋嵌入式加固梁分别发生了混凝土保护层剥落破坏和加固筋屈服后混凝土压溃破坏,而铝合金/GFRP筋混合加固梁则先是GFRP筋与混凝土保护层发生剥离,之后随着作用跨中位移的持续增大,受压区混凝土发生压溃,破坏过程有两重防线。在试验研究基础上,采用截面分析法给出了嵌入式加固梁抗弯强度的理论计算模型与工程实用模型,计算结果表明:加固梁极限弯矩的试验值与理论预测值之比及与实用模型计算值之比的平均值分别为1.081和1.063,方差分别为0.003和0.005,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897.
浦东机场围区堆填了大量来自市内建设区域的盾构渣土,由于土质原因无法直接用作市政道路的路基,化学固结是基于施工特性和经济效益的最优选择。先简单阐述了固结剂的选择,用于路面结构层位和稳定渣土材料的设计过程,提出各层次的掺量、压实度和7 d无侧限抗压强度需求,以设计目标压实度和无侧限抗压强度的最低要求为依据,通过对浦东机场软土固结处理方法进行先期模拟,采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基于固结层地基在路堤荷载作用下的应力、应变特点,确定了不同影响因素作用下固结层的地表沉降变化曲线以及附加应力分布曲线。研究表明,硬壳层的扩散应力以及封闭效应的存在使得其更好地保护下部软土,从而体现出更好的工程特性。  相似文献   
898.
应力测试是汽车行业常用的疲劳寿命分析手法,当车身零件发生焊点开裂等疲劳破坏问题时,在应力集中位置贴伏应变片,然后在特定的恶路进行应力测试,采集应力数据,结合材料的疲劳限度及S-N曲线,通过分析应力数据能判断出是否存在疲劳破坏的风险,从而协助分析车身零件疲劳开裂的原因,并结合CAE分析提出相应对策。此外,实施对策后,以相同工况再次进行应力测试,通过分析疲劳开裂对策后状态测量所得的应力数据,可快速判断其对策的有效性,从而提高对策成功率,确保新车型按时投产。  相似文献   
899.
主要针对大客车格栅式车架早期断裂现象,通过质量调查、数据统计、现场勘察、失效分析,探悉并归纳出影响格栅式车架早期断裂的3类主要原因及5个关键性环节,提出了切实有效的6条改进建议,通过改进后的样车试用,其使用可靠性、耐久性有了较明显的提高。同时指出,凡半承载式车身与半承载式车架所匹配的客车.无论车架结构形式是格栅车架还是三段式底地板车架,其车架断裂的主要原因基本雷同。呼吁国内各汽车厂在设计制造或协作生产中不仅应注重各自的车架或车身质量,还必须注重车架与车身组装的整体可靠性.从而避免因各自“顾此失彼”所引起的重大质量纠纷或诉讼损失。  相似文献   
900.
We describe a model that integrates a multiregional input–output (I–O) model of the USA (for 50 States and the District of Columbia) with the national highway network. Inter-state commodity shipments are placed on a congestible highway network. Simulations of major choke-point disruptions redirect traffic which increases the costs of some shipments. Increased costs show up in higher prices which help to determine a new I–O equilibrium. We find economic and network equilibria that are consistent. The simulations show only moderate economic impacts. We ascribe this to the resilience of the highway network. The model provides State-level detail on who bears the costs of the disrup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