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728篇
  免费   753篇
公路运输   4254篇
综合类   7049篇
水路运输   1808篇
铁路运输   1634篇
综合运输   736篇
  2024年   51篇
  2023年   92篇
  2022年   341篇
  2021年   470篇
  2020年   487篇
  2019年   351篇
  2018年   368篇
  2017年   340篇
  2016年   392篇
  2015年   607篇
  2014年   1026篇
  2013年   899篇
  2012年   1207篇
  2011年   1382篇
  2010年   1157篇
  2009年   1014篇
  2008年   1008篇
  2007年   1190篇
  2006年   1110篇
  2005年   619篇
  2004年   388篇
  2003年   266篇
  2002年   163篇
  2001年   241篇
  2000年   75篇
  1999年   30篇
  1998年   39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29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41.
通过信息论的度量方法,结合海上舰艇编队的实际装备,建立了信息战效能评估的量化模型,分析了敌我双方信息对抗对信息战效能的影响.该模型可用于海军信息战仿真和评估.  相似文献   
42.
单磁铁系统的稳定性与仿真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带状态观测器的气隙-速度-加速度反馈控制系统,在多体系统仿真软件SIMPACK平台上,考虑悬浮系统、电磁系统及控制系统的耦合作用,建立单磁铁-轨道梁-控制器的综合模型,模拟磁浮列车在弹性轨道梁上静止悬浮的过程,分析轨道梁的特征对车轨耦合振动的影响,研究共振的产生及解决方法,为磁悬浮列车的整车静止悬浮稳定性分析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3.
城市轨道车辆牵引仿真计算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分析了城市轨道车辆牵引计算的动态数学模型,通过预算列车特性为其逆变器和电动机的选型提供参考;简要介绍了用面向对象的C++语言实现的仿真计算程序。实践表明该软件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44.
王洁 《交通科技》2006,(5):74-77
在分析杭州市交通供需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规划多中心结构和混合功能区,以减少不必要的出行以及合理配置交通源,并对改善中心区交通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  相似文献   
45.
现代军事仿真需要建立军事对抗活动中的各类模型,包括武器平台模型、作战模型以及决策模型等,传感器功能仿真模型在系统的开发和研制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如何建立出有效的传感器处理模型来保证信息输入的可靠性和真实性是各类C^4ISR系统都面临的问题,使用统一建模语言(UML)对传感器处理模型进行可视化建模,首先使用用例图和顺序图对C^4ISR系统中2维或者3维传感器工作流程建模,然后使用活动图对整个处理流程和每个处理流程来描述问题的细节,为系统分析员、设计人员和开发人员提供了不同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视角,使从事C^4ISR系统传感器仿真研究的相关人员可以参考该文提出的模型进行软件开发。  相似文献   
46.
高速公路大、中修过程中大多采用边通车,边维修的方法,因此,大、中修过程中的交通管制就显得尤为重要。以京沪高速公路路面大修(临沂段)施工过程中的交通管制为例,通过对减速距离等参数的分析,得出了交通管制与减速距离的关系,并对京沪高速公路(临沂段)大修中利用中央分隔带紧急开口绕行时交通诱导设施布置方案的安全性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47.
本文重点介绍了采取新的思路将现有医院触摸屏查询系统扩展运用于住院医保患者自付费用的实时核查,并将运算结果进一步共享运用在医院信息系统(HIS)各个功能模块。  相似文献   
48.
船舶液力耦合器的人工神经网络的数学建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船舶动力装置动态建模与仿真的实际需求,引出了其主要部件之一的液力耦合器数学建模在稳/动态特性研究中的重要性,以及利用其试验曲线(输入特性形式)作为数据源去构建准稳态数学模型的困难之处:寻找一种通用的数学表达形式,以实现①液力耦合器在额定工况及其附近的试验曲线的内插与外廷;②过渡工况液力耦合器数学模型的设计(如液力耦合器接合和脱开过程其滑差从100%向额定滑差值方向的变化)。本文介绍了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在液力耦合器动态建模中的应用。文章先介绍了其数学建模的思路和要点:①选择人工神经网络算法(包括传递函数)与结构(人工神经网络隐含层数目和神经元个数);②提高人工神经网络泛化能力的措施;③利用专业知识扩充人工神经网络训练用的数据样本。然后叙述了其数学模型在某船舶动力装置稳态、动态特性计算机仿真研究中的某些有意义的结果:①正常航行(四机双桨)稳态工况时各车令下液力耦合器的滑差;②不同螺旋桨螺距下的液力耦合器接合过程的滑差变化;③怠速→前进五的急加速过程的滑差变化。  相似文献   
49.
Kåre Rumar 《Transportation》1990,17(3):215-229
Initially the driver's role as a link in the driver-vehicle-road-traffic control-chain is discussed in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The gradual changes and the advantages and problems arising from these changes are discussed from behavioural point of view.Then the driver tasks are analyzed. A separation is made between trip planning, navigation, road following, traffic interaction, rule compliance, other than traffic tasks, car handling and speed choice. The relations between and the weights of these subtasks are discussed. Some existing driver behaviour models are reviewed in relation to the above mentioned tasks.Finally an effort is made based on the analyses of driver tasks and driver models to specify some general and some more specific potential advantages and problems with expected future RTI-systems.  相似文献   
50.
A perspective view of of Japanese R&D activities of Driver Information Systems is given from the standpoint of developing joint projects by public and private sectors. First, a brief history of the R&D activities is illustrated from above mentioned standpoint. Then, two major projects, AMTICS and RACS, and the social backgrounds of these projects are explained. In order to give a clear idea of both projects some technical details are treated.Based on the history and the present status of the developments, the basic design conceptions of Japanese Driver Information Systems are explained and several factors or reasons which have influenced to the design conception are discussed. Then, the promoting systems of the R&D activities are generally explained and present status of the projects and future problems in developing more advanced systems are also handled. A brief discussion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international standard is also mentioned as a final com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