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71篇
  免费   382篇
公路运输   1207篇
综合类   734篇
水路运输   825篇
铁路运输   704篇
综合运输   83篇
  2024年   22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90篇
  2021年   131篇
  2020年   160篇
  2019年   121篇
  2018年   109篇
  2017年   126篇
  2016年   86篇
  2015年   157篇
  2014年   304篇
  2013年   243篇
  2012年   257篇
  2011年   309篇
  2010年   231篇
  2009年   191篇
  2008年   188篇
  2007年   232篇
  2006年   182篇
  2005年   107篇
  2004年   67篇
  2003年   71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50 毫秒
911.
张学文 《隧道建设》2018,38(2):308-315
兰渝铁路桃树坪隧道为Ⅰ级铁路双线隧道,穿越上第三系富水粉细砂地层,由于粉细砂层成岩作用差,遇水呈流塑状自稳性变差,隧道施工困难,极易发生塌方,塌方处治难度极大,安全风险极高。为解决富水粉细砂层隧道塌方后砂层松散、流动性强、无自稳、塌方处治困难等一系列问题,确保安全快速通过塌方段,以桃树坪隧道3#斜井正洞塌方处治为工程实例,就如何采用 “真空降水+双层大管棚+小管棚+双侧壁法”有效处治富水粉细砂层隧道塌方进行详细论述与总结,成功案例可为类似工程施工提供一定的技术参考和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912.
陈海军 《隧道建设》2018,38(2):270-276
针对特大跨度黄土隧道设计和施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结合工程实例,重点探讨洞口高边坡防护、快速掘进、下穿建(构)筑物措施、洞内变形控制、地表陷穴回填以及地表裂缝处理等技术要点,得到以下主要结论: 对于黄土隧道的进洞方案,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选择,如果“早进洞”存在风险时,也可选择高刷方进洞方案; 三台阶七步法快速掘进不宜一味追求进尺,优化施工组织,加强工序衔接,实现短进尺、快循环才是关键; 黄土隧道的沉降可以通过采取分部开挖、加强超前支护、减小开挖进尺和及时封闭仰拱等措施进行有效控制; 黄土陷穴采用三七灰土、沙泥浆回填措施是可靠的; 隧道浅埋段地表裂缝不易避免,但可通过洞内控制措施来减小其规模,对于已经出现的裂缝,应及时处理。  相似文献   
913.
在超大直径泥水盾构施工中,泥水压力的控制是保证开挖面稳定的关键。依托正在新建的上海北横通道工程,利用三维数值分析方法,总结出适用于软土复合地层超大直径泥水盾构施工的开挖面泥水压力确定方法,并根据北横通道现场实测数据对该方法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显示: 1)超大直径泥水盾构泥水压力最佳平衡计算点位主要与土层厚度比和上下土层有效内摩擦角差值有关; 2)在近似均一地层中可以取盾构中心点作为平衡点位,这与以往工程经验相吻合; 3)复合地层中可通过理论计算确定最佳平衡计算点位。  相似文献   
914.
易丹  严德添  党军 《隧道建设》2018,38(4):594-602
以川大停车场下穿人民南路地下人行通道矩形顶管隧道工程为依托,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大断面矩形土压平衡式顶管隧道上跨地铁运营区间隧道所引起的地铁隧道变形进行全过程分析研究,并将模拟结果与现场监测数据进行对比,验证模型的合理性。主要结论如下: 1)顶管法隧道上跨施工引发的既有地铁隧道竖向变形受前期掌子面支护压力影响较大,随着开挖面的推进,开挖卸载效应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2)地铁隧道横向位移受顶管隧道掌子面支护压力和开挖卸载效应的共同影响,且地铁隧道管片衬砌上半断面的横向位移对掌子面支护压力极为敏感。  相似文献   
915.
马琳 《隧道建设》2018,38(6):934-940
为提高基坑变形预测精度及稳定性,首先,利用遗传算法优化BP神经网络的结构参数,再将参数优化后的BP神经网络与灰色模型结合,构建出GA-BP神经网络模型,并利用该模型实现基坑变形序列的初步预测; 其次,基于残差序列的混沌特性,再利用混沌理论进行残差优化,进一步构建考虑混沌特性优化的GA-BP神经网络模型; 最后,将SR检验引入到基坑变形趋势判断中,以检验预测结果的准确性。实例检验表明: 通过遗传算法及混沌理论的递进优化,能逐步提高预测精度,验证文章预测模型的有效性,且预测结果与SR检验结果的一致性较好,说明该预测模型的可信度高。  相似文献   
916.
