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618篇 |
免费 | 327篇 |
专业分类
公路运输 | 1389篇 |
综合类 | 1350篇 |
水路运输 | 1323篇 |
铁路运输 | 762篇 |
综合运输 | 12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4篇 |
2023年 | 43篇 |
2022年 | 124篇 |
2021年 | 163篇 |
2020年 | 178篇 |
2019年 | 144篇 |
2018年 | 122篇 |
2017年 | 140篇 |
2016年 | 128篇 |
2015年 | 198篇 |
2014年 | 325篇 |
2013年 | 297篇 |
2012年 | 477篇 |
2011年 | 443篇 |
2010年 | 305篇 |
2009年 | 282篇 |
2008年 | 268篇 |
2007年 | 347篇 |
2006年 | 314篇 |
2005年 | 180篇 |
2004年 | 123篇 |
2003年 | 76篇 |
2002年 | 43篇 |
2001年 | 56篇 |
2000年 | 22篇 |
1999年 | 13篇 |
1998年 | 13篇 |
1997年 | 12篇 |
1996年 | 12篇 |
1995年 | 9篇 |
1994年 | 12篇 |
1993年 | 10篇 |
1992年 | 7篇 |
1991年 | 11篇 |
1990年 | 7篇 |
1989年 | 9篇 |
1988年 | 4篇 |
1987年 | 2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9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对组件软件可靠性进行优化工作时.不仅需要最大化其可靠性估计值.同时还要最小化可靠性估计方差以及测试代价.首先针对性地研究普通的组件软件可靠性优化策略,探讨该策略的缺点.提出并探讨一种改进的可靠性估计值排序策略(RPP-c策略),即增加测试代价考虑因素.最后为RPP-c策略建立优化模型,同时也给出相应的算法思想和实验数据分析. 相似文献
42.
跨坐式单轨交通预应力钢筋混凝土轨道梁动力性能试验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重庆跨坐式单轨交通的预应力钢筋混凝土轨道梁、墩体结构进行了动力试验,测试其动力特性及在不同行车速度下的动力响应.测试及分析结果表明,预应力钢筋混凝土轨道梁结构实测自振特性与理论计算结果基本相符;轨道梁结构具有较好的竖向刚度和结构强度;单轨车辆以不同速度通过桥梁时,试验梁横向基频、横向加速度等横向振动性能与<铁路桥梁检定规范>的要求有一定差异;运行单轨车辆对轨道梁结构有一定的冲击作用,但不显著;墩体结构横向动力性能良好,满足限值要求. 相似文献
43.
44.
本文首先建立了浅水域声学边界元方程和相应的FEM/BEM耦合振动方程,探讨了水深对结构振动固有频率和振型的影响,流体可压缩性对结构振动固有频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水深变化对结构固有频率有影响,随着水深减小,结构固有频率降低,特别是当水深与结构浸深接近时,水深变化对固有频率影响极大,且振型顺序也可能发生变化;而流体的可压缩性对于浅水域结构固有频率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45.
分析了空调自控系统的主要特性,并介绍了一种基于组合自校正控制策略的自适应控制算法,同时采取一些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辅助措施,以增强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和对未建模动态、时变参数的鲁棒性. 相似文献
46.
47.
在缺少大直径混凝土管桩静载试验的情况下,现在普遍采用了动测试桩的方法确定大管桩承载力。文中提出采用CASE法和CAPWAPC法相互比较来确定大管桩承载力的方法。 相似文献
48.
基于ABAQUS软件的隐式模块和有限元-无限元方法对单锚板桩码头进行了地震动响应研究。研究发现,在相同地震波不同加速度峰值情况下,峰值加速度对板桩码头的板桩弯矩、剪力和拉杆拉力有重要影响,与静力分析时的情况相比较,地震加速度峰值每增大0.1g,板桩最大弯矩相应增大约40%,拉杆拉力增大约10%~50%,但拉杆拉力增幅在后期逐渐趋于稳定;地震作用下,拉杆最大拉力与板桩墙最大剪力(单宽)基本相等;地震加速度峰值对板桩墙底与锚碇之间塑性区开展范围也有一定的影响。结果表明,与静载相比,地震对板桩码头的影响不容忽视。研究结果可为板桩码头考虑地震影响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9.
将时间维引入既定舰船通道网络,把考虑多人相互影响的动态最优路径规划问题转化为时间依赖网络中的最优路径搜索问题。首先,论文的算法为所有人员随机生成走行路径,为了预测网络中的弧(路段)的走行时间,按人员速度从慢到快的顺序依次计算并记录人员到达路径中的各路段首节点的时刻,先记录到的人员将成为后记录到的人员的动态障碍。然后,将遗传算法与网络中弧的走行时间预测方法相结合,借助遗传算法的个体多样性天然地解决了人员走行任意性问题,因而获得了全局动态最优路径算法,并仿真计算了两人以及三人的最短时间路径;经与不考虑人员间相互影响时获得的最优路径相比较,论文的算法获得了人员遇到障碍时(或跟行或绕行)的最优走行路径。最后,借助时间依赖网络中的最优路径充要条件定理,说明了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