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06篇
  免费   442篇
公路运输   1324篇
综合类   943篇
水路运输   1455篇
铁路运输   734篇
综合运输   92篇
  2024年   37篇
  2023年   47篇
  2022年   162篇
  2021年   174篇
  2020年   211篇
  2019年   172篇
  2018年   116篇
  2017年   157篇
  2016年   133篇
  2015年   223篇
  2014年   336篇
  2013年   290篇
  2012年   396篇
  2011年   358篇
  2010年   282篇
  2009年   248篇
  2008年   261篇
  2007年   299篇
  2006年   220篇
  2005年   127篇
  2004年   74篇
  2003年   69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Many authorities are investing in new infrastructure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ublic transport (PT) services in the hope to increase mode switch from cars. The goal is to provide users with an integrated multimodal PT network by facilitating transfers. There exists a lack in the clarity of the attributes which defines a planned transfer and the effects of planned transfers on users' willingness to use routes with transfers. The present study provides approximate effects of ‘planned’ and ‘unplanned’ transfers on PT users' decisions to use transfer routes. The study focuses on two attributes of ‘planned’ transfers, integrated physical connection of transfers and information integration. A user preference survey was undertaken in Auckland, New Zealand. Analysis of the results shows that physical integration is more important than information integration for current PT users. Results also suggest that information integration has a greater influence on users of transfer services which are more closely aligned to being ‘unplanned’.  相似文献   
52.
梁庆华 《隧道建设》2017,37(Z1):32-38
以温福铁路琯头岭隧道下穿同三高速公路隧道为例,研究新建下穿隧道与既有隧道工程之间相互影响的问题。采用ANSYS有限元软件,模拟上覆公路隧道和下穿铁路隧道的位移和应力变化情况,并与现场监控量测结果对比,得到以下结果:下穿隧道拱顶沉降量较小,水平收敛值较大,下穿隧道立交段拱腰和边墙是需要重点支护的对象;上覆隧道在立交段下沉值变大,变化幅度为仰拱边墙拱腰拱顶,隧道中部和下部水平收敛值变化较大;受下穿隧道开挖影响,立交隧道上覆地层受力产生不均匀变化,造成扭矩存在,地面水平位移整体呈现"8"字形,立交隧道的建设对地层产生了较大的转动扰动。  相似文献   
53.
邓锷  杨伟超  雷明锋  尹荣申 《隧道建设》2017,37(11):1430-1435
为更有效地进行薄基岩顶板条件下隧道施工安全控制,以某高速公路隧道为工程背景,运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分别研究不同顶板厚度下隧道爆破施工引起的围岩振速分布特征及其对围岩的损伤情况,并进行围岩稳定性分析。结果表明:1)当顶板厚度在5 m及以上时,围岩是稳定的;2)当顶板厚度为3 m时,最危险横断面上基岩顶板内开始产生严重的拉伸裂缝及一些径向裂缝,将形成超挖;3)当顶板厚度≤2 m时,径向裂缝贯穿顶板岩体,围岩稳定性较差,在掌子面后1 m内可能发生塌落、掉块等事故。  相似文献   
54.
城市地下道路分(合)流匝道通风阻力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浩庭  陈超  李琼  王陆瑶  李亚茹 《隧道建设》2017,37(11):1409-1416
为分析多点进出结构的城市地下道路空气流动特性,以长沙市营盘路湘江隧道为原型,通过现场实测、缩尺模型试验以及CFD软件数值模拟方法,对分(合)匝道通风阻力特性进行了研究,考察了雷诺数、风量比、分岔角度对分(合)流匝道阻力特性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主隧道与匝道风量比、主隧道与匝道夹角是影响分(合)流匝道局部阻力系数的关键因素;2)城市地下道路分(合)流匝道局部阻力变化特性,不宜简单套用通风管道的三通构件的参数;3)结合最小二乘法和Matlab软件对计算结果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给出了基于长沙营盘路湘江隧道的分(合)流匝道主隧道和匝道的局部阻力系数关联式。研究结果可为复杂结构城市地下道路通风系统阻力特性分析及通风工程优化设计提供方法参考。  相似文献   
55.
水中悬浮隧道交通荷载模拟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波  蒋博林 《隧道建设》2017,37(10):1232-1238
为研究水中悬浮隧道交通荷载的合理模拟方法以及交通荷载对隧道结构的影响,借鉴铁路、公路交通荷载的模拟方法,综合考虑车辆轮载、路面不平度、行车速度以及外部激励荷载等影响因素的共同作用,提出水中悬浮隧道交通荷载的模拟表达式。通过数值模拟计算,分析悬浮隧道交通荷载的变化特征,并研究不同交通荷载模拟方法对悬浮隧道结构振动位移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文章提出的交通荷载模拟方法计算结果符合移动振动荷载的波动性和周期性特征。在对结构振动位移响应影响方面,固定均布荷载相当于静载,移动集中荷载和移动振动荷载时的位移变化幅值相对固定均布荷载时的大且影响相似,但移动振动荷载时的振幅稍大,体现了交通荷载中动荷载部分对结构振动位移响应的影响,更适合用来模拟悬浮隧道中的交通荷载。  相似文献   
56.
在我国城市道路景观实践过程中,由于建造时序的不同,城市道路的“景观破碎、缺乏集成”和“豪华奢侈、脱离实际”,不利于城市系统的和谐发展。鉴于此,本文在深入分析城市道路景观建设目标的基础上,独辟蹊径从系统范畴的角度探讨了一种“集成”的道路景观设计理念,为城市道路景观的建设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7.
北京奥运会的召开促使北京社会经济发展进入了新阶段,奥运的高标准、高要求推动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特别是引领北京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进入了飞速发展时期。简要论述了奥运前和近期北京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概况,并阐述了可持续发展、与城市重大功能区发展一体化、交通一体化的轨道交通规划理念。介绍了奥运轨道交通线网覆盖范围,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奥运交通圈层划分,并重点对奥运支线的线路运营组织方案做了分析。最后,指出要加强对奥运轨道交通车站周边交通衔接设施的使用,进一步扩大公共交通系统的服务范围。  相似文献   
58.
以某跨海工程超大型预制桥墩吊装方案为例,基于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建立超大型预制桥墩的数值模型,施加重力场模拟吊装过程,得到了吊装过程中桥墩的受力状态,评定了吊装方案的优劣。针对吊装过程中桥墩及吊装件较危险的受力区域进行分析,提出了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59.
周家海 《船舶工程》2015,37(5):24-26
本文对沉船倾斜油舱抽油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在相同的蒸汽加热功率,不同的加热位置条件下,分析了油舱内重质燃油和原油的加热过程,分别取得了在不同时刻油舱内重质燃油和原油的温度分布情况,以及油温随加热时间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60.
孙斌  胡志强  王晋 《船舶工程》2015,37(1):45-49
针对双层底油轮搁浅于台型礁石的事故场景,通过对船底构件结构损伤机理的分析,提出一套结合船底结构损伤程度推算方法和Smith方法,评估损伤后船体剩余极限强度的解析计算预报方法。研究中应用数值仿真技术,模拟了船舶搁浅过程中的结构损伤及搁浅后船体极限承载过程,并与解析预报方法的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文中提出的对搁浅损伤后船舶剩余强度的解析预报方法准确性较好,对船舶双层底耐撞性结构设计和安全性评估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