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017篇 |
免费 | 95篇 |
专业分类
公路运输 | 509篇 |
综合类 | 884篇 |
水路运输 | 525篇 |
铁路运输 | 158篇 |
综合运输 | 3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篇 |
2023年 | 11篇 |
2022年 | 17篇 |
2021年 | 24篇 |
2020年 | 43篇 |
2019年 | 27篇 |
2018年 | 17篇 |
2017年 | 22篇 |
2016年 | 32篇 |
2015年 | 62篇 |
2014年 | 115篇 |
2013年 | 112篇 |
2012年 | 144篇 |
2011年 | 191篇 |
2010年 | 159篇 |
2009年 | 167篇 |
2008年 | 158篇 |
2007年 | 208篇 |
2006年 | 210篇 |
2005年 | 134篇 |
2004年 | 47篇 |
2003年 | 57篇 |
2002年 | 30篇 |
2001年 | 32篇 |
2000年 | 21篇 |
1999年 | 11篇 |
1998年 | 12篇 |
1997年 | 2篇 |
1996年 | 4篇 |
1995年 | 5篇 |
1994年 | 8篇 |
1993年 | 8篇 |
1992年 | 4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4篇 |
1989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1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32.
第三方损坏评价是指对由于各种外力作用而使管道受损的可能性进行分级.根据影响第三方损坏因素的情况,采用故障树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判法相结合的数学模型进行评价.通过故障树分析,得到引起第三方损坏的各种因素的重要度.再将之作为模糊综合评判法的权重向量,求得第三方损坏的综合评判向量,最后按照最大隶属度原则确定各管段第三方损坏可能性的等级. 相似文献
33.
34.
为合理应用决策数据中不同专家的背景知识,找出地铁施工过程中安全测评体系的关注重点,根据地铁施工的特点和SHEL安全模型理论,建立以人-软件(L-S)、人-硬件(L-H)、人-环境(L-E)和人-人(L-L)4个环节为基础的钻爆法地铁施工安全指标体系。请专家给出指标语义评价等级和指标权重语义评价等级,并根据其与三角模糊数的对应关系分别得出三角模糊数评价值。针对不同专家的重要性程度差异,提出基于三角模糊数的群一致性评价方法,得出专家综合权重,集结评价数据,最终得到安全评价结果。最后,对青岛地铁1号线过海段进行实例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解决群评价过程中专家个体权威与群体共识难以兼顾的问题,能够充分利用群决策中的原始评价信息,提高地铁施工安全水平评价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35.
为解决内河一类船长实操考试效能评估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模糊认知图的评价模型(FCMES).在建立影响因素层的不同评价等级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辨识出了25个影响因素;据专家意见将收集到的定性数据转化为三角模糊数,得到不同的模糊矩阵;利用模糊推理规则的方法聚合各模糊矩阵,再解模糊化,获取邻接矩阵.采取输入端数、输出端数及中心度3个指数的方法,分析FCMES中各因素的重要程度,选出核心变量.利用Matlab实现对FCMES认知图的推理仿真,检验核心变量的准确性.结果表明,绩效评估、评估员素质、模拟器效能、考试流程设计合理性,这4个影响因素对内河一类船长实操考试的效能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6.
为解决公路隧道照明系统节能与行车安全、运营管理之间的矛盾,采用理论分析及实际检验的方法,分析了隧道照明控制系统的调光原理、照明控制系统结构以及亮度检测误差产生的原因,设计了一种可调量程的亮度检测仪并给出校准及亮度检测步骤,解决了公路隧道亮度精确检测的难题,采用模糊神经网络算法在照明系统中进行了实际应用,实践证明本算法在亮度满足实际运营需求的前提下可取得良好的节能效果。 相似文献
37.
针对路堑高边坡锚固后的稳定性评价,基于模糊性与层次性构建锚固路堑高边坡稳定性2级模糊综合评判模型。根据不同类评价指标的取值方法及隶属度函数选取原则,建立统一的隶属度确定方法,采用三角模糊数互补判断矩阵排序方法确定权向量,以体现评价指标重要程度比较的不确定性。引入非线性模糊算子,以消除个别影响因素不利时对结果的突出影响,使评价结果能更真实地反映工程实际状况。以京新高速公路路堑高边坡稳定性评价为应用实例,验证该模型的可行性与合理性。 相似文献
38.
面对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中遇到的交叉口公交信号优先控制问题,以降低交叉口人均延误和公交车延误为目标,提出了基于3层模糊控制器的交叉口公交信号优先主动控制模型,通过改进针对车流交通需求强度、相位放行顺序、绿灯时间优化的3层模糊推理控制器,最终输出相位绿灯放行时间延长和相序提前2种控制策略.仿真算例分析表明,与普通固定配时控制相比,公交车平均延误和人均延误分别降低27%,14.2%;与公交信号优先感应控制相比,公交车平均延误和人均延误分别降低13.7%,21.7%,说明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39.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