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85篇
  免费   134篇
公路运输   774篇
综合类   595篇
水路运输   550篇
铁路运输   369篇
综合运输   131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41篇
  2021年   64篇
  2020年   95篇
  2019年   67篇
  2018年   50篇
  2017年   63篇
  2016年   40篇
  2015年   62篇
  2014年   129篇
  2013年   124篇
  2012年   190篇
  2011年   195篇
  2010年   166篇
  2009年   152篇
  2008年   162篇
  2007年   225篇
  2006年   194篇
  2005年   104篇
  2004年   79篇
  2003年   64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京建线铁矿运输超栽情况相当严重,超载车辆对道路和桥梁产生了十分严重的破坏,不仅增加公路养护维修费用,而且缩短公路使用寿命,因此,对超载运输车辆进行限载已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992.
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车辆工程专业人才,探索开展学生自主创新实验教学。针对汽车平顺性实验教学难点,基于四分之一汽车悬架模型,以学生自主设计制作平顺性模拟试验台为例开展实施。教师引导、协助学生自主规划、设计、制作等进行系统性地训练,促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激发创新意识,提高创新技能,锻炼创新思维,有效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993.
天津富民桥主桥为单塔空间索面自锚式悬索桥,主缆在主跨采用三维曲线线形,吊索在横桥方向为倾斜布置.主缆初张力对该桥空间缆索体系施工方案有根本影响.重点探讨主缆初张力对该桥主索鞍与散索套安装、主缆架设、调索与体系转换等施工环节的影响问题.  相似文献   
994.
基于快速原型系统的汽油机控制策略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发动机控制策略开发流程、模块开发和仿真测试。使用Mototron快速原型工具,针对1.8VVT发动机,按照V模式开发了基于扭矩结构的发动机控制策略,进行了台架和整车标定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开发的控制策略可以较好地实现对发动机和整车的控制。  相似文献   
995.
为了探讨 APP防裂层铺贴宽度与防裂效果 ,保证加铺层质量 ,节约工程费用 ,通过室内大型疲劳实验台架进行了系统的足尺板反射裂缝对比试验 ,来分析确定最佳的铺贴宽度 ,为机场工程建设提供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996.
在翻滚事故中,车辆的主要承载件是车顶及其支承结构。只有这些结构有足够的刚度才能保证翻滚事故中乘员必要的生存空间。我国将颁布顶盖挤压标准,对车顸刚度及检测方法提出要求。本文通过有限元分析法进行预测,物理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97.
运用离散元理论模拟了基于GTM法设计沥青混合料的旋转剪切过程中相互作用的力学损伤作用机理,得出了GTM沥青混合料在试模内旋转剪切过程中颗粒变形、旋转规律,孔隙率发展程度、剪切带形成、剪切破坏直至压缩的全过程,以及GTM沥青混合料颗粒沿剪切面的定向排列和运动变化规律。从细观角度揭示了混合料在旋转剪切过程中颗粒的力学作用机理,将为今后工程现场检测提供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998.
文章分析膨胀土抗剪强度影响的主要因素、强度理论和强度指标的取值方法,提出在目前基质吸力测定具有较高难度的情况下,间接测定基质吸力的方法将具有使用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999.
SMA沥青路面现场热再生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针对SMA沥青混合料现场热再生技术进行了室内试验研究,然后通过现场铺筑试验路对SMA现场再生混合料的性能进行了验证,通过试验研究发现,再生后的SMA沥青混合料具有较好的路用性能。  相似文献   
1000.
This article investigates strategic responses of inland ports to institutional forces pressuring their adoption of sustainability practices. We postulate that even though inland port operators strive for economic viability, there are growing pressures from various stakeholders for continuous enhancement of their environmental and social sustainability practices. We apply institutional theory to classify the effects of these forces based on five institutional antecedents – cause, constituents, content, control, and context – and further expand our theoretical framework with resource dependence tenets to discuss the spectrum of strategic responses available to inland ports to deal with institutional forces. We examine our theoretical arguments with empirical evidence collected from four inland ports using a case study-based approach. We conclude that while inland ports have a strong disposition towards social sustainability, economic considerations are still most emphasized, and environmental issues are mostly regarded in compliance with the legally mandated minimum. The most important sources of institutional pressure are identified as cause, constituents, and control. In a further step, we present evidence of the inland ports’ potential strategic responses. The study also provides insights for managers and policy makers on strategic options as appropriate organizational responses to proliferating institutional pressures for sustainability practices adop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