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80篇
  免费   492篇
公路运输   1491篇
综合类   1084篇
水路运输   520篇
铁路运输   572篇
综合运输   105篇
  2024年   79篇
  2023年   49篇
  2022年   56篇
  2021年   126篇
  2020年   104篇
  2019年   96篇
  2018年   82篇
  2017年   73篇
  2016年   64篇
  2015年   101篇
  2014年   281篇
  2013年   236篇
  2012年   340篇
  2011年   356篇
  2010年   262篇
  2009年   196篇
  2008年   219篇
  2007年   312篇
  2006年   265篇
  2005年   152篇
  2004年   95篇
  2003年   96篇
  2002年   45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1.
本文通过对辽宁省朝阳地区几种石灰稳定土的试验数据分析,讨论了石灰稳定土的CBR值,石灰稳定土的剂量确定、施工检测方法和路用性质。  相似文献   
812.
公路工程水土流失与防治思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我国公路建设规模和数量的日趋增多,公路沿线的水土流失也日渐严重起来,水土流失是公路工程引起的最主要的环境问题.本文详细阐述了公路工程中水土流失的特点,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以及由此引起的一系列不良影响,最后,对水土流失的防治思路做了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813.
通过对水泥稳定红砂土、石灰粉煤灰稳定红砂土、固化剂稳定红砂土、掺入软质集料的水泥稳定红砂土和掺入软质集料的石灰粉煤灰稳定红砂土基层材料进行干燥收缩特性的试验研究,得出掺入软质集料的水泥稳定红砂土和掺入软质集料的石灰粉煤灰稳定红砂土比水泥稳定红砂土和固化剂稳定红砂土具有更小的干缩系数,作为缺乏硬质石料地区的县乡道路的路面基层材料是可行的,有较好的应用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814.
通过对沈大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软土地基进行沉降观测的研究,分析了在进行沉降观测时的一些基本要求弄口需要注意的问题,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815.
李君 《北方交通》2006,(6):151-153
砾石桩作为软土地基处理的一种方法,在施工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本文通过砾石桩的施工及试验检测,分析了砾石桩施工对软土地基的作用。  相似文献   
816.
对长凼子隧道开挖前后围岩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进行了详细分析,找出了隧道掘进困难的原因,提出了隧道穿越突泥涌水岩溶区的施工方案。  相似文献   
817.
基于甘肃南部宕昌-迭部二级公路, 选取了2个典型寒区沟谷软土路基试验段, 监测了2个冻融期内路基温度、含水量、变形以及地下水位, 分析了弃渣换填深度与降排水措施对路基冻结特征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 在监测的2个冻结期内, 换填深度为2.0m的试验段K18+180的冻结深度比换填深度为1.0m的试验段K18+330的冻结深度大0.12~0.16m, 说明换填深度越大, 冻结深度越大; K18+330段初始地下水位为3.4m, 仅设置地表排水沟时, 冻结期间地下水位稳定在3.4m左右, 距冻结面的最小距离为1.7m, 说明设置排水沟时地下水位在冻结期间基本没有变化; K18+180段初始地下水位是1.3m, 在设置了渗沟降水措施后, 冻结期间地下水位稳定在2.0m左右, 距冻结面的最小距离为0.2m, 地下水位降低了约0.7m, 因此, 渗沟降水可以降低地下水位, 防止路基冻胀; K18+180段路基中心2个周期监测的最大冻胀分别为3.4、4.2mm, 而K18+330段相应位置的最大冻胀分别为10.7、14.0mm, 后者均是前者的3倍多, 说明换填深度越大路基冻胀越小; 《公路路基设计规范》 (JTG D30—2015) 规定的二级公路容许冻胀为50mm, 软土路基容许工后沉降为500mm, K18+180、K18+330段路基的最大沉降分别为1.5、1.8mm, 最大冻胀分别为4.2、14.0mm, 远远小于规范值, 表明试验段路基的稳定性良好, 采用换填与降排水措施能有效控制路基冻胀。  相似文献   
818.
为了充分利用全风化千枚岩作为路基填料,设计了红黏土掺和比分别为0、20%、40%、60%和100%,水泥掺量分别为0、3%和5%的组合改良方案,开展了改良土的界限含水率、抗剪强度和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分析了改良土的路用性能。试验结果表明:当水泥掺量分别为3%与5%时,复合改良土的液限均低于40%,符合路基设计中液限低于40%的控制要求;改良土的黏聚力随红黏土掺和比与水泥掺量的增大而增大,内摩擦角随红黏土掺和比的增长先增大后减小,随水泥掺量的增大而增大,但两指标在水泥掺量大于3%时增长幅度较小。改良土路基极限承载力计算结果表明:5%水泥改良全风化千枚岩路基极限承载力仅为725.3 kPa,红黏土掺和比为40%改良全风化千枚岩路基极限承载力达到2 198.3 kPa,分别是全风化千枚岩路基承载力的2.34和7.10倍,因此,红黏土改良效果优于水泥;经过比较可得红黏土掺和比为40%,水泥掺量为3%是合理掺和方案,在28 d养护后,路基极限承载力计算值为4 247.7 kPa,液限为32.7%。微观机理分析结果表明:红黏土颗粒小于全风化千枚岩颗粒,当红黏土掺和比大于40%时可以包围千枚岩颗粒的点-点接触,增加了接触点数与接触面积,从而大大提高了改良土路基的极限承载力。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结果表明:优化方案改良土7 d无侧限抗压强度为487.25 kPa,满足铁路路基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819.
兰新复线兰武段乌鞘岭隧道F7断层,为区域性大断层,地应力高。施工过程中,围岩变形达1 m以上,初期支护出现多处变形侵限及坍塌事故。为保证隧道的正常施工,掌握围岩动态和支护结构的工作状态,及时优化、更改预设计,在左线迂回导坑做试验段,进行了拱顶下沉、水平收敛、锚杆轴力、初支混凝土应力、初支围岩压力、初支钢架应力等多项涉及围岩稳定性及支护合理性参数的跟踪量测,利用量测结果指导正洞设计施工及预见事故和险情,以便及时采取措施,保证了隧道顺利贯通。  相似文献   
820.
软土路基处理方法综述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软土路基处理方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