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44篇
  免费   158篇
公路运输   1157篇
综合类   910篇
水路运输   491篇
铁路运输   456篇
综合运输   88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52篇
  2021年   95篇
  2020年   133篇
  2019年   64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47篇
  2016年   49篇
  2015年   89篇
  2014年   244篇
  2013年   169篇
  2012年   267篇
  2011年   265篇
  2010年   217篇
  2009年   175篇
  2008年   197篇
  2007年   259篇
  2006年   246篇
  2005年   156篇
  2004年   86篇
  2003年   66篇
  2002年   43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While the phenomenon of excess vehicle emissions from cold-start conditions is well known, the magnitude and duration of this phenomenon is often unclear due to the complex chemical processes involved and uncertainty in the literature on this subject. This paper synthesizes key findings regarding the influence of ambient and engine temperatures on light-duty vehicle (LDV) emissions. Existing literature, as well as analytical tools like the U.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s Motor Vehicle Emission Simulator (MOVES), indicate that while total vehicle emissions have dropped significantly in recent years, those associated with cold starts can still constitute up to 80% for some pollutant species. Starting emissions are consistently found to make up a high proportion of total transportation-related methane (CH4), nitrous oxide (N2O), and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VOCs). After 3–4 min of vehicle operation, both the engine coolant and the catalytic converter have generally warmed, and emissions a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is effect lasts roughly 45 min after the engine is shut off, though the cooling rate depends greatly on the emission species and ambient temperature. Electrically (pre-)heated catalysts, using the bigger batteries available on hybrid drivetrains and plug-in vehicles, may be the most cost-effective technology to bring down a sizable share of mobile source emissions. Trip chaining (to keep engines warm) and shifting to non-motorized modes for shorter trips, where the cold start can dominate emissions, are also valuable tactics.  相似文献   
102.
沥青混合料动态模量Hirsch预测模型的验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延庆  潘有强  黄大喜 《公路》2007,(11):196-198
动态模量可以描述沥青混合料对温度和荷载频率的敏感性,从而可以客观地反映沥青混合料在路面结构中的行为特性。本文对SMA 13、Superpave 20、Superpave 25和ATB 25等4种沥青混合料分别进行了不同温度和荷载频率下的动态模量试验,并利用DSR对混合料中所用的两种沥青胶结料(普通70号沥青和SBS改性沥青)进行对应温度和荷载频率下的动态剪切模量试验,利用试验结果对动态模量Hirsch预测模型进行了验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利用Hirsch模型预测动态模量的精度较好,只是在高温和低荷载频率时预测偏差较大。  相似文献   
103.
以某连续梁桥施工控制为例,分析了不同合龙方案对桥梁的累计位移和受力的影响,特别是对施工控制中的预拱度设置的影响,提出了合理的合龙方案及施工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04.
粉喷桩在王兰高速公路路基加固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粉喷桩作为加固软土地基的一种方法,已被广泛地应用于高速公路的软土地基处理中。通过粉喷桩在王兰高速公路中的施工实践及现场试验,验证了工艺性试桩的重要性;通过有效的质量控制和质量检验方法的实施,达到了路基安全可靠、正常使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5.
温度对于沥青路面车辙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度是沥青路面产生车辙的一个重要因素,通过有限元和试验2个方面对于不同的温度进行车辙分析,得出高温是沥青路面产生车辙的主要原因,建议在沥青路面设计中应该给予温度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06.
通过对粉煤灰、矿粉、消石灰、水泥4种矿物填料组成的沥青胶浆进行动态频率扫描试验和稳态流动试验,对4种不同矿物填料、不同粉胶比对沥青高温性能的影响进行了评价。研究表明:沥青胶浆的线粘弹范围小于沥青的线粘弹性范围;掺加4种矿物填料的沥青胶浆在代表胶浆的低温状态的高频区域内复合模量的增长趋向一致,在代表胶浆的高温状态的低频区域复合模量的差别变大;相同粉胶比下消石灰对沥青的高温性能提高最显著,其他依次为粉煤灰、水泥、矿粉,但后三者对沥青的影响差别不大;粉胶比的增加与复合模量、粘度的增加并不成正比例。  相似文献   
107.
结合旧监控系统的缺点和组态软件,介绍了新沥青搅拌设备监控系统的功能特点,阐述了用组态软件开发监控系统的方法。实践表明用组态软件开发监控系统是一种简易实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8.
多年冻土区路桥过渡段变形及地温场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多年冻土区路桥过渡段路基在竣工后3 a内的现场试验数据,分析了路基不同位置的地温变化、路基基底沉降变形和路基不同位置沿横向及纵向的沉降变形规律。结果表明:采用粗颗粒土填筑的过渡段路基对多年冻土区土体有明显的冷却效果,可防止多年冻土上限的下降;路基阳坡的沉降大于阴坡,而沿路基纵向,距离桥台越远路基沉降越大,但路基沿横向和纵向的沉降均满足工程要求;这种粗颗粒土填筑的路桥过渡段可适用于多年冻土区。  相似文献   
109.
沥青高温摊铺时钢筋混凝土箱梁的温度分布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沥青高温摊铺给钢筋混凝土箱梁造成的影响及其引起的截面温差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在建设中的钢筋混凝土连续梁桥箱梁腹板内预先埋设了温度传感器,在沥青摊铺施工作业时对测点温度进行了实时跟踪观测,采集了大量的温度数据,分析了沥青摊铺引起的箱梁内测点温度分布状况,并对测试断面的温差分布规律进行了总结,拟合了测试桥梁的沥青摊铺温差分布曲线。结果表明:沥青高温摊铺的影响深度在50 cm以内,且温度梯度值较大,对结构会造成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10.
为探索地场温度对湿喷桩成桩质量的影响,自行研制了地场温度现场测试系统,并开发了湿喷桩大型室内相似模型试验系统,研究了湿喷桩桩长范围内地场温度的季节性变化规律和地场温度对湿喷桩强度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地基16m范围内,地场温度以年为周期变化于12~20℃之间,气温是控制地场温度分布规律变化的主要因素,气温大于20℃时,地场温度随深度呈规则衰减趋势,在12~14m处趋于恒定;气温小于20℃时,地场温度随深度先增加然后递减,在12~14m处趋于恒定,拐点深度约为7m;地场温度变化对浅部湿喷桩强度存在较大影响,而7m以下,地场温度对湿喷桩强度影响较小,不同季节下湿喷桩强度差异不足3%。由此可见,地场温度是影响湿喷桩强度变化的重要因素,合理选择施工时间,可以提高湿喷桩成桩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