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6篇
  免费   60篇
公路运输   255篇
综合类   246篇
水路运输   231篇
铁路运输   223篇
综合运输   3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31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35篇
  2014年   70篇
  2013年   63篇
  2012年   95篇
  2011年   95篇
  2010年   53篇
  2009年   59篇
  2008年   53篇
  2007年   68篇
  2006年   67篇
  2005年   39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5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53 毫秒
571.
为实现钢桥面板纵肋对接焊缝疲劳开裂的主动加固,提出基于铁基形状记忆合金(Fe-SMA)的主动加固方法,即通过栓接Fe-SMA并采用热电阻激励使其自动产生预应力实现主动加固.为验证其有效性,采用ANSYS软件建立港珠澳大桥的单纵肋节段试验模型的实体有限元模型,利用线弹性断裂力学对纵肋对接焊缝处疲劳裂纹前缘的应力强度因子进...  相似文献   
572.
在传统船舶建造中,T型材安装定位劳动强度高、工作效率低且存在安全隐患.以船体T型材智能装焊系统为开发对象,介绍系统构成,阐述系统关键部件功能,设计系统工艺流程,实现T型材的自动安装定位和焊接.基于自动化定位、抓取、放置和焊接,该系统可大幅降低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573.
金辉  李昊天 《汽车工程》2021,43(3):405-413
考虑驾驶风格的影响,设计了一种优化的纵向相对距离预测模型,并基于此模型改进了前撞预警系统报警策略.驾驶风格分类结合了分位点法和信息熵法,以不同方式进行特征提取,使用k-means方法聚类样本数据.基于长短期记忆模型,设计了编码器-解码器模型用于预测,以上述分类的全部数据训练模型的共用部分参数,以提高模型的泛化能力;而以...  相似文献   
574.
介绍了市政排水参数化绘图技术,有效地解决了参数绘制市政排水平面和纵断面的绘图问题.参数化绘制市政排水平面和纵断面设计图程序可直接安装在AutoCAD软件中,并配有可视化交互界面,使设计人方便、快捷完成市政排水平面和纵断面的设计绘图工作.  相似文献   
575.
为研究城市下穿隧道纵坡段驾驶人生理和行为特征变化规律,选取22名驾驶人在早晨5:00至7:00非高峰时段,交通状况几乎无差别的环境下,开展城市下穿隧道纵坡段实车试验。利用MP150生理测试仪和ECU车速采集设备采集驾驶人的心率值和车速值,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数据进行差异性显著检验;并分析城市下穿隧道纵坡坡度和速度对驾驶人心率增长率的影响规律,构建城市下穿隧道上下坡段坡度、速度和驾驶人心率增长率关系度量模型,量化了坡度、速度与驾驶人心率增长率之间的关系。然后采用单因素敏感性分析方法对模型中的2个自变量(坡度和速度)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在城市下穿隧道上、下坡段行驶时,不同坡度范围下的车速和心率增长率有一定的差异性,车速和心率增长率均随坡度增大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城市下穿隧道上、下坡段,车辆速度均是在3.5%~4.0%坡度范围下的达到最大,在城市下穿隧道上坡段行驶时,3.5%~4.0%坡度范围下的驾驶人心率增长率达到最大,而在下坡段行驶时,4.0%~4.5%坡度范围下的驾驶人心率增长率达到最大;驾驶人在城市下穿隧道下坡段行驶时,心率增长率均值均高于上坡段,驾驶人在城市下穿隧道下坡段行驶时比上坡段更紧张;驾驶人心率增长率对坡度敏感程度要高于其对速度的敏感程度,坡度的变动比速度更易引起驾驶人心率增长率的变动,驾驶人的心理紧张程度受坡度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576.
