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982篇 |
免费 | 133篇 |
专业分类
公路运输 | 536篇 |
综合类 | 449篇 |
水路运输 | 415篇 |
铁路运输 | 436篇 |
综合运输 | 279篇 |
出版年
2025年 | 25篇 |
2024年 | 49篇 |
2023年 | 36篇 |
2022年 | 60篇 |
2021年 | 70篇 |
2020年 | 88篇 |
2019年 | 60篇 |
2018年 | 70篇 |
2017年 | 59篇 |
2016年 | 78篇 |
2015年 | 90篇 |
2014年 | 128篇 |
2013年 | 102篇 |
2012年 | 152篇 |
2011年 | 152篇 |
2010年 | 118篇 |
2009年 | 119篇 |
2008年 | 90篇 |
2007年 | 149篇 |
2006年 | 110篇 |
2005年 | 89篇 |
2004年 | 57篇 |
2003年 | 21篇 |
2002年 | 28篇 |
2001年 | 25篇 |
2000年 | 11篇 |
1999年 | 6篇 |
1998年 | 10篇 |
1997年 | 12篇 |
1996年 | 12篇 |
1995年 | 6篇 |
1994年 | 6篇 |
1993年 | 4篇 |
1992年 | 4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5篇 |
1989年 | 4篇 |
1988年 | 4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1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72.
73.
74.
75.
国产摩托车排放现状及控制进程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根据百余种国产摩托车排气污染物底盘测功机工况法测试结果,建立了相应的数据库,本文综述了国产摩托车排气污染物排放现状,在对欧洲和台洲摩托车排放控制进行考察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情况,提出了摩托车排放控制进程建议。 相似文献
76.
为降低干线道路系统的交通排放量,基于机动车比功率改进红绿灯期间排放因子的标定方法,进而以相位有效绿灯时间为决策变量,构建使机动车排放总量最小化的干线交叉口群时空资源优化模型.分析相邻交叉口间车队延误与相位差的关系,改进以车队延误最小为目标的相位差优化模型.为验证模型,设计一个案例,根据传统方法获得参考配时方案,借助Vissim软件标定红绿灯期间的排放因子,并使用所提方法获得优化配时方案.结果显示,每种污染物绿灯期间的排放因子均明显高于红灯期间;与参考配时方案相比,优化配时方案下各交叉口车辆延误和排放量均减少8~11%.所提模型能同时降低干线交叉口群的车辆延误和交通排放量,可用于优化干线协调信号控制方案,进而缓解交通拥堵. 相似文献
77.
汪振辉;朱洪涛 《铁道标准设计通讯》2019,63(12):49-53
轨道不平顺历史数据之间存在里程偏差,若直接用于轨道不平顺劣化趋势模型必将导致其预测精度低的效果,从而增加轨道预防性维修的难度。因此,解决轨道平顺状态检测数据之间的里程偏差问题是实现预防性维修的前提。既有研究假设里程偏差为常数,实际上里程偏差随机产生且随着里程增加而累加。研究建立基于钢轨接头匹配的不平顺数据里程偏差修正模型,从轨检仪右高低原始弦数据中使用均一阈值提取出钢轨接头,对齐两段数据上提取到的所有钢轨接头后利用Dynamic Time Warping(DTW)算法,修正检测数据之间的同一相邻两钢轨接头之间的不平顺指标,修正后的检测数据相关系数约为0.98,保证了历史数据运用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78.
当前形势表明,碳治理的紧迫性从未像现在这样明确而迫切.城市道路交通领域在按时达成预定碳目标方面仍面临重大挑战.为理清各种措施、路径或方法之间的关系,构建一个明晰的治理框架,并把握研究与实践的关键路径,以便于更有效的碳中和行动.通过运用文献研究、统计分析和归纳与演绎等多种方法,研究并提出了城市道路交通系统性解决方案和碳中和措施分系统的基本架构,明确了从系统、分系统、子系统到关键组件的关键线路,对碳中和措施分系统中的两类主要负排放措施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强调了负排放子系统在城市道路交通实现零碳排状态中的决定性作用.其结论可为其他行业或领域的碳中和措施系统构建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79.
为了解砂卵石地层隧道围岩和支护结构的应力应变特性,以青海循隆高速公伯峡隧道为依托,借助PFC3D离散元软件对公伯峡隧道穿越砂卵石地层进行三维模拟,重点研究以密排短管棚预支护为根本前提,以三台阶预留核心土为施工方法的砂卵石地层围岩和支护结构的应力应变特性,并与现场实测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隧道台阶开挖时,围岩应力集中范围逐渐从拱顶过渡到拱腰,直到拱脚,对应的塑性区范围不断扩大,且密排短管棚对塑性区的发展有一定的“遮拦效应”; 围岩横纵向变形规律一致,主要是向隧道临空面产生收敛变形,且密排短管棚形成的梁拱效应限制了掌子面前方位移发展; 2种方法得到的初期支护变形规律一致,均呈阶段性变化,拱顶下沉累计值大于周边收敛累计值,且两者的最终变形量均满足规范限值要求。 相似文献
80.
余鹏 《铁道标准设计通讯》2025,69(4):148-156
为解决有限地下空间范围内不同工程间空间位置冲突、施工工期矛盾等问题,新建工程近距离穿越既有或在建工程成为常态。以北京地铁某新建盾构隧道穿越在建PBA暗挖车站为背景,对盾构穿越施工自身风险和既有结构风险进行梳理并提出一系列结构加固措施,制定并实施专项监测方案以验证结构加固和风险控制效果,采用有限元软件模拟盾构隧道穿越PBA车站施工过程,得到穿越工程对既有结构造成的变形结果,采用现场监测数据对数值模拟结果进行验证,进而分析盾构穿越引起的PBA车站结构变形规律。研究表明,穿越前对PBA车站钢管柱顶端进行C35素混凝土回填、对小导洞拱部初支背后反复补偿注浆,穿越过程中动态优化盾构机施工参数,严格控制盾构姿态和推进速度,穿越后对第二层横通道初支下部进行注浆加固等工程措施可以有效降低盾构施工对周围土体和既有结构的扰动,确保施工风险安全可控。监测结果显示,钢管柱累计沉降3.8 mm,累计平面位移3.5 mm,小导洞初支向上隆起5.8 mm,拱顶累计最大沉降7.4 mm,各项变形指标均在安全可控范围内。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