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105篇 |
免费 | 332篇 |
专业分类
公路运输 | 1144篇 |
综合类 | 642篇 |
水路运输 | 811篇 |
铁路运输 | 629篇 |
综合运输 | 211篇 |
出版年
2025年 | 51篇 |
2024年 | 159篇 |
2023年 | 87篇 |
2022年 | 192篇 |
2021年 | 249篇 |
2020年 | 161篇 |
2019年 | 120篇 |
2018年 | 83篇 |
2017年 | 117篇 |
2016年 | 119篇 |
2015年 | 147篇 |
2014年 | 254篇 |
2013年 | 167篇 |
2012年 | 234篇 |
2011年 | 260篇 |
2010年 | 184篇 |
2009年 | 157篇 |
2008年 | 157篇 |
2007年 | 132篇 |
2006年 | 127篇 |
2005年 | 78篇 |
2004年 | 49篇 |
2003年 | 28篇 |
2002年 | 12篇 |
2001年 | 28篇 |
2000年 | 14篇 |
1999年 | 8篇 |
1998年 | 6篇 |
1997年 | 8篇 |
1996年 | 4篇 |
1995年 | 3篇 |
1994年 | 7篇 |
1993年 | 7篇 |
1992年 | 5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10篇 |
1989年 | 5篇 |
1988年 | 4篇 |
1987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4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102.
为明确事故现场可视轮胎印迹强度与车辆动力学特性、轮胎橡胶磨损特征及道路表面灰度之间的关联特性,提出基于车路耦合的事故现场轮胎印迹强度参数化研究方法。通过结合动态滑动摩擦因数模型及轮胎非线性模型,建立车辆路面9 DOF非线性系统动力学模型,运用VBOX惯性测量技术验证模型的有效性。运用胎面磨损能量模型,从车路系统角度确定车辆、轮胎和路面特性对轮胎全局摩擦力及胎面磨损特性的影响。结合印迹强度特征模型提出轮胎印迹强度参数研究方法,选取不同制动、转向角工况及3组路面、胎面特性对轮胎路面接地力学特性、胎面橡胶磨损量、可视轮胎印迹特征进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印迹强度仅与全局摩擦力大小有关,与轮胎路面滑移方向无关;滑移工况下胎面橡胶磨损量随着全局摩擦力和滑移速度的增大而增大,而印迹强度变化不明显;制动力矩和道路表面灰度对产生可视轮胎印迹起决定作用,转向角主要影响不规则可视轮胎印迹的产生;前轮轮胎最先出现可视印迹,且可视印迹长度和强度均高于后轮轮胎;采取可视印迹起点作为事故车辆速度判定具有一定的误差,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研究成果能够为基于可视轮胎印迹的交通事故重建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3.
为了提高钢轨打磨效率,依据现有机床加工磨削原理与高速切削比磨削能计算方法,开展中低速钢轨打磨切削量精准控制技术应用研究。以标准60N钢轨轨头廓面打磨为例,首先提取廓面几何特征并将其分为4个打磨区域,根据钢轨预打磨廓面比磨削能与切削量的经验关系,建立钢轨廓面各打磨区域切削量的经验计算模型,并通过现场打磨测试验证该计算模型的可行性和精准性。结果表明,经过3次打磨计算,钢轨轨头廓面区域2的磨削面积总量最大为7.28mm2,区域3的磨削面积总量最小为1.18mm2,并且现场打磨测试的总切削量与理论计算的相对偏差分别为-3.57%和-4.24%,磨削总量结果基本吻合,达到钢轨磨削精度要求。 相似文献
104.
在“双碳”战略背景下,对城市轨道交通供电系统的低碳节能技术发展方向进行综合论述,给出未来城市轨道交通供电系统低碳节能技术发展方向的合理建议。首先对目前清洁能源和再生能量利用技术在轨道交通中的应用情况进行总结,根据已投运线路实测数据,分析光伏发电和再生制动能量利用对节能降碳的作用;针对不同牵引制式的特点,分别提出基于电力电子技术的新一代城市轨道交通绿色柔性供电系统架构,一方面充分消纳清洁能源,另一方面通过双向变流器、同相供电等技术提高能量利用率,改善供电质量,最终达到节能降碳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5.
