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2篇
  免费   22篇
公路运输   180篇
综合类   109篇
水路运输   103篇
铁路运输   85篇
综合运输   7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41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47篇
  2011年   48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以某型列车转向架为例,基于模态相关性原理,采用有限元计算和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接地轴端的有限元模型,分析转向架接地轴端异常振动问题。通过对轴端关键部件进行模态分析和模态贡献量分析,得到了引起接地轴端异常振动的主要模态。分析结果表明,轴箱转臂在垂向的弯曲振型对振动的影响最为明显。提出了相应的振动控制措施,可为今后解决车辆局部振动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2.
青岛地铁11号线采用的是国内自主研发的自动列车监控系统(ATS),ATS系统作为一个综合信息监控系统的实现平台,以通信前置机作为通信枢纽,与时钟系统、乘客信息系统、广播系统、综合监控系统、无线系统等实现接口.现结合现场实际运行数据,采用UltraEdit文本编辑工具对通信前置机的日志进行检索、分析,通过系统后台的日志分...  相似文献   
43.
介绍NCAP的由来和目前主要国家NCAP的情况。  相似文献   
44.
随着中国新基建战略的提出及自动驾驶和网联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网联自动驾驶车辆(CAV)、自动驾驶车辆(AV)和常规人驾车辆混行的交通流将在未来长时间存在.建立适用于网联自动驾驶车辆、自动驾驶车辆和常规人驾车辆3种类型车辆的混流跟驰模型,考虑多前后车车头间距、多前车速度差、加速度差、与主体车辆的相对距离等因素,并进行典型...  相似文献   
45.
为保证发动机前安装支架的结构强度,对前支架进行了强度仿真分析。使用有限元方法计算前支架的应力及能承受的极限载荷,基于动力总成—悬置系统多体动力学仿真模型计算得到前支架的使用载荷。仿真结果表明,前支架的初始结构存在强度问题,基于仿真分析结果,对前支架初始结构进行了改进设计,道路试验结果表明,前支架的结构改进有效。  相似文献   
46.
在我国铁路货车重载提速的背景下,采用电空制动、智能电子监测及运行安全在线监测的需求日益突显.但是受我国铁路货车运用维护体制制约,既有车辆均未安装供电装置,致使电子设备无法应用.因此提出一种安装于车轴端部的轴端发电机技术解决方案,但由于车轴端部冲击振动大、发电机体积限定要求高、发电机轻量化要求高、外部环境恶劣、温升要求苛...  相似文献   
47.
框构桥顶进施工过程中由于地基处理不当或顶进中技术措施不到位,极容易出现扎头或扎尾问题,给施工造成很大的困难和影响。结合朔黄铁路K550+881处顶进桥施工中出现扎尾问题,分析了出现扎尾的原因,重点阐述了地基处理、梁体纠偏方案与工艺流程及施工过程中关键事项,为类似问题的处理提供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48.
分析了捣固车弦测法拨道测量原理及残留误差,在自主开发轨道几何参数自动引导计算机AGC时,引入轨道绝对位置偏移量数据接口,实现精确拨道作业。通过现场作业试验,将作业前精确测量的轨道偏移数据输入AGC,捣固车能够消除绝对位置误差,作业后线路绝对位置能够满足《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要求。  相似文献   
49.
指出直线电机作为地铁列车的推进部件,存在运行效率不高、能量损耗大的问题;从经济运行的角度出发,说明研究直线电机的能量损失、提高其运行效率是很有意义的工作。对应用于驱动地铁车辆的直线电机的工作原理进行简要介绍,并对其运行过程当中的能量损失进行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50.
抗滑桩是大型交通基础设施中稳定边坡和治理滑坡的主要手段之一,嵌固段桩前被动土拱效应是影响抗滑桩水平承载力的重要因素,被动土拱的形成演化过程是抗滑桩水平抗力调整的关键。通过几何缩尺比例为1∶15的抗滑桩物理模型试验,对桩前被动土拱的形成演化过程进行了探究。根据抗滑桩桩前被动土拱和模型试验系统的对称性,自主设计土压力传感器的布设方案,以保证在试验过程中对桩前土体各测点的xy方向土压力分布规律进行实时采集;采用千斤顶对模型桩施加水平荷载,对加载过程中抗滑桩嵌固段桩身弯矩、桩前土压力及桩前土体应力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绘制桩前土体应力云图并对桩前被动土拱拱轴线进行了拟合,同时采用数值模拟方法进行对照分析,以揭示桩前被动土拱的演化过程。结果表明:①桩身弯矩和桩前接触土压力均在嵌固点下4倍桩宽处附近出现极大值,后随埋深逐渐减小;②桩前被动土拱是由相邻桩对桩前土体的相互作用使主应力发生偏转而逐步形成的,其演化过程可分为初步形成阶段、承载阶段和破坏阶段;③桩前被动土拱拱轴线呈抛物线形式,随埋深逐渐增大形成被动土拱所需桩顶位移随之增大;④同一埋深处桩前被动土拱矢跨比随桩顶位移增加而逐渐变大,在承载阶段土拱矢跨比随埋深逐步减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