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73篇
  免费   214篇
公路运输   803篇
综合类   486篇
水路运输   159篇
铁路运输   239篇
综合运输   100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117篇
  2021年   116篇
  2020年   110篇
  2019年   48篇
  2018年   64篇
  2017年   47篇
  2016年   40篇
  2015年   80篇
  2014年   150篇
  2013年   93篇
  2012年   133篇
  2011年   149篇
  2010年   125篇
  2009年   80篇
  2008年   68篇
  2007年   98篇
  2006年   101篇
  2005年   37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There has been an increasing role played by 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s (GNSS) in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 (ITS) applications in recent decades. In particular, centimeter/decimetre positioning accuracy is required for some safety related applications, such as lane control, collision avoidance, and intelligent speed assistance. Lane-level Anomalous driving detection underpins these safety-related ITS applications. The two major issues associated with such detection are (1) accessing high accuracy vehicle positioning and dynamic parameters; and (2) extraction of irregular driving patterns from such information. This paper introduces a new integrated framework for detecting lane-level anomalous driving, by combining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s (GPS), BeiDou, and Inertial Measurement Unit (IMU) with advanced algorithms. Specifically, we use Unscented Particle Filter (UPF) to perform data fusion with different positioning sources. The detection of different types of Anomalous driving is achieved based on the application of a Fuzzy Inference System (FIS) with a newly introduced velocity-based indicator. The framework proposed in this paper yield significantly improved accuracy in terms of positioning and Anomalous driving detection compared to state-of-the-art, while offering an economically viable solution for performing these tasks.  相似文献   
62.
基于DSP的嵌入式驾驶疲劳监测系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进行有效的、实时的、非接触式的驾驶员疲劳检测,采取NHTSA和FHWA推荐的非接触式疲劳检测方法PERCLOS,利用TI公司的专用图像处理DSP芯片TMS320DM642,构建了车载的基于DSP的嵌入式驾驶疲劳监测系统。首先使用肤色模型算法迅速定位人脸,然后利用累积差分帧和Hough变换等实时图像处理技术来检测、跟踪眼睛,分析眼睛的状态和提取眼睛的特征参数,计算PERCLOS值、判断疲劳程度并采取报警或其他措施。试验结果表明,系统的算法简单、快速、鲁棒性强。  相似文献   
63.
智能车辆安全辅助驾驶技术研究近况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论述了安全辅助驾驶技术的研究现状、研究的必要性以及研究进展。安全辅助驾驶技术包括车道偏离预警与保持、前方车辆探测及安全车距保持、行人检测、驾驶员行为监测、车辆运动控制与通讯等。分析了各种传感器的优缺点及其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基于单一传感器不能很好地解决安全辅助驾驶技术可靠性和环境适应能力的要求,应结合激光雷达技术解决图像模糊问题,利用红外传感器增强机器视觉识别的可靠性,未来的安全辅助驾驶技术应该采取多种传感器融合的技术,结合毫米波雷达和激光雷达系统具有深度测量精确的特点,将极大的推动汽车安全辅助驾驶系统的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64.
林志  陈杨 《公路交通技术》2007,(1):142-144,149
隧道及地下工程建设面临着大而多的风险,尤其是越江隧道的建设更为突出。因此隧道工程项目风险管理也越来越受到工程建设领域的关注。以规划中的重庆两江隧道为依托,采用风险分析方法中常用的专家打分法,对该工程采用钻爆法可能遇到的风险因素实施风险分析与评估,并给出了相应的处置措施。希望能对该工程以及类似工程的实施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65.
盾构的进出洞工序是盾构法建造隧道的关键工序。该文阐述了盾构进出洞施工的重要性,介绍了稳定正面土体、基座及后座的设置、洞口间隙的密封等施工技术。  相似文献   
66.
驾驶行为研究模拟舱实验整体方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介绍AutoSim模拟舱的基本组成、功能的基础上,从交通系统组成的人、车、路的角度,提出了利用驾驶模拟舱进行驾驶行为研究的参数选择、数据库的结构、场景定制等关键技术,并提出了可行的技术路线和实验方案。  相似文献   
67.
重型工程车行驶过程中事故风险大,发生恶性事故的概率高,易造成重大生命和经济损失,其运输安全管理问题面临挑战.为探究重型工程车驾驶人驾驶稳定性与相关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开展重型工程车自然驾驶试验,提取车辆运动学、道路条件、驾驶人状态和工作时间等数据;采用速度均值和速度标准差表征驾驶人驾驶稳定性,以睡眠模式、道路线形、道路...  相似文献   
68.
通过对隧道软弱围岩爆破施工的炮眼布置、参数设置、装药量控制等方面进行合理设计,即提高了循环进尺,又使超欠挖现象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使隧道施工更合理、更科学、更安全,为隧道钻爆施工起到了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9.
提出一种新的基于人工智能的感知 计划 动作agent结构实现智能车辆自动驾驶的方案。首先通过描述该结构的原理说明该结构可以解决自动驾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接着通过建立自动驾驶知识库阐述如何具体实现自动驾驶,最后通过仿真实验验证该方法能够为智能车辆实现自动或辅助驾驶提供一种非常有效的机制。  相似文献   
70.
为了研究夜间环境道路监控补光灯对青年驾驶员驾驶行为的影响,考虑不同光照强度和是否存在行人横穿道路行为2个变量,通过UC-win/Road软件设计城市道路仿真场景,采用驾驶模拟器开展试验,并结合眼动仪、生理记录仪采集青年驾驶员的视觉、生理及驾驶操作3种特性指标。再利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方法,分析变量对青年驾驶员的3种特性的影响及其显著性水平。结果表明:①无论是否存在行人横穿道路行为,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青年驾驶员的注视时间、瞳孔面积变化率及脑电(α+θ)/β均减小,心率增长率、制动踏板深度比例及制动反应距离均增加,表明光照强度越大对青年驾驶员的视觉、生理、驾驶操作特性越不利;②在存在行人横穿道路行为时,光照强度对青年驾驶员的视觉、生理及驾驶操作特性的影响更加明显;③当光照强度小于50 lx时,脑电(α+θ)/β和驾驶操作指标变化较缓,而光照强度大于50 lx时,脑电(α+θ)/β指标下降显著,变化率大于10%,其数值低于3.70,表明青年驾驶员产生情绪波动,警觉性显著增大,制动踏板深度比例显著增大,其数值大于0.55,制动反应距离超过13.40 m,制动操作力度较大,操作稳定性降低,且避让行人的成功率显著降低,不利于夜间行车。因此,建议道路监控补光灯的光照强度宜小于50 lx。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