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09篇
  免费   564篇
公路运输   1747篇
综合类   1074篇
水路运输   1048篇
铁路运输   926篇
综合运输   78篇
  2024年   41篇
  2023年   49篇
  2022年   91篇
  2021年   160篇
  2020年   182篇
  2019年   160篇
  2018年   114篇
  2017年   103篇
  2016年   115篇
  2015年   171篇
  2014年   395篇
  2013年   332篇
  2012年   482篇
  2011年   438篇
  2010年   336篇
  2009年   247篇
  2008年   277篇
  2007年   348篇
  2006年   335篇
  2005年   177篇
  2004年   100篇
  2003年   89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40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5篇
  1991年   4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 毫秒
71.
The importance of accurate prediction of limiting cavity depths during offshore spudcan foundations installation has been variously highlighted in the literature. Nonetheless, most of the previous research is deterministic in nature and confined to homogenous soils. Since offshore clayey soils can be highly spatially variable, there is a practical need to take proper account of the spatial variability in the prediction of limiting cavity depths. In a bid to remedy this situation, large deformation finite element calculations combined with three-dimensional random fields were repeatedly conducted in this study within a Monte-Carlo framework. The continuous penetration of a spudcan initiated from surface was explicitly modeled until a full-localized flow-around mechanism was observed. Spatial variability was found to clearly affect the soil back-flow and thereby the limiting cavity depth, the latter of which takes a range of values that can be approximately modeled as a log-norm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 limiting cavity depths at various probability levels were ascertained. An algebraic expression was proposed to explicitly predict the characteristic limiting cavity depths in random soils from the fractile. Particular attention was paid to the lower and upper 5% characteristic values, which are likely to be useful for reliability-based design.  相似文献   
72.
以某车站基坑范围内存在一大直径污水管道为背景,研究横跨基坑污水管道改迁技术。现状工作井内不具备潜水作业条件,且无法实施临排,其接驳施工难度极大,常规的迁改技术不能满足现场需求。经研究,通过采用在现状污水管道工作井旁新建工作井、在新建污水管道内设置临时闸板、合理选择上下游洞门破除时机及破除方式、现状污水工作井内安装临时闸板等方法,顺利完成了污水管道改迁中新管接驳与原管道封堵施工,综合效益显著。同时,也可为类似工程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3.
海床破坏同孔隙水压力的分布有着密切的关系。利用波浪水槽试验,对波浪作用下沙质底床的孔隙水压力响应进行了研究。试验中观测了不同波况条件下自由底床和有抛石基床防波堤的土体孔隙水压力的变化。结果分析表明,土体孔隙水压力受波高、周期、水深、泥沙粒径、沙床厚度的影响较大,建堤后,底床中的孔隙水压力会增大;堤中断面以前海床中的孔隙水压力均较大。  相似文献   
74.
吴澎  罗少桢 《水运工程》2006,(10):137-144
简要介绍京杭运河的建设情况,分析京杭运河船闸的总平面布置设计要点及船闸输水系统和主体机构的设计要点。  相似文献   
75.
以工程实例介绍了重力式方块卸荷板码头的改造设计方案。由于原有码头卸荷板悬臂较大,在码头前沿均布荷载增大的情况下,使得基床顶面产生较大的后倾应力,基床承载力不满足规范要求。改造方案通过在后方设灌注桩及现浇钢筋混凝土板,减少码头卸荷板悬臂部分上部荷载,防止基床顶面产生较大的后倾应力,为类似的码头改造设计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76.
埠阳庄大桥实际地质状况复杂,重点介绍该桥桩基施工中的相关准备工作以及对问题的分析和处理措施,为同类地质条件下梁桩基施工提供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77.
三门海特大桥复杂的天然条件相对于主墩的深水基础施工而言相当恶劣,通过对高桩承台三个方案的优化比选,确定了承台采用钢吊箱施工方案,并详细介绍了水中临设、深水桩基、钢吊箱施工的方法,最后对深水基础施工进行了系统总结。  相似文献   
78.
苏宝 《公路工程》2021,(1):149-153
为了提升地铁穿越公路桥梁桩基的稳定性,考察了盾构施工过程中开挖步数、掌子面推力和注浆压力对桩基变形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开挖步数的增加,桩基横向水平位移与桩身埋深关系曲线逐渐转变为"鼓凸"状,且随着开挖步数增加,桩基横向水平位移呈现逐渐增大的趋势.掌子面推力不会对桩基横向位移造成明显影响,但随着掌子面推力逐渐增大,桩基...  相似文献   
79.
针对当前桥梁基础冲刷诊断和检测方法过程复杂、成本高且受环境影响大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车激动力响应互相关指标的桥梁基础冲刷诊断方法。该方法通过桥墩和桥跨不同测点的纵向加速度响应自由衰减段信号的互相关分析,建立基础冲刷诊断指标体系,实现冲刷定位和均匀性诊断。首先,依据互相关函数幅值向量置信度判据指标进行基础冲刷初判;然后,通过响应互相关函数幅值向量因子变化率向量进行冲刷定位,再根据横桥向互相关函数幅值变化率向量诊断冲刷均匀性;并通过统计评估方法提高诊断精度;最后,结合1座连续梁桥算例进行多种冲刷工况的数值仿真分析,对所提方法的有效性和适用性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很好地实现基础冲刷的定位和均匀性诊断,指标具有较高敏感性;同时具有较好的抗噪性能,通过所提出诊断指标体系的综合使用可消除噪声对诊断结果的干扰。该方法具有诊断结果精度高、过程简便易行、无需进行复杂且误差较大的模态识别、允许试验测试参数和条件适量变化等优点,可嵌入常规桥梁荷载试验同步开展,具有很好的工程应用潜力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80.
针对排阵式交叉口在实际交通波动环境中存在车辆滞留排序区,运行效率稳定性难以保障的问题,提出了鲁棒优化方法,平衡交叉口运行的效率和稳定性。在分析排阵式交叉口运行特性的基础上,指出了其运行效率波动性与交叉口几何设计、信号控制、交通需求、饱和流率和运行车速这5个因素有关。确定了将交通需求、饱和流率和运行车速这3个客观波动因素作为模型的输入参数,将几何设计和信号控制这2个可受设计人员控制的要素作为模型的优化控制变量进行协同优化的模型框架。在此基础上,以交叉口车均延误条件风险值最小为目标,考虑了各流向车道数、信号相位相序、排序区车辆清空等方面的约束条件,构建了基于情景的鲁棒优化模型,并建立了遗传算法对模型进行求解。通过案例分析,对鲁棒优化模型的置信水平取值和算法准确性进行了分析,证明了算法可以使目标函数收敛到最小值,并基于蒙特卡洛模拟对优化效益进行了检验。研究发现,所建立的几何设计与信号控制协同鲁棒优化模型可实现在交通需求和供给的波动下,对排阵式交叉口的车道功能、排序区长度以及主、预信号控制进行协同优化。相较于确定性的设计方法,在平均延误层面基本维持原有水平,但对延误标准差和最大值有着较为明显的改善,案例中分别减少了48%和2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