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14篇
  免费   190篇
公路运输   756篇
综合类   582篇
水路运输   398篇
铁路运输   612篇
综合运输   56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55篇
  2021年   69篇
  2020年   101篇
  2019年   77篇
  2018年   60篇
  2017年   64篇
  2016年   61篇
  2015年   79篇
  2014年   175篇
  2013年   153篇
  2012年   248篇
  2011年   239篇
  2010年   154篇
  2009年   138篇
  2008年   121篇
  2007年   166篇
  2006年   132篇
  2005年   94篇
  2004年   54篇
  2003年   37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0 毫秒
231.
复杂条件下隧道围岩变形特征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研究目的:新七道梁隧道是甘肃省在建的开挖断面最大的公路隧道,地质条件复杂。研究复杂条件下长大隧道围岩变形分布规律,可以指导隧道开挖支护设计施工,这也是隧道信息化施工的重要手段。研究方法:在现场布设收敛大量量测断面,并长期监测,对隧道围岩收敛测量数据进行曲线分析。研究结果:结果显示隧道开挖后围岩的变形具有时间相关性和空间相关性。包括3个阶段,即急剧变形阶段、缓慢增长阶段、基本稳定阶段。新七道梁隧道围岩变形具有变形较均匀、收敛速度快、变形小、拱顶下沉较水平收敛变形大的特征,这是地质条件、施工技术、周围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表明隧道区围岩条件较好,自稳定性能强,隧道开挖支护设计施工技术科学合理,支护结构较强。围岩变形分析动态反馈于施工中,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研究结论:地质条件复杂、岩性、空间位置变化频繁地段围岩变形变化大,应引起特别注意,并制定相应施工措施。  相似文献   
232.
233.
采用无缝线路的津滨轻轨高架桥梁下部结构设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在津滨轻轨桥梁下部结构设计中 ,由于考虑了桥上无缝线路的纵向力 ,出现了新的问题。通过实例计算 ,分析各种不同荷载组合的计算结果 ,提出考虑无缝线路纵向力后桥下部结构设计的控制工况及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234.
基于ABAQUS软件将各站所受外力转化成节点力施加到船体结构上,分析结果表明,在舰船剖面上,距离中和轴越远,应力就越大,因此就越危险,这也是被校核的位置,且与参考值比较可知有限元法在这些位置的计算结果的误差很小。只要施加合理的边界条件,所采用的计算方法可以满足工程要求。  相似文献   
235.
根据重载货物列车和高速旅客列车的发展需要,从列车运用工况,编组条件,司机操作方法,线路条件,机车缓冲装置和制动装置等因素出发说明电力机车的纵向力以启动和车长阀制动工况为主,重载牵引用的电力机车应用新型的大容量缓冲装置,高速旅客列车牵引用的电力机车则可以采用2号或G1号缓冲装置。  相似文献   
236.
隧道围岩变形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新七道梁隧道地质条件复杂,本文对复杂条件下长大隧道影响围岩变形的施工因素进行分析。采用有限元法模拟施工中围岩的力学特征,表明隧道施工对围岩变形影响显著。同时,在隧道内布设大量收敛值量测断面,并长期监测,对隧道围岩收敛测量数据进行曲线分析。结果显示隧道开挖后围岩的变形具有时间相关性和空间相关性。变形包括三个阶段,即急剧变形阶段、缓慢增长阶段、基本稳定阶段。同时分析开挖方法、支护结构、邻近施工、施工工序等施工因素对围岩变形的影响。结果认为施工中开挖初期对围岩变形影响最大,而设置仰拱可减小隧道围岩变形,因此应选择对围岩扰动小的开挖方法,并及时进行后序施工。将围岩变形施工因素分析动态反馈于施工中,取得满意结果。  相似文献   
237.
三峡工程上游引航道布置对通航水流条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焱  孟祥玮  李金合 《水道港口》2002,23(4):281-287
三峡工程上游引航道布置在设计过程中进行了多种方案的试验研究 ,通过 1:10 0的物理模型 ,从河势演变、枢纽泄洪、船闸灌水等方面对各方案引航道口门区、连接段和引航道内的通航水流条件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 ,全包开山开口方案最佳 ,但综合考虑工程和清淤量等因素 ,目前选择了全包方案。  相似文献   
238.
由于表面桨交替工作于水和空气两种不同的流体介质中会产生很大的垂向力,因而会对滑行艇的水动力性能带来不可忽视的影响。定性来讲,表面桨垂向力会使艇的阻力增加而纵向稳定性提高,但受试验条件的限制,模型试验无法模拟这种垂向力作用。从设计实践的角度分析了表面桨垂向力产生的原因,并指出了可将其影响换算成艇的重心前移来衡量滑行艇阻力及纵向稳定性的变化,为预报采用表面桨推进装置的滑行艇的水动力性能提供了一种实用的方法。该方法的局限性在于,精确计算垂向力大小需依赖表面桨垂向力图谱,而通常情况下,成系列的图谱作为技术机密是不易获得的,只能通过手头有限的资料或经验进行近似估算,但在缺乏模型试验验证手段的情况下,该方法对快艇设计者还是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的。  相似文献   
239.
主要介绍了台忻线蒋村过村路段因地制宜的综合排水系统设计理念。  相似文献   
240.
Radar cross section (RCS) reduction technologies are very important in survivability of the militarynaval vessels. Ship appearance shaping as an effective countermeasure of RCS reduction redirects the scatteredenergy from one angular region of interest in space to another region of little interest. To decrease the scatteringelectromagnetic signals from ship scientifically, optimization methods should be introduced in shaping design.Based on the assumption of the characteristic section design method, mathematical formulations for optimalshaping design were established. Because of the computation-intensive analysis and singularity in shapingoptimization, the response surface method (RSM) combined genetic algorithm (GA) was proposed. The poly-nomial response surface method was adopted in model approximation. Then genetic algorithms were employedto solve the surrogate optimization problem. By comparison RCS of the conventional and the optimal design,the superiority and effectiveness of proposed design methodology were verified.Ky words: radar cross section (RCS); characteristic section design method; response surface method; genetic algorithm (GA) was proposed. The polynomial response surface method was adopted in model approximation. Then genetic algorithms were employed to solve the surrogate optimization problem. By comparison RCS of the conventional and the optimal design, the superiority and effectiveness of proposed design methodology were verifi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