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826篇
  免费   1639篇
公路运输   7434篇
综合类   9963篇
水路运输   6516篇
铁路运输   4202篇
综合运输   1350篇
  2024年   120篇
  2023年   188篇
  2022年   490篇
  2021年   749篇
  2020年   889篇
  2019年   592篇
  2018年   597篇
  2017年   666篇
  2016年   615篇
  2015年   1025篇
  2014年   1862篇
  2013年   1549篇
  2012年   2346篇
  2011年   2378篇
  2010年   1840篇
  2009年   1854篇
  2008年   2002篇
  2007年   2522篇
  2006年   2285篇
  2005年   1394篇
  2004年   893篇
  2003年   594篇
  2002年   399篇
  2001年   406篇
  2000年   230篇
  1999年   151篇
  1998年   115篇
  1997年   102篇
  1996年   107篇
  1995年   80篇
  1994年   65篇
  1993年   60篇
  1992年   48篇
  1991年   51篇
  1990年   46篇
  1989年   44篇
  1988年   24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21篇
  1985年   27篇
  1984年   2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921.
伶仃洋是珠江河口东四口门入汇的喇叭状河口湾,径、潮交汇,动力复杂。利用伶仃洋河口潮流数学模型从潮位、流速、流态、动力格局方面探讨了深中通道工程建设对伶仃洋河口潮流动力环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深中通道工程建设对伶仃洋潮流动力环境影响的范围和强度均以西人工岛附近为最大,锚碇水域次之,东人工岛及桥区附近相对较小;近岛、桥局部区域潮位及流场的变化比较明显,对伶仃洋滩槽总体格局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922.
采用MIKE-BW模型对TEMA港内波浪场进行数值模拟和验证,二者吻合良好。在此基础上对比分析单向和多向不规则波作用下港内波浪条件,以及随入射波向和谱峰周期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以绕射为主的模型中,多向波扰动系数大于单向波,此时采用多向波更加安全合理,并且在模型计算中,不可忽视地形变化对港域波高分布的影响;在模型边界反射较强的模型中,单向波扰动系数可能大于多向波扰动系数,此时采用单向波会更加安全。  相似文献   
923.
针对中美欧日各国关于桩基设计方法的异同,在设计理论基础、单桩轴向抗压承载力、单桩抗拔承载力和水平承载力等方面进行了综合对比分析。并以工程实例为基础,计算了桩的抗压、抗拔极限承载力和折算允许值,得出中国规范安全裕度适中、水平承载力计算方法涵盖面广、可向海外推广的结论,并提出了工程设计中的关注点。  相似文献   
924.
格形地下连续墙是一种新型直立式护岸结构,整体刚度大,辅之以护岸前沿的软土地基加固,能减少墙体水平位移,确保工程结构和周边环境安全。以某电厂取水口护岸工程为例,介绍格形地下连续墙结构在护岸工程中的应用,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Plaxis3D,采用土体硬化模型(HS模型)建立三维模型,给出加固参数设计方法,研究护岸前沿土体加固的面积置换率、加固宽度和加固深度对格形地下连续墙变形的影响。因软土地基上结构受软土强度参数的影响较大,故对软土强度指标和水泥土强度指标进行敏感性分析。  相似文献   
925.
根据BIM技术的特点,以某陆域口岸项目为工程背景,介绍了BIM技术在该项目施工全过程的主要应用点与技术成果。该项目全面使用BIM技术,为项目施工全过程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确保了工程施工质量、降低施工风险,使得项目安全可靠完成,并为今后类似项目在施工全过程使用BIM技术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最后,对项目未来运维阶段的BIM技术运用指出了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926.
码头、航道等水运工程的三维设计、BIM设计需要更精细的、直观的、全覆盖的三维地面模型。利用多波束测深技术、无人机航测技术和三维激光扫描技术采集高精度的测量点云数据,基于AutoCAD、Civil 3D等软件平台,建立高精度、直观的三维地面模型的技术方案,结合工程实例进行论证分析。结果表明,从陆域到水域再到局部重点建构筑物三维测量内外业技术解决方案合理、效果显著,能较好地满足三维设计、BIM设计等要求,具有较高的应用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27.
针对长江中下游航道整治水下沉排工程中软体排结构的不足,提出一种新型混凝土单元块D型软体排结构,建立悬链线模型,分析排体的受力特点,计算排体的抗倾、抗滑和抗漂浮稳定性,并对比分析排体对地形的适应性。结果表明,新型混凝土单元块D型软体排结构明显提高了水下沉排的安全性和对复杂地形的适应性,为复杂条件下的水下沉排工程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928.
为满足洋山深水港生产营运需要,有关部门希望保留颗珠山—蒋公柱潮流汊道,这与总体规划布置不一致。为此需进行深水港西港区岸线功能规划调整研究。考虑到汊道的颗珠山一侧潮流具有岬角绕流型特点,而蒋公柱一侧有岬角环抱型特点;在此认识基础上针对多种岸线方案进行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岸线优化方案后,可以保持甚至改善汊道内和已建港区潮流条件。从水流角度看,采取合理的岸线布置和适当的工程措施后,保留和开发利用颗珠山—蒋公柱潮流汊道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29.
刘强  高玉杰 《水运工程》2018,(7):159-164
建设大型油罐软基处理的重点在于控制工后沉降和差异沉降,但普通强夯置换法存在置换墩体着底情况不良与地基工后沉降量大的问题,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普通置换强夯法的改进研究。采取预成孔工艺能解决墩体着底情况不良的问题,从而减少地基工后沉降量。预成孔置换强夯法是一种用于处理软弱土地基的施工工艺,具有工期短、造价低与绿色环保等优点,通过预成孔保证置换墩着底可靠性,从而成功控制了工后沉降和差异沉降,实际检测结果和充水预压试验证实了处理方案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930.
刘艳秋  李建 《水运工程》2018,(9):112-118
目前在桥梁船撞防护的专项设计或船撞力专题研究中,对船舶撞击力的研究和桥梁在船舶撞击作用下的响应关注较多,而对船体最大变形量的研究较少。基于ANSYSLS-DYNA软件,对4种不同载质量的内河代表船舶在3种航速、2种碰撞角度下撞击4种墩型的船撞工况进行数值模拟,提取船体最大变形量,并分析船体最大变形量与船舶载质量、撞击速度、桥墩类型及撞击角度的关联性,同时与经验公式做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撞击速度及撞击角度是船体最大变形量的主要控制因素,桥墩类型与之关系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