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9篇
  免费   65篇
公路运输   236篇
综合类   161篇
水路运输   22篇
铁路运输   109篇
综合运输   36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38篇
  2014年   52篇
  2013年   43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46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道路绿化是道路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工程实践经验,针对道路绿化中的行道树种植问题展开探讨,分析其种植时间选取技巧、种植方案等,可为同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2.
易丹  严德添  党军 《隧道建设》2018,38(4):594-602
以川大停车场下穿人民南路地下人行通道矩形顶管隧道工程为依托,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大断面矩形土压平衡式顶管隧道上跨地铁运营区间隧道所引起的地铁隧道变形进行全过程分析研究,并将模拟结果与现场监测数据进行对比,验证模型的合理性。主要结论如下: 1)顶管法隧道上跨施工引发的既有地铁隧道竖向变形受前期掌子面支护压力影响较大,随着开挖面的推进,开挖卸载效应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2)地铁隧道横向位移受顶管隧道掌子面支护压力和开挖卸载效应的共同影响,且地铁隧道管片衬砌上半断面的横向位移对掌子面支护压力极为敏感。  相似文献   
143.
琼州海峡铁路跨海隧道全寿命风险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涵  贺维国  袁勇 《隧道建设》2018,38(9):1513-1519
为研究琼州海峡铁路跨海隧道工程建设的可行性以及合理的隧道工程线位、施工工法,以琼州海峡铁路跨海隧道工程预研阶段设计方案为研究对象,从隧道工程建设全寿命角度对设计方案进行风险识别和分析。通过专家调查表方式收集中线盾构法、西线盾构法和西线沉管法3种方案在建设条件、结构设计、工程施工及运营管理阶段的风险评价基础数据,利用模糊层次综合评价法对专家调查表统计结果进行分析,建立模糊评价模型和模糊评价矩阵计算风险评价结果。根据风险评价结果和专家建议,从预研阶段设计方案中选出中线和西线盾构隧道方案为推荐方案。最后结合琼州海峡铁路跨海隧道工程条件,从地质勘查处理、结构设计优化和工程施工措施3方面,提出控制和降低盾构法方案重大风险的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144.
尹文纲  王海亮  张祖远  张富强 《隧道建设》2018,38(10):1723-1728
为解决在单孔单段起爆时因普通导爆管雷管段数的限制需分次起爆的问题,针对隧道近距离侧穿危楼爆破开挖时提出一种新的起爆网路,即利用20段普通导爆管雷管进行多组之间的孔外延期,同时利用3段普通导爆管雷管在每组内部之间进行孔外延期。现场试验表明,该起爆网路可以使起爆次数从原来的5次降至2次。且现场振动监测数据显示,振速峰值与原来分次爆破的振速峰值基本处于同一水平,振速平均峰值较原起爆网路提高5%,并未发现有振动叠加的现象。  相似文献   
145.
王怀东  刘方明  彭红霞 《隧道建设》2018,38(11):1836-1845
为研究不同工法零距离施工对既有站的影响,提出切实可行的控制措施,以南京地铁上海路站换乘站为例,介绍新建地铁站(5号线)与运营地铁站(2号线)呈十字换乘情况下,对新建地铁站施作临近基坑及采用无覆土下穿运营地铁站技术的风险管控措施进行研究。提出: 1)通过增设隔离桩,在既有车站两侧形成2个完整基坑,基坑施工可确保既有站运营和结构安全; 2)对换乘节点暗挖段,通过釆用10步分导洞开挖、无覆土完整支护体系,可有效控制运营车站下沉,确保运营安全。  相似文献   
146.
姚占虎  伍国军  陈卫忠  袁敬强 《隧道建设》2015,35(11):1127-1133
盾构进出工作井是盾构安全施工的关键。以南京市纬三路过江通道工程梅子洲圆形风井盾构穿越为研究背景,建立复杂的大型三维计算模型,对盾构穿越区域采用实体单元模拟、土弹簧释放开挖荷载的特殊模拟方法,首先对盾构破除素混凝土强度的选取进行优化分析,建议采用C15混凝土,既能减小盾构穿越施工的难度,又能保证围护结构的安全稳定;然后对盾构穿越前后风井地连墙、内衬墙和冠梁等重要围护结构的变形和内力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分析,盾构穿越前后,地连墙的变形和内力变化很大,最大增幅分别为45%和228%,内衬墙的环向弯矩和竖向最大正弯矩均存在较大变化,环向弯矩最大增幅200%,竖向弯矩最大增幅54%,冠梁的最大环向弯矩变化很大,最大增幅为1 160%。因此,工程设计时应对地连墙、内衬墙和冠梁内力较大区域加强配筋,以保证盾构安全顺利地通过。  相似文献   
147.
李旺旺  韦宏鹄 《隧道建设》2015,35(2):139-143
采用盾构法施工不可避免会引起地表及建筑物的变形沉降。为了研究盾构侧穿桥梁时对桥梁沉降变形的影响,以北京昌平二期工程盾构侧穿桥梁为例,采集桥桩和地表沉降变化数据,结合盾构推进土压和注浆量,分析桥桩及桥梁周边地表在不同阶段的沉降变形情况。得出:1)当盾构低土压侧穿桥梁时,会引起桥梁横向的差异沉降;2)低注浆率穿越浅覆土层及不良填土层时,隧道正上方范围内的地表仍会发生隆起变形。因此,盾构侧穿时,必须保证合理土压和注浆率,防止桥梁发生断裂裂缝及穿越不良土层时出现地表冒浆。  相似文献   
148.
在现有感应控制二次过街系统中,道路两边以及安全岛按钮控制多为分开控制,没有相互协调,行人在安全岛等待时间过长易导致违章过街等问题。在一次过街感应控制算法基础上,结合二次过街相关理论、机动车与行人延误机理以及行人过街信号配时理论,提出"人行绿波"协调思路,对路段二次过街感应控制算法进行设计,并应用Vissim软件进行仿真验证,结果显示设计感应控制算法能有效地降低行人和机动车延误。  相似文献   
149.
追求精细化的街道设计——《伦敦街道设计导则》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20世纪90年代,英国的交通政策就在向整合交通和土地利用规划的方向努力。伦敦交通局于2004年发布了《伦敦街道设计导则》(以下简称《导则》),并于2009年修订。该导则作为"更好的街道"计划的一部分,对伦敦市区的街道项目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首先通过叙述伦敦市街道形态与规划政策的演变,介绍《导则》的政策背景、概要内容及设计原则。从设计流程、材料面板、街道设计指引几个方面解析《导则》的特点。通过研究伦敦市的道路形态和街道设计现状,评述《导则》的落实与应用情况。最后,从全过程精细化指导、规范标准补充、街道设计理念转变三个方面总结《导则》对中国城市街道设计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0.
利用非开挖铺管技术进行穿越公路的工程建设,会对公路下地层产生扰动,该扰动会使公路产生一定沉降。该文分析了非开挖施工引起地层扰动的因素,介绍了Bennet(t1998)创建的地表沉降预测计算方法,并结合工程实例,对公式进行了运用,提出了非开挖铺管技术减少对公路沉降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