为了研究千米级斜拉桥纵向采用黏滞性阻尼器的减震效果,以一座主跨1 088 m的斜拉桥为工程背景,按相似理论设计制作了一座几何缩尺比为1:35的全桥振动台试验模型,通过改变塔梁间的连接方式,建立了塔梁间纵向无约束的非减震体系和塔梁间纵向采用黏滞性阻尼器的减震体系,选用4条具有代表性的地震动进行了4个振动台纵向一致激励的全桥振动台试验,然后将不同地震动输入下2种体系的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千米级斜拉桥纵向无约束体系的地震响应受输入地震动的特性影响较大,对于长周期成分丰富,特别是对应于结构一阶周期的加速度谱和位移谱谱值较大的地震动,结构的地震响应较大;千米级斜拉桥非减震体系的地震响应同样也受输入地震动特性的影响较大;纵向采用黏滞性阻尼器的减震体系可以减小结构的梁端位移、塔顶位移以及塔底钢筋应变,但输入地震动的特性会影响黏滞性阻尼器的减震效果,对于特征周期较长、长周期成分丰富的地震动,黏滞性阻尼器的减震效果较好,而对于有明显速度脉冲的地震动,黏滞性阻尼器的减震效果相对较差,当地震动峰值加速度PGA为0.4g时,在场地人工地震动、Loma Prieta地震动作用下,梁端最大位移分别减小了62.41%、37.75%;对于有明显速度脉冲的地震动,需要选择阻尼系数更大的黏滞性阻尼器。  相似文献   
577.
沥青路面的摊铺技术是决定路面平整度和密实度的关键工序,其操作好坏直接影响行车的舒适性和耐用性。该文以碧江路为试验路段,提出严格控制路面平整度、压实度的一些具体措施及纵横缝处理与线型控制等关键技术,并对采用措施前后的路面质量指标进行了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578.
引入随机过程理论,确定表征船舶总纵弯曲载荷和强度的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及统计特征,针对船体梁总纵弯曲的失效模式,提出全周期抽样的搜索自适应Monte Carlo重要抽样法进行船体总纵强度可靠性分析;该方法对传统的Monte Carlo法进行改进,有效地平衡了Monte Carlo方法的计算速度与计算精度之间的矛盾,利用较少的抽样次数可得到更加理想的抽样密度函数和收敛速度更快、精度更高的失效概率计算结果;最后以某军用艇为例,分别采用本文方法与JC法进行船体总纵强度可靠性评估,并对计算结果进行了比对分析.  相似文献   
579.
获取道砟颗粒廓形是研究有砟轨道道床力学性能及开展仿真分析的基础。针对传统图像处理中利用边缘检测算法获得道砟二维廓形信息的不足,提出追踪提取算法。采用数码相机和计算机技术搭建图像采集平台,通过颜色空间转化、二值化处理、边界追踪和数据优化等步骤实现了道砟二维廓形的提取。算法特点在于,提取的道砟颗粒二维廓形数据为有序的点列,廓形曲线连续且闭合良好,检测出来的边缘是单像素宽,通过使用游标卡尺测量证明实际廓形的最大粒径在考虑测量误差及精度的条件下二者数值基本相同。同时,基于前期学者对棱角指数的算法对本文提取廓形进行相应计算并与实测值比较,数值基本吻合,从而说明本算法在一定误差及精度条件下的有效性与可靠性。  相似文献   
580.
Abstract

To date, most empirical studies have applied cross-sectional designs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built environment (BE) and travel behaviour (TB). Since these studies cannot identify causal influence, the use of designs that provide data on multiple moments in time seems necessary. This article classifies these designs and describes how they can be applied to identify causality in this relationship. We recommend the use of natural experiments to assess the impact of changes in land use/infrastructure and prospective longitudinal designs to assess the impact of residential or job moves. In addition, the role of the BE can be explored by assessing the impact of (1) deliberate TB change experiments and (2) changes in household circumstances across different spatial contexts over time. The use of randomised experimental designs is recommended for the former and prospective longitudinal designs for the latter. The article concludes with an outlook on future researc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