目前我国出现了大量的城市下穿隧道,但由于各城市间水文地质条件的差异性较大,既有的工程设计与施工经验不能生搬硬套,而应结合项目自身及周边环境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展开研究,如何有效平衡地下水的适量排放与衬砌结构安全性、经济性的合理统一,对隧道设计至关重要.但是目前的防排水系统及防水衬砌设计等关键技术在城市地下空间建设过程中研究... 相似文献
106.
为了提高轨道交通能源自洽系统建设的合理性,以京张铁路动车组列车作为研究对象,结合运行场景和线路条件,确定了以铁路功率调节器为基础的风-光-储微网能源自洽系统的拓扑方案;通过对动车组列车纵向运行的牵引计算,分析了列车运行时的能量流动关系,设计了实时能量管理策略;在满足功率合理分配的前提下,以风-光-储能源自洽系统的经济性和轻量化作为优化目标,研究了能源自洽系统配置方案的多目标优化技术;在既定线路与电源约束等条件下,采用粒子群优化算法对能源自洽系统的光伏电池串并联数量、储能电池串并联数量以及风力发电机规模等控制变量进行寻优计算,实现在既定线路条件与目标下的风-光-储能源自洽系统最佳配置方案;以京张铁路下行线路中16组CR400BF型列车的实际线路条件为例,通过MATLAB/Simulink软件对风-光-储能源自洽系统配置优化方案进行验证,综合系统全生命周期总成本(包括初始购置成本、更换成本和购电成本)和占地总体积这2个优化目标,采用3组不同的权重系数进行方案配置优化。分析结果表明:随着经济性目标权重的提高,对应优化配置方案的全生命周期总成本分别降低19 164.9万元(约49.1%)、18 825.8万元(约48.2%)、17 991.1万元(约46.0%);随着轻量化权重的提高,优化后的能源自洽系统沿线总体积分别减少3 377.2(约50.4%)、3 393.7(约50.6%)、3 446.9 m3(约51.4%)。 相似文献
107.
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退役问题备受关注,处置不当会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因此,做好动力电池的再次利用刻不容缓。文章以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系统中,是否利用技术创新问题为出发点,通过构建电池生产商和回收商演化博弈模型,得出在动力电池梯次利用阶段,政府部门应给予第三方回收企业技术创新补贴,将有助于形成稳定的动力电池闭环回收市场。 相似文献
108.
通过高温固相烧结法制备了Er3+掺杂以及Er3+/Yb3+共掺杂YBa3B9O18荧光粉.X射线衍射结果表明,Er3+/Yb3+的掺杂并没有改变基质的六方结构.应用325 nm激光激发Er3+掺杂YBa3B9O18,观察到了Er3+离子的特征发射峰,证明了Er3+离子与基质间的能量传递.应用980 nm激光分别激发Er3+掺杂以及Er3+/Yb3+共掺杂YBa3B9O18荧光粉,观测到了Er3+离子的上转换过程,该过程可通过能级图进行解释.实验结果表明Yb3+对Er3+的上转换发光有敏化作用. 相似文献
109.
浮筒取能效率测试是波浪发电平台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测试系统不但测量精度低,而且自动化程度低、操作复杂。为此,该文基于“海院1号”波浪发电平台,采用虚拟仪器LabVIEW软件开发了浮筒取能效率数据采集系统。文中介绍了“海院1号”波浪发电平台及其浮筒,进行了测试系统的设计,实现了浮筒取能效率测试的数据采集、数据管理、曲线拟合及绘制、生成报表、信号分析以及数据处理等工程。对实际运行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系统具有精度高、运行稳定可靠、自动化程度高、人机界面友好以及操作简单等特点,具有重要的工程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10.
介绍了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能耗吸收装置的原理和组成,分析了能耗吸收装置的能量吸收过程和系统控制方式,总结了能耗吸收装置运用过程中的故障种类、故障现象及相应的故障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