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83篇
  免费   371篇
公路运输   944篇
综合类   655篇
水路运输   314篇
铁路运输   1523篇
综合运输   118篇
  2024年   26篇
  2023年   53篇
  2022年   70篇
  2021年   123篇
  2020年   174篇
  2019年   117篇
  2018年   80篇
  2017年   115篇
  2016年   122篇
  2015年   158篇
  2014年   288篇
  2013年   213篇
  2012年   354篇
  2011年   290篇
  2010年   235篇
  2009年   178篇
  2008年   186篇
  2007年   204篇
  2006年   204篇
  2005年   132篇
  2004年   78篇
  2003年   55篇
  2002年   34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91.
This study explores how battery electric vehicle users choose where to fast-charge their vehicles from a set of charging stations, as well as the distance by which they are generally willing to detour for fast-charging. The focus is on fast-charging events during trips that include just one fast-charge between origin and destination in Kanagawa Prefecture, Japan. Mixed logit models with and without a threshold effect for detour distance are applied to panel data extracted from a two-year field trial on battery electric vehicle usage in Japan. Findings from the mixed logit model with threshold show that private users are generally willing to detour up to about 1750 m on working days and 750 m on non-working days, while the distance is 500 m for commercial users on both working and non-working days. Users in general prefer to charge at stations requiring a shorter detour and use chargers located at gas stations, and are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the remaining charge. Commercial users prefer to charge at stations encountered earlier along their paths, while only private users traveling on working days show such preference and they turn to prefer the stations encountered later when choosing a station in peak hours. Only private users traveling on working days show a strong preference for free charging. Commercial users tend to pay for charging at a station within 500 m detour distance. The fast charging station choice behavior is heterogeneous among users. These findings provide a basis for early planning of a public fast charging infrastructure.  相似文献   
92.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cost competitiveness of different types of charging infrastructure, including charging stations, charging lanes (via charging-while-driving technologies) and battery swapping stations, in support of an electric public transit system. To this end, we first establish mathematical models to investigate the optimal deployment of various charging facilities along the transit line and determine the optimal size of the electric bus fleet, as well as their batteries, to minimize total infrastructure and fleet costs while guaranteeing service frequency and satisfying the charging needs of the transit system. We then conduct an empirical analysis utilizing available real-world data.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1) the service frequency, circulation length, and operating speed of a transit system may have a great impact on the cost competitiveness of different charging infrastructure; (2) charging lanes enabled by currently available inductive wireless charging technology are cost competitive for most of the existing bus rapid transit corridors; (3) swapping stations can yield a lower total cost than charging lanes and charging stations for transit systems with high operating speed and low service frequency; (4) charging stations are cost competitive only for transit systems with very low service frequency and short circulation; and (5) the key to making charging lanes more competitive for transit systems with low service frequency and high operating speed is to reduce their unit-length construction cost or enhance their charging power.  相似文献   
93.
基于PLC的模糊频载调节器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卫东  孙彬  杨光 《船海工程》2012,41(2):101-104
介绍可编程序控制器(PLC)实现船舶电站模糊调频调载的软硬件实现方法,采用离线计算、在线查表的方法在PLC上实现模糊控制,利用硬件在环仿真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智能频载控制器具有较好的稳、动态性能。  相似文献   
94.
目前,传统的铁路专用线建设模式是铁路专用线自接轨站接轨,通过区间正线引入厂区的建设模式,这种模式的区间正线受地形条件、厂区位置和沿线规划影响较大,这些影响将不可避免地导致铁路专用线建设工程投资的增加,如能根据运输性质考虑缩短区间正线长度,在接轨站旁边设装车作业站,将大大减少专用线工程投资.以乾元公司铁路专用线建设模式为例来研究铁路专用线场站模式,就如何在接轨站旁边设装车作业站,实现接轨站设备与铁路专用线共用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5.
为了建设符合中国国情的地下排水深隧,解决城市内涝问题,消除"城市看海"现象,采用调研分析的研究方法,通过调研国外城市排水深隧建设的成功案例,借鉴成熟经验并结合我国国情探索出我国城市排水深隧在规划设计、施工技术等方面的建设模式。主要结论如下:1)深隧规划必须坚持雨污分流原则,防涝标准应设为百年一遇;2)深隧层位应建于地下30~50 m的位置,隧道管线应布设在城市易涝区,并且将修建深隧、改造浅管和清淤河道衔接起来,形成一套完整的防洪排涝系统,让深隧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才能解决城市内涝问题;3)排水深隧要注重防水设计,防止雨水污染地下水;4)为提高深隧的经济效益,应将深隧与地下快速路的规划结合起来,功能上多样化。  相似文献   
96.
