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984篇 |
免费 | 493篇 |
专业分类
公路运输 | 1965篇 |
综合类 | 1088篇 |
水路运输 | 1140篇 |
铁路运输 | 1206篇 |
综合运输 | 78篇 |
出版年
2025年 | 76篇 |
2024年 | 164篇 |
2023年 | 139篇 |
2022年 | 117篇 |
2021年 | 236篇 |
2020年 | 226篇 |
2019年 | 181篇 |
2018年 | 128篇 |
2017年 | 113篇 |
2016年 | 121篇 |
2015年 | 178篇 |
2014年 | 404篇 |
2013年 | 342篇 |
2012年 | 507篇 |
2011年 | 453篇 |
2010年 | 345篇 |
2009年 | 262篇 |
2008年 | 285篇 |
2007年 | 349篇 |
2006年 | 336篇 |
2005年 | 177篇 |
2004年 | 100篇 |
2003年 | 89篇 |
2002年 | 39篇 |
2001年 | 43篇 |
2000年 | 22篇 |
1999年 | 8篇 |
1998年 | 6篇 |
1997年 | 7篇 |
1996年 | 7篇 |
1995年 | 2篇 |
1993年 | 5篇 |
1991年 | 4篇 |
1989年 | 4篇 |
1988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4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柔性基础下刚性桩复合地基的工作性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数值方法,考虑复合地基、垫层和基础之间的共同作用,对柔性基础下刚性桩复合地基桩侧摩阻力、桩身轴向应力、桩端刺入变形等工作性状进行了研究;讨论了基础弹性模量、基础高度、基础宽度、桩体弹性模量、置换率、土体弹性模量等因素对复合地基工作性状的影响;最后通过归一化分析提出了可反映基础相对刚度的量纲一的参数K,并讨论了不同基础相对刚度下桩端上刺变形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基础弹性模量并不是区分柔性基础与刚性基础的惟一指标,采用"基础相对刚度"的概念比仅考虑基础自身刚度的概念更具有合理性。 相似文献
72.
该文介绍了接触有限元模型在摩擦桩沉降计算中的应用。建立ANSYS有限元模型,计算软土地基中摩擦桩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沉降。该模型土层定义为弹性,以面面接触对模拟桩土接触面,温度荷载模拟土层对桩的侧压力。计算得Q-S曲线与试桩实测资料对比,结果表明,用该方法进行基桩沉降计算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73.
桩-网复合路基变形机理的数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桩-网复合地基桩-网-土体系作用机理的复杂性,理论研究落后于工程实践等现状,对桩-网复合路基变形机理理论进行了分析,运用有限元数值模拟的方法,对一种新型软土地基处理的路基的沉降、侧向位移、差异沉降进行了数值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在垫层与填土间加入土工格栅后,能减少路基顶面及底面的沉降,但能够更明显地减少路基顶面及底面的差异沉降和坡脚侧向位移;(2)桩间土强度的增加对于路基底面最大差异沉降的影响要比路基顶面要大,路基顶面最大差异沉降的增加大致与桩间距的增加呈正比关系;(3)路堤底面的沉降量出现谷值点是由于桩体作用所致,峰值点是由于土拱效应所致;(4)较大的土工格栅拉伸模量对于减小路基顶面沉降的效果是不明显的,合适的土工格栅拉伸模量能够减小经济投入。 相似文献
74.
低等级沿溪线公路提级改造是目前公路建设中经常遇到的一种状况,多为依山傍水,具有展线困难、地方交通出行需求强、泥石流现象多发、生态环保要求高等特点。以111国道北京段二期沿溪线设计为例,总结其工程特点、难点,本着"利用现况、服务地方、安全预防、尊重自然、符合规范、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对设计中的一些体会进行分析、研究,可供相关专业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75.
该文介绍了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某地道工程基坑对临近建筑物的影响进行的分析。通过有限元模型,分析了南地道开挖过程对紧邻建筑物沉降的影响,并与监测数据对比。结果表明此方法计算值与监测值基本吻合,可以较好地模拟基坑紧邻建筑物的沉降规律。最后用此方法预测了北地道开挖对紧邻基坑北侧建筑物沉降的影响,对北地道工程施工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6.
强夯联合井点降水加固粉土地基现场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解决强夯加固黄河冲积平原区粉土地基时超孔隙水压力增长快消散慢、起锤困难及土壤严重液化等问题,提出采用强夯联合井点降水加固技术,以加快超孔隙水压力消散和土体固结.在济东高速公路粉土地基段进行了现场试验研究,采用了4种不同夯击能,观测、分析强夯过程中超孔隙水压力的变化规律和地面变形等,得出以下结论:选择1 500 kN·m单击夯击能更经济合理,其单位面积夯击能引起的地面沉降最大,有效加固深度亦最大;连续进行单点夯击时,表层土发生液化的可能性要大于深层土,临界深度约4m;夯后超孔隙水压力消散速率非常快,24 h后超孔隙水压力基本消散,且深度越浅超孔隙水压力消散越明显,井点降水能大幅缩短强夯的时间间隔,缩短工期. 相似文献
77.
大连星海湾跨海大桥主桥为(180+460+180)m双层地锚式悬索桥,主梁为钢桁架结构形式,采用整体节点构造,上、下2层桥面板均采用正交异性钢桥面板,桥面上铺装5.5cm厚双层环氧沥青。锚碇采用空腹三角形框架混凝土重力式锚碇,设置在水深20~30m的海床上,锚碇基础采用整体大沉箱,单个沉箱重达26 000t,在船坞内预制完成后用拖轮拖运到桥位处安装在碎石基床上,碎石基床采用升浆技术进行加固。桥塔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设上、下2道横梁。主缆由钢丝强度等级为1 770MPa的平行钢丝索股组成,并用长达16m的刚性拉杆锚固在锚碇上,同时采用除湿系统结合传统防腐涂装体系的结构进行防腐,以提高缆索系统的耐久性。 相似文献
78.
针对深水基础承台明开挖基坑并采用咬合桩进行基坑支护的施工方法,对咬合桩的受力进行数值分析,探讨咬合桩的围檩支护位置与桩入土深度、围檩受力及桩身最大弯矩之间的关系,优化围檩的结构形式。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围檩支护位置下移,桩身弯矩明显减小,但围檩支撑反力显著增大;围檩四周支撑应采用刚度较大的工字钢进行加强。咬合桩的分析过程及计算方法可为同类工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9.
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