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87篇
  免费   47篇
公路运输   285篇
综合类   1256篇
水路运输   230篇
铁路运输   239篇
综合运输   2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63篇
  2021年   124篇
  2020年   44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55篇
  2014年   178篇
  2013年   132篇
  2012年   160篇
  2011年   199篇
  2010年   164篇
  2009年   165篇
  2008年   144篇
  2007年   176篇
  2006年   156篇
  2005年   86篇
  2004年   48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7 毫秒
681.
Abstract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effects of mobile phone use while driving on traffic speed and headways, with particular focus on young drivers. For this purpose, a field survey was carried out in real road traffic conditions, in which drivers' speeds and headways were measured while using or not using a mobile phone. The survey took place within a University Campus area, allowing to distinguish between settings approximating to either free flow or interrupted flow conditions. Linear and loglinear regression methods were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mobile phone use and several other young driver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gender, driving experience and annual distance travelled, on vehicle speeds and headways. Separate models were developed for average free flow, interrupted flow, as well as for total average speed. Results show that mobile phone use leads to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reduction in traffic speeds of young drivers in all types of traffic conditions. Furthermore, male and female drivers reduce their speed similarly when using a mobile phone while driving. However, male drivers using their mobile phone drive at lower speeds than female drivers not using their mobile phones. Sensitivity analysis revealed that, among all explanatory variables, the effect of mobile phone use on speed was most important. Accordingly, vehicle headways appear to increase for drivers using their mobile phone. However, this effect could not be statistically validated, due to the strong correlation between speed and headway.  相似文献   
682.
本文针对我国传统铁路设备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一种智能手持移动终端“铁管通”的概念,并对其进行了功能设计和实现,用于辅助设备巡查员管理铁路设备。铁管通的主要作用是帮助设备巡查人员及时感知设备问题、迅速定位并查询设备历史信息、快速采集设备状态信息、高效解决设备故障,从而为保障铁路运输行车安全、提高管理效率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手段。本文选择Android操作系统、Java语言和Eclipse开发工具,以普通智能手机为载体,实现了铁管通样机的开发,论文最后介绍了铁管通样机的实现效果,结果表明该设计方案合理可行。  相似文献   
683.
随着城市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加,交通拥堵日益频繁;匝道控制是通过调节入口匝道车辆数,来缓解快速路匝道交汇处拥堵的有效方法.本文同时考虑快速路和入口匝道上的实时密度设计了匝道控制优化算法,该算法旨在控制快速路密度接近其最优值,同时减少匝道上的排队数;通过PARAMICS仿真软件对算法进行验证,并与ALINEA、Demand Capacity算法进行了比较,仿真模拟统计了快速路交通流密度、匝道排队数、总车辆行程时间以及下游流量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实时密度控制算法是有效的,能够维持干线最大流量,保持路网交通条件的动态平衡,并且尽可能地减少排队长度.  相似文献   
684.
针对现有交通路口车辆排队长度检测系统处理速度低、无法适用于实际复杂路口环境的缺陷,设计了一种基于FPGA的实时车辆排队长度图像检测系统.通过形态学边缘处理检测车辆的存在,对检测出的车队轮廓进行水平投影并采用一种基于信息量的车辆度量方法从投影结果中提取了排队的队尾,同时在确定排队长度时通过对算法参数的自适应调整有效消除图像逆透视效果的干扰;整个图像处理过程完全利用FPGA硬件逻辑实现,采用五级并行流水设计保证图像采集、高斯滤波、Sobel边缘检测、阈值分割和形态学腐蚀处理同步执行且同时完成,实现了对分辨率为720×576的图像25帧/s的处理速度.实验结果表明,系统性能良好,工作稳定,算法简单实用,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85.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是高职教育的特点,专业课程教学应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该能力包括实践能力以及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本文以《船舶运输经营与管理》课程为例,解析了管理类课程如何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提出了高职高专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686.
分析本学院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依据岗位职能改革课程体系,优化项目内容,提炼学习性任务。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采用六步教学法进行教学研究,并以数控系统数据备份与恢复任务为例,展示了六步教学法的实施过程和结果。  相似文献   
687.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中的地位和关系等都发生着较大的转变,本文探讨了新课标背景下合作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688.
为了激发高职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提高他们的英语素质,将英文歌曲巧妙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来,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本文阐述了英文歌曲辅助英语教学的作用以及在英语教学中的具体运用,同时指出英文歌曲辅助教学应注意的事项,以期达到快乐学英语的目的。  相似文献   
689.
目的检测正常人及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肠黏膜孤啡肽受体(ORL-1)的表达,探讨其在IBS患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黏膜标本取自20例正常人和27例腹泻型(D-IBS)、23例便秘型(C-IBS)患者空肠上段及升结肠,应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对肠黏膜ORL-1的表达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正常对照组空肠上段及升结肠均有ORL-1mRNA的表达,且空肠上段表达量高于升结肠(P<0.05);D-IBS患者空肠及升结肠黏膜ORL-1mRNA表达量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C-IBS患者与正常对照组间无差异。结论 ORL-1受体在人胃肠运动及IBS的病理生理机制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OFQ/ORL-1系统对IBS不同亚型的调节具有异质性。  相似文献   
690.
快乐教学法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强调“情知交融”原理在教学中的运用。通过对z校学生的问卷调查和教师的个案访谈并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高职院校z校“经济法”课程教学中师生快乐因子明显不足,主要存在教师、学生、教学文本三个方面的制约因素。有鉴于此,文中提出了在“经济法”教学中必须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同时注意满足学生对“逻辑之美、情感之美、应用之美、情境之美”的追求,以提升师生快乐因子和教学实效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