漫谈矿山法隧道技术第十四讲——隧道涌水及其控制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制定隧道控制地下水对策的基本观点:既要考虑隧道施工对地下水的影响,也要考虑地下水对隧道施工的影响。指出控制地下水的对策必须符合3个条件:1)确保施工作业安全、顺利地开展;2)不对周边环境产生有害的影响;3)以合理的工费和工期来实现。隧道涌水视其发生位置、涌水量、发生时期、涌水量的历时变化等是各种各样的,应对隧道涌水进行合理分类,以便有的放矢地采取相应的对策。介绍了日本统计的地质构造和涌水现象的分类。涌水处理应达到3个基本目标:1)确保隧道施工在无水的条件下进行,或者是在可以接受的渗漏水条件下进行,或者是在对周边环境"可接受干扰"的条件下进行;2)二次衬砌原则上不承受水压作用,不得已时把水压控制在二次衬砌容许的范围内;3)运营中的隧道洞内不能成为地下水流经的通道,隧道衬砌背后必须形成一个纵横交错的、不易堵塞的、通畅的排水系统。达到上述目标的基本方法是:充分利用和提高围岩的隔水性能,合理地处理好"排"与"堵"的关系。针对涌水处理的3个基本目标,分别介绍了国内外相应的经验和措施。1)一些国家的指南、标准对隧道的涌水量进行了分级,认为涌水量≤2.5 L/(min·m)时基本上可以认为是在无水条件下施工;一般的线状流水、经常涌水可以用自然排水法排水;而针对突发大量涌水,则需要采取特殊的地下水对策予以解决。2)按照二次衬砌是否承受水压,隧道可分为3种情况:1衬砌不承受水压,即所谓的完全排水型隧道;2衬砌承受全部水压,即所谓的非排水型(防水型)隧道;3衬砌背后设置注浆域,分担衬砌承受的水压,衬砌只承受部分容许的水压。从目前的隧道设计实际来看,在山岭隧道中多数采用方案1,在城市隧道中多数采用方案2,在高水压和突发大量涌水的极端情况下采用方案3。介绍了日本、美国的设计经验。3)我国铁路隧道采用把地下水引入隧道,再从洞内两侧边墙附近设置的排水沟排出地下水的做法是值得商榷的;特别是在可能发生冻害的地区,更不可取。在国外,日本、德国、法国等国家的铁路、公路隧道基本上是把中央排水管设置在仰拱内或仰拱下方,而在隧道两侧只留有用于排出流入隧道内的雨水或隧道清洗水的排水沟;因此,建议立项研究取消洞内排水沟,设置中央或两侧脚部排水管的问题。最后指出,实现涌水处理的3个基本目标我们尚需努力,特别是"目标"的定位问题,尚需进行基础性的研究才能解决。在隧道施工中,涌水是不可避免的、客观存在的现象,我们积累的经验非常丰富,但缺乏系统的、认真的总结和归纳。  相似文献   
97.
百色市农村客运站经营管理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客运站场网络是公路客运站场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农村客运、促进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商品交流的重要平台.文章结合当前百色市农村客运站经营管理现状,分析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和措施.为规范当地农村客运市场秩序、加快农村客运网络建设、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8.
研究了高峰时段列车运行的衔接协调对换乘站候车客流量的优化问题。首先分析了换乘站各站台候车客流的组成因素,确定出各运行方向的换乘站台内客流量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然后,以时段内换乘站候车客流量的最大值最小为目标,建立优化模型。模型以站台最大可容纳候车人数为约束条件,以各方向列车在换乘站的到达时刻为调整对象,实现了高峰时段换乘站内聚集客流的优化。最后,针对验证案例,设计了遗传算法进行求解,得出了协调较优解,并给出与较劣解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该优化方法能够有效降低换乘站内的候车客流人数,可为网络化的优化协调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
中国铁路客运枢纽发展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中国新一代高铁枢纽的陆续建成,简单的站前广场换乘模式逐渐让位于全天候、无障碍、人车分行的换乘空间接驳模式。新型枢纽的空间特征、核心价值与局限性亟待总结。基于国内外铁路客运枢纽发展历史与背景的研究,将铁路客运枢纽按照空间特征分为三种类型:传统铁路客运站、铁路交通综合体和客站城市综合体。从客流需求变化、城市发展背景、运营管理差异三方面详细分析国内外铁路客运枢纽空间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结合中国高铁建设机制的变迁,提出未来中国铁路客运枢纽的发展方向:大城市高铁枢纽应强化与城市空间的衔接,加强与城市商业功能的有机结合,由铁路交通综合体向客站城市综合体转型;中小城市高铁枢纽应采取更加灵活、集约、经济的形式,谋求特色产业与枢纽交通功能的结合。  相似文献   
100.
大型风电场的建模分析是研究风电参与电力系统频率调控的前提。风电场内机组众多且运行方式各异,根据风电机组的整体结构及虚拟惯量控制策略的基本原理,在直驱式风电机组单机详细模型的基础上进行简化,然后按典型风速将风电场内全部机组分为三群,同群机组采用聚合方法得到等值机组,从而形成最终的风电场多机并网等值模型。考虑风速扰动和负荷扰动两种情况,通过Matlab/Simulink软件对比校验所建模型,仿真结果显示了该建模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