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37篇
  免费   148篇
公路运输   670篇
综合类   632篇
水路运输   423篇
铁路运输   380篇
综合运输   8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51篇
  2021年   85篇
  2020年   77篇
  2019年   56篇
  2018年   40篇
  2017年   48篇
  2016年   48篇
  2015年   85篇
  2014年   172篇
  2013年   121篇
  2012年   191篇
  2011年   191篇
  2010年   155篇
  2009年   116篇
  2008年   111篇
  2007年   157篇
  2006年   156篇
  2005年   82篇
  2004年   41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1.
通过对南京地铁2号线列车客室车门关门阻力大、关闭不到位、锁闭不可靠等故障的分析,发现这些故障与客室车门的结构、零部件的材料和质量有关,并提出了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2.
通常以确定性分析获得的稳定安全系数作为评价斜坡软弱地基路堤稳定性的指标,忽略实际工程中诸多不确定性因素,无法真实全面反映斜坡软弱地基路堤的稳定性。基于垂直条分极限平衡法Slide软件平台,运用全局最小可靠度分析方法,综合分析路堤和斜坡软弱层土体参数、地下水位、路堤顶部张拉裂缝水分充填量、微型桩纵向桩距和抗剪强度及水平向地震荷载等因素的变异性对斜坡软弱地基路堤稳定性的影响,讨论这些随机变量的敏感性,阐释了室内斜坡软弱地基路堤与水平软弱地基路堤土工离心模型试验现象差异性的机理。使用可靠度能更客观地反映斜坡软弱地基路堤的安全性;可根据各因素对斜坡软弱地基路堤稳定性影响敏感性的正负、强弱采取相应合理工程对策。  相似文献   
13.
以奉(节)巫(溪)高速公路孙家崖隧道为工程依托,探讨隧道穿越滑坡体时隧道施工对滑坡体的影响机制与处治技术。在滑坡形成机理与变性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基于理论研究和数值分析方法提出针对性的滑坡体综合防治措施设计;采用多方位的监控量测措施全程监控了隧道开挖施工扰动对滑坡体形变的影响,并由此探讨隧道与滑坡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滑坡体抗滑桩处治方案减小了隧道开挖对滑坡体稳定性产生的不利影响;隧道支护措施能同抗滑桩支挡结构一起组成组合抗滑结构体,有利于滑坡体的稳定。  相似文献   
14.
结合北京地铁4号线和大兴线现场系统调试、维护工作经验,详细介绍了CBTC系统中的VOBC系统构成及工作原理,并对常见VOBC系统故障原因进行了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深圳地铁3号线牵引系统通信故障发生的时间以及故障发生当日的气温等信息的统计,初步确定故障源,采用现场与实验室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确定故障发生的具体原因,进而提出改进措施,收到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6.
伺服系统作为数控机床的核心,保障机床正常运转,一旦发生故障,影响范围及后果极大。文章介绍了数控机床伺服系统的组成和分类以及伺服系统故障类型,阐述了数控机床伺服系统常见故障的基本维修流程和常用维修方法,最后归纳总结了数控机床伺服系统常见故障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17.
空心板梁桥在我国中小跨径桥梁中是一种得到广泛应用的桥梁形式,铰缝病害普遍出现在空心板梁桥的运营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对空心板梁桥进行养护加固,需要透彻研究铰缝的破坏机理。首先介绍了我国现行空心板梁桥的设计方法,然后利用ANSYS大型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精细化有限元模型对比铰接板法分析横向分布差异,最后研究空心板铰缝的横向正应力和纵向正应力应力分布情况,得出铰缝的实际受力状态,病害产生的原因,对今后的空心板梁桥的实际养护加固具有工程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为了提高智能汽车的主动安全性,提出3种不同的自动紧急转向避撞跟踪控制方法。首先建立汽车避撞简化模型,对制动、转向及两者相结合的3种不同避撞方式进行对比分析。其次,为深入研究汽车避撞过程中的实际响应,建立包含转向、制动及悬架3个子系统耦合特性的底盘18自由度统一动力学模型,并进行相关试验验证。随后构建智能汽车自动紧急转向避撞控制框架,对五次多项式参考路径和七次多项式参考路径的横摆角速度和横摆角加速度进行对比分析。接着以线性2自由度转向动力学模型为参考对象,对最优控制四轮转向、最优控制前轮转向、前馈与反馈控制相结合的前轮转向3种不同的跟踪控制系统分别进行设计。最后,以汽车底盘18自由度统一动力学模型为研究对象,对上述3种避撞控制系统进行仿真试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与制动避撞相比而言,转向避撞所需的纵向距离有较大降低,随着车速的增加和路面附着系数的越低,效果越明显;七次多项式参考路径比五次多项式参考路径的避撞过渡过程更为平缓,当实际车速与控制器所用车速不一致时,前者避撞性能表现更优;最优四轮转向控制系统在高、低2种不同附着路面都具有较好的避撞效果,最优前轮转向控制系统次之,而前馈与反馈相结合的前轮转向控制系统在低附着路面上则表现出严重的失稳。  相似文献   
19.
以宁波地铁1号线为例分析了地铁自动售检票(AFC)系统车站终端设备的故障数据,并找出其规律。车站终端设备中自动售票机故障率最高,而且车站客流量与终端设备故障率之间存在明显相关性。详细阐述了AFC系统故障的特点,总结了影响车站终端备置故障的主要因素。针对不同阶段运行的设备故障类型,提出设备维护与维修策略,可提高AFC设备故障维修的效率。  相似文献   
20.
根据城市轨道交通接触轨的运行特点,基于列车有效取流长度,分析了可能存在的接触轨故障情况,详细描述了应急组织及实施方案,并研究了抢修过程中的难题,初步构建了接触轨故障情况下的应急处置框架,为今后运营出现该类故障的应急处置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