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9篇
  免费   65篇
公路运输   236篇
综合类   161篇
水路运输   22篇
铁路运输   109篇
综合运输   36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38篇
  2014年   52篇
  2013年   43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46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追越、对遇和交叉相遇是航行中两船相遇的 3种局面 .船舶在航行中如何避免碰撞 ,要正确地判断当时的局面与存在的碰撞危险 ,按《内规》的要求 ,采取有效地避让行动  相似文献   
132.
孙小丽 《城市交通》2006,4(1):48-51
针对武汉市跨江交通问题所采取的交通需求管理对策,以江汉一桥断交通封闭维修实施交通需求管理为实例,从城市的综合实力、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着重论述了武汉市要取得城市发展与交通发展的双赢,应该坚持同步实施交通需求管理。通过合理的交通政策、健康的土地利用方式等,均衡道路时空消耗,促进交通参与者的交通选择行为改变,诱导出行者最终放弃小汽车出行,从而选择运输效率高、环境污染低的公共交通,以取得交通供需平衡,支持城市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3.
介绍了我国高速公路行车和路灯设施管理的特点,在对系统建设的必要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基于GIS的高速公路路灯监控管理系统的总体方案。并对系统体系结构和各子系统功能模块进行了详细的设计,最后阐述了系统数据处理流程。  相似文献   
134.
通过回顾高速公路互通绿化设计的历程,分析各阶段的主要特点和存在的问题,根据大型互通绿化在生态和功能上需求,提出景观生态学和视觉诱导作为指导大型互通绿化设计的两原则,并论述了相关的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35.
针对机动车运行,在不改变交叉口现有规模的前提下,提出了“三等候区域、两相位信号控制、一左转过渡车道”交通运行模式,使信号交叉口的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产生了突破性的提高。结合国情,还给出了非机动车和行人的交通运行建议。  相似文献   
136.
有轨电车系统具备开放式运营、车上售检票、车站无人值守、客流量小、行车间隔长、低地板短编组等特点,其高架车站的设计若严格套用城市轨道交通相关规范的规定,势必会增大车站土建规模,增加机电设备系统。文章提出应针对有轨电车系统的特性,在保证运营安全和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将进出站天桥直接与站台对接,设置平交过轨通道连接两侧站台,降低车站整体高度,减化车站功能,缩小车站规模,保证车站通透性,降低车站的安全隐患,节省工程投资。  相似文献   
137.
以上海市嘉松公路越江工程设计为例,对项目的功能定位、建设规模、技术标准、总体布置方案、横断面布置、人非越江方式等方面进行了重点论述.相关设计成果可供类似工程的设计及建设工作者参考.  相似文献   
138.
非机动车作为一种低碳和绿色的交通方式,对于构建可持续发展交通体系,减少环境污染,改善交通拥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该文以常州市为例,分析了非机动车交通的现状特征,总结归纳目前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地提出规划改善措施,力求构筑功能完善、设施齐全、便捷安全的非机动车道路系统。  相似文献   
139.
西安地铁火车站站下穿铁路站场咽喉区,施工难度高。分析了全明挖、分离岛-先隧后站大盾构、分离岛-先隧后站矿山法等三种施工方案。经比选分离岛-先隧后站矿山法施工方案最优。详细介绍了地面铁路股道及岔道加固措施,并阐述了深孔注浆加固地层、大管棚+超前注浆小导管等CRD(交叉中隔墙)法开挖等辅助措施。在项目施工期间,通过自动化监测系统进行全面细监控,并通过协调联动机制共享监控量测信息,针对监测预警信息,及时采取增加垫片及补充道砟等措施,既保证了国有铁路的行车安全,又保证了地铁施工的顺利进行,验证了施工方案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0.
曹红林 《交通科技》2021,(2):120-125
文中以武汉地铁8号线三期野芷湖站-中间风井区间盾构隧道下穿建(构)筑物群为工程实例,通过对盾构隧道施工主要风险的分析,采用一种新型惰性浆液三次注浆的工法控制地层沉降。采用FLAC3D有限差分软件建立三维数值模型,对盾构施工全过程进行了三维仿真数值模拟,通过数值分析及施工过程中沉降监测数据,对现场沉降控制措施进行评估,结果表明,该工法有效地控制了地面建(构)筑物的最终沉降量,确保了建(构)筑物的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