田佳  李金鹏 《隧道建设》2018,38(8):1350-1360
为解决我国山岭隧道施工技术落后的问题,对高速铁路大断面隧道的机械化施工工法进行阐述。通过配备成套的隧道机械化工装设备,并经现场试验研究,形成开挖、支护、衬砌、水电缆槽4条隧道施工生产作业线的新型施工组织模式,以实现Ⅳ、Ⅴ级软弱围岩机械化大断面的连续施工。通过全电脑三臂凿岩台车的应用,开挖炮眼精确定位、系统锚杆精准安装、施工信息同步上传等施工难题得以解决; 通过各类大功率机械设备的配置和应用,可缩短各道工序的循环时间,实现软弱围岩早封闭的安全管理理念。根据大量的监测数据和现场实践表明,隧道大断面机械化施工工法的施工质量可靠、施工效率高且施工安全。  相似文献   
917.
赵宏博  卢伟 《隧道建设》2018,38(8):1342-1349
为确保郑万高铁隧道施工的安全、质量,加快隧道施工进度,在软弱围岩中采用三臂凿岩台车进行大断面施工。通过对三臂凿岩台车进行适当改造(改造推进梁位置、改用加粗钻杆、改装降低夹持器高度、更换耐磨大钻头等)可实现利用三臂凿岩台车进行加深炮孔、超前地质钻孔、超前管棚施工;将提前设定好的钻臂负责施工范围、钻孔顺序、钻孔深度及角度等钻爆参数导入三臂凿岩台车操作控制系统可方便钻爆施工;加装3D激光扫描仪,可实现隧道开挖断面扫描。通过对比三臂凿岩台车与传统钻爆法施工在钻孔精度、钻爆效果、施工管理和施工进度等多个方面的优缺点,采用三臂凿岩台车大断面施工相对于传统分部开挖施工,减少了施工作业工序及施工干扰,更便于施工组织和管理,更有利于隧道施工安全质量的控制、加快施工进度;大断面施工减少了分部施工时多次对围岩的扰动,更有利于围岩稳定。通过一系列的试验,总结出一整套三臂凿岩台车在软弱围岩地质条件下施工的理论数据及现场施工经验,为今后推广三臂凿岩台车在隧道软弱围岩中大断面施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18.
陈健 《隧道建设》2018,38(Z1):175-181
泥水盾构在掘进过程中,由于受到环境条件有限、地质条件差、水土压力高、地层复杂多变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如何安全高效地更换滚刀和齿刀一直是盾构施工所面临的工程难题。本文提出一种高水土压力条件下滚刀、齿刀常压更换技术,介绍该技术的工作原理和作业要点,并以武汉地铁8号线越江隧道工程为例,针对越江隧道江中段的上软下岩复合地层以及工程所面临的特有工程难点,详细阐述滚刀、齿刀常压更换技术的具体操作步骤及其技术优势。通过采用该技术,有效提高了换刀效率,降低了安全风险,确保了施工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919.
刘成华 《隧道建设》2018,38(Z1):161-166
为解决中条山隧道在施工至高地应力F7主干断层段时,左右线已施工完成的247 m初期支护发生严重变形开裂的问题,选取不同段落对“刚性支护一次到位”和“柔性支护释放应力后进行二次支护”2种方案进行试验,通过对监控量测数据分析和初期支护表面观察,得出以下结果: 1)软岩大变形段落采取“刚性支护一次到位”相比“柔性支护释放应力后进行二次支护”变形速率明显下降,最大收敛速率由28 mm/d下降至18 mm/d,最大沉降速率由24 mm/d下降至12.8 mm/d,释放应力时发生变形的“度”更易掌控; 2)在采取“刚性支护一次到位”的基础上,辅以优化“隧道边墙曲率”和“施工工法”等措施,能够有效控制隧道初期支护变形开裂,确保隧道结构的质量,顺利通过F7主干断层。  相似文献   
920.
为明确下台阶含仰拱一次开挖工法仰拱早期的受力状态并制定相应的强度控制标准,以中条山隧道为依托工程,利用数值分析、位移-荷载反演等方法对仰拱早期在外荷载作用下的受力进行分析。下台阶含仰拱一次开挖工法中,仰拱随下台阶同步开挖,由于工法的特殊性,仰拱施作约2 h后会承受来自围岩变形、挖机及覆土自重产生的荷载。分析发现: 3个部分荷载中围岩变形压力对仰拱早期受力影响最大,围岩变形作用下最大压应力产生于仰拱拱脚位置,上填覆土及扒碴机械重力作用会减小拱脚压应力,增大拱底压应力。多种外荷载共同作用时,仰拱压应力分布形态为“W”型,最大压应力产生于拱底,为0.14 MPa。考虑预留一定安全储备的情况下,该工法仰拱施作2 h时的抗压强度控制标准可按0.2 MPa进行设计。与传统台阶法仰拱早期受力特性对比,结果证明了一次开挖工法仰拱施作采用早高强混凝土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