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2篇
  免费   14篇
公路运输   63篇
综合类   55篇
水路运输   41篇
铁路运输   34篇
综合运输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91.
梳理了我国水运工程近十多年来在海港总体设计方面取得的多项创新成果,重点对港址选择,港区平面形态分类,港口水域尺度,码头掩护程度划分标准,码头高程、水深、长度等主尺度确定等几个关键技术的核心内容和应用情况进行了简要论述,展现了我国海港总体设计领域最新的发展成就和对专业学科领域知识体系的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192.
为了更加精确、全面地表征沥青混合料的动态黏弹性力学特性,基于四参数分数阶导数Zener模型(FDZ)分配微分算子后,分别得到修改五参数分数阶导数模型(MFPFD)和改进五参数分数阶导数模型(IFPFD)的本构方程,并进一步得到了模型的复数模量解析表达式。将复数模量分离实部和虚部得到存储模量、损失模量及损耗因子的系数解析表达式。采用LARE目标函数,基于时温等效原理,构造了3个模型的黏弹函数主曲线,通过拟合优度和目标函数最优值评价模型拟合的效果,并对2种分数阶导数模型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FDZ模型和MFPFD模型黏弹函数呈现相似的性质,说明FDZ模型分配微分算子后黏弹函数的特性未发生变化;IFPFD模型采用1套参数即可较好地表征沥青混合料的所有动态黏弹函数,如存储模量、损失模量、相位角、动态模量、损耗因子及Cole-cole曲线,满足Kramers-Kronig关系;与FDZ模型相比,IFPFD模型增加模型参数β,能够更好地描述损失模量的峰宽和其他黏弹函数的非对称特征。最后,IFPFD模型的参数具有一定的物理意义,而根据数值优化所得的模型参数,能确定参考温度下动态黏弹性分数阶导数的微分方程,且分数阶微分本构方程较为简单,研究结果可为沥青混合料设计和路面动力学分析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3.
主要从压缩空气的质量分级、空压机站的设立以及主/支管路的设计安装等方面介绍压缩空气配送系统在汽车涂装中的设计应用。  相似文献   
194.
大应变纤维增强复合材料(LRS FRP)由于断裂应变大的特点(>5%),可能在桥墩结构抗震加固中带来较好的延性,近年来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大应变FRP约束混凝土应力-应变关系设计模型是加固桥墩抗震分析的基础.通过LRS FRP约束混凝土的单调轴压试验,研究了FRP约束刚度参数对应力-应变关系的影响.与基于强度的设计模...  相似文献   
195.
为了合理分析沥青面层在重复荷载作用下的损伤发展过程,针对沥青面层进行了模量检测,采用沥青面层模量衰变量与沥青面层无损状态下模量的比值来反映损伤程度,并对该损伤随荷载作用次数的演化过程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通过足尺加速加载试验来模拟重复的车辆荷载作用;采用落锤式弯沉仪(FWD)、便携式地震波路面分析仪(PSPA)和单轴压缩动态模量试验来获取非加载区沥青面层无损状态下的模量;采用PSPA来获得加载区沥青面层不同损伤状态下的模量;计算得到模量衰变量与无损状态下模量的比值;分析沥青面层的损伤演化过程,建立起沥青面层非线性损伤演化模型,对沥青面层各深度处损伤发展的快慢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可利用S形模量主曲线将各试验所得的无损模量进行统一,现场检测手段获得的模量分析结果符合室内动态主曲线的预测结果;同时,损伤演化模型中的寿命因子可用于判断沥青面层损伤发展的快慢;对该参数进行归一化处理发现,轮迹带外边缘和轮隙中心在垂直于行车方向上的损伤随深度的增加而减缓,而在轮迹带其他位置和方向上,沥青层层中的损伤发展最快。借助所建立的非线性损伤演化模型,可为沥青层的损伤发展提供判断依据,并为优化养护时机和养护策...  相似文献   
196.
In the search for low pollution, low noise, multi‐fuel vehicles capable of adapting to almost any source of energy available, the electric vehicle continues to be suggested in a variety of forms. In the long‐term view, working on the hypothesis that either solar or nuclear energy can provide the only inexhaustible energy supplies, electric propulsion will undoubtedly have a significant role to perform, and it could provide a useful means of transport in the transition period out of the current dependency on crude oil.

There are, however, some grave question marks hanging over the viability of electric vehicles on a large scale both in terms of their energy efficiency and practicality.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state of development and discusses the future prospec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