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56篇
  免费   318篇
公路运输   1549篇
综合类   1136篇
水路运输   747篇
铁路运输   370篇
综合运输   72篇
  2024年   21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54篇
  2021年   92篇
  2020年   111篇
  2019年   80篇
  2018年   71篇
  2017年   78篇
  2016年   47篇
  2015年   109篇
  2014年   295篇
  2013年   247篇
  2012年   407篇
  2011年   404篇
  2010年   248篇
  2009年   189篇
  2008年   222篇
  2007年   322篇
  2006年   250篇
  2005年   177篇
  2004年   115篇
  2003年   108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46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4篇
  198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通过对结合料为乳化沥青、水泥乳化沥青以及水泥的混合料进行马歇尔稳定度试验、劈裂强度试验以及抗压强度试验,分析了混合料为这3种结合料的情况下各自的强度增长规律和力学特性,得出了水泥乳化沥青复合结合料具有很强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52.
填石路堤原位抗剪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路堤原位抗剪试验基础上,获取路堤原位抗剪强度指标内摩擦角φ和黏聚力C,以推滑平衡分析法为理论基础,提出4点基本假设,经过现场试验数据计算分析,论证了假设成立和推滑平衡分析法应用于填石路堤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53.
粉砂土路堤稳定可靠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粉砂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和路堤边坡破坏模式,以瑞典圆弧法为基础建立了粉砂土路堤稳定可靠性分析的极限状态方程,并介绍了相应的稳定可靠度求解方法.最后对河南濮安高速公路典型路段的稳定可靠性进行了分析,为该高速公路的施工和建设提供了有价值的分析结论.  相似文献   
54.
山区高速公路填石路堤压实质量控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前对填石路堤的施工工艺与质量控制标准,世界各国、各地区的方法都不尽相同。本文针对填石路堤的特点,以宜长高速公路填石路堤为例,探讨和研究了山区高速公路填石路堤压实质量控制技术,将压实度、固体体积率、碾压遍数、松铺厚度、沉降率、动态模量等多种质量控制标准进行比较,从而比较合理地提出了填石路堤快速无损检测及质量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55.
基于自适应遗传算法的路堤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基于圆弧滑动面假定,提出了一种用自适应遗传算法搜索最危险滑动面及其对应的最小安全系数的新方法。该方法是一种改进的遗传算法,采用自适应求取适值、动态调整交叉率和变异率、自适应区间收缩。自适应遗传算法有效克服了传统方法易陷入局部极小的缺陷,提高了算法的搜索效率、精度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56.
汽车操纵稳定性的广义汽车转向稳态响应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传统汽车操纵稳定性理论的线性二自由度模型的不足,构建了一个新的广义汽车转向稳态响应模型,并说明了该模型的广泛适用性。以某不足转向轿车模型的有关参数为例,仿真计算并比较了应用两种模型时该轿车等速圆周行驶时的稳态响应状况,验证了广义模型的正确性,同时得到了一条有别于传统汽车操纵稳定性理论的重要结论。  相似文献   
57.
软土地基路堤临界高度确定方法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软土地基上高速公路工程建设中存在路堤临界高度的现象,根据国内外已有的文献资料全面总结了路堤临界高度的3种确定方法:实测资料确定法、理论公式计算法和离心模型试验法。在此基础上,根据某高速公路的大量实测数据,利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得到了一个路堤临界高度计算的经验公式,探讨了软土地基硬壳层和软土层厚度与路堤临界高度之间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58.
Traffic instability is an important but undesirable feature of traffic flow. This paper reports our experimental and empirical studies on traffic flow instability. We have carried out a large scale experiment to study the car-following behavior in a 51-car-platoon. The experiment has reproduced the phenomena and confirmed the findings in our previous 25-car-platoon experiment, i.e., standard deviation of vehicle speeds increases in a concave way along the platoon. Based on our experimental results, we argue that traffic speed rather than vehicle spacing (or density) might be a better indicator of traffic instability, because vehicles can have different spacing under the same speed. For these drivers, there exists a critical speed between 30 km/h and 40 km/h, above which the standard deviation of car velocity is almost saturated (flat) along the 51-car-platoon, indicating that the traffic flow is likely to be stable. In contrast, below this critical speed, traffic flow is unstable and can lead to the formation of traffic jams. Traffic data from the Nanjing Airport Highway support the experimental observation of existence of a critical speed. Based on these findings, we propose an alternative mechanism of traffic instability: the competition between stochastic factors and the so-called speed adaptation effect, which can better explain the concave growth of speed standard deviation in traffic flow.  相似文献   
59.
研究协同自适应巡航控制(Cooperative Adaptive Cruise Control,CACC)车头时距对不同CACC比例下混合交通流稳定性的影响关系,进而为CACC车头时距设计提供参考. 应用优化速度模型(Optimal Velocity Model,OVM)作为手动车辆的跟驰模型,PATH真车实验标定的模型作为CACC车辆的跟驰模型. 基于传递函数理论,推导混合交通流稳定性判别条件,计算关于CACC比例与平衡态速度的混合交通流稳定域. 分析混合交通流在任意速度下稳定所需满足的临界CACC比例与CACC车头时距的解析关系,提出随CACC比例增加的可变 CACC车头时距设计策略,并通过数值仿真实验验证所提可变CACC车头时距策略的正确性. 研究结果表明:在所提可变CACC车头时距策略下,CACC车头时距随CACC比例增加而逐渐降低,避免取值较大影响混合交通流通行能力的提升;当CACC比例大于35%时,混合交通流在任意速度下稳定.研究结果可为大规模CACC真车实验的实施提供理论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60.
研究目的:铁路预应力路堤在国内外尚属一种新型路基加固法,其受力变形特性暂未得到系统化研究,相关加固设计理论仍处于探索性阶段。因此,有必要通过数值手段了解预应力路堤的工作状态,以掌握其加固性能。鉴于此,借助ABAQUS软件平台构建预应力路堤仿真系统,分析差异化预应力加固参数对路堤变形和承载能力的影响以及预应力加固构件的受力特征。研究结论:(1)路堤本体段坡面较优加固位置为距本体顶面以下0.3倍本体高度处;(2)坡率1∶1的预应力路堤在第1、2排侧压板分别施加50 k Pa、100 k Pa预压荷载时,其变形与承载力均可达传统路堤(坡率1∶1.5)水平,并可通过提升加固标准进一步强化路堤承载性能;(3)当对第1、2、3排侧压板分别施加50 k Pa、100 k Pa、100 k Pa预压荷载时,路堤内部附加围压S11>13.5 k Pa区域大致呈"x"形分布并形成横贯路堤的"预压加固区";(4)侧压板锚固区受力集中且复杂,应注意保障锚固区板体强度;(5)力筋在路堤加载前后的应力变化量与坡面侧向变形特征相关;(6)本研究成果可为铁路预应力路堤的加固设计提供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