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6篇
  免费   10篇
公路运输   66篇
综合类   34篇
水路运输   28篇
铁路运输   54篇
综合运输   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桥面铺装在行车荷载与环境因素的复合作用下,对铺装性能与耐久性均有很高的要求,而钢箱梁桥面板上的桥面铺装比一般桥面铺装的要求更为苛刻,控制起来难度更高。结合汉蔡高速公路钢箱梁桥桥面铺装施工工艺及质量控制情况,重点对其采用的新工艺剪力钉及高韧性轻质砼施工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52.
为减少汽车空调吹风管道振动引起的舒适性问题,文章以某车型HVAC吹脚模式地板振动问题为例,提出一种HVAC吹脚风道的分析与控制方法。利用三维不可压缩流体的k-ε湍流模型,建立吹脚风道的数学模型进行CFD模拟流场分析,根据分析结果优化风道的流场分布,采用手工方式,将吹脚风道进风口挡板填平,改善气流走向,并从CFD和试验两方面对改进方案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湍流是引起吹脚模式地板振动的主要原因,该方法验证了分析和控制方法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53.
现浇结构楼屋面板的裂缝及填充墙砌筑产生的裂缝,也成了目前较难克服的质量通病之一,特别是裂缝发生后,往往会影响使用功能和外观美观。现结合多年来大量施工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以及裂缝的防治处理,从施工角度来分析如何防治楼面的裂缝。  相似文献   
54.
焦雷  邹翀  徐海廷 《隧道建设》2016,36(1):86-91
某隧道在穿越破碎盐溶角砾岩与完整石膏夹层接触带时,由于充足的地表水源和良好的补给通道,引发隧道底部3 800 m3/h的大规模突水,给周边环境和施工安全造成严重破坏和威胁。如何有效的处治隧道底部如此大的突水,控制施工风险和保证隧道结构稳定成为最关键的技术问题。经过多种方案对比研究,通过“先引后堵、先径向加固再底板封堵、先易后难局部集中处理”的总体步骤,实现了隧道底部突水由快速流动状态到相对静止状态的转变,为隧道底部注浆堵水提供施作条件,再通过径向注浆和深孔底板注浆降低围岩的渗透系数和提高隧道结构稳定性,控制地下水流失,不给通车运营留下质量和安全隐患。  相似文献   
55.
在地下空间结构中,外墙设计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工程造价及结构安全.在构建整体模型中,通常假定地下大空间楼板为平面内无限刚.但对于楼板存在边跨开洞、不连续、板墙刚度比较小等情况,外墙与楼板连接处仍采用铰接则不符合板墙实际受力.在实际工程中,当楼板平面内刚度相比外墙抗弯度较小时,深埋地下结构外墙的跨中弯曲变形及支撑薄板平面内变...  相似文献   
56.
针对蒙华铁路段家坪隧道岩爆段初期支护在较小变形下发生破坏现象,通过室内试验、超前地质预报、地应力测试等技术手段,分别揭示洞周围岩强度、掌子面前方地质情况和初始地应力状态,同时对初期支护变形破坏特征进行归纳总结并分析成因,得出: 围岩特性、地质构造特征、工法是影响初期支护变形破坏的重要因素,局部水平向高地应力是主因。采取增强支护参数、增设缓冲层、锚杆+加筋底板、加装阻尼器等技术措施控制初期支护变形破坏。研究结果表明: 1)以水平构造应力为主的高初始地应力条件下,若隧道洞身围岩竖向节理发育,开挖宜首选二台阶法。2)拱部及仰拱初期支护混凝土破坏类型为剪压破坏,格栅钢架主筋破坏类型为偏心受压屈曲。3)以水平构造应力为主的高初始地应力状态下,宜根据围岩特性、支护原理及现场实际选择相应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57.
刘淑燕 《隧道建设》2019,39(5):795-801
为解决目前地下2层双线同站台换乘设计方案普遍存在的土建造价高、空间浪费大、换乘比例受到一定限制、车站前后区间交叉多、联络通道设置不方便、施工风险大等问题,通过对5、9、12 m 3种地铁车站站台层中间线路的左右中心线间距方案进行比选,选取12 m线间距方案为综合最优方案,扩大后的空间可设置设备用房或换乘站台;同时,根据实际换乘客流情况,选择合理的地铁线路左右线布置方案。通过实例分析可知: 通过采用新的布置方案,此类同站台换乘车站前后区间均可采用盾构法施工,不需要在区间设置竖向联络通道,从而可以减少明挖车站长度,降低车站和区间的综合造价,同时减少区间的平面交叉,降低施工风险;增设换乘站台的方案还可以增加车站同站台的换乘比例。  相似文献   
58.
刘阳 《客车技术》2007,(1):43-44
通过对客车地板革铺装中经常出现的质量问题进行研究分析,找出主要了影响因素,从而制定严密正确的地板革铺装成形的操作规范及工艺措施,从而提高整车外观质量。  相似文献   
59.
阐述了城市公交客车优先发展的重要性,指出了城市发展对公交车性能、数量、技术水平的要求,展示了公交客车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0.
姜涵章  支德瑜 《汽车工程》1995,17(4):193-197,224
本文介绍了东风汽车公司采用竹胶合板制车箱底板的开发与应用情况,实践证明,作为车箱底材的材料,竹材胶合板的各种性能均优于落叶松板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