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35篇 |
免费 | 40篇 |
专业分类
公路运输 | 57篇 |
综合类 | 61篇 |
水路运输 | 20篇 |
铁路运输 | 18篇 |
综合运输 | 19篇 |
出版年
2025年 | 8篇 |
2024年 | 6篇 |
2023年 | 9篇 |
2022年 | 11篇 |
2021年 | 18篇 |
2020年 | 15篇 |
2019年 | 8篇 |
2018年 | 5篇 |
2017年 | 8篇 |
2016年 | 8篇 |
2015年 | 7篇 |
2014年 | 11篇 |
2013年 | 13篇 |
2012年 | 10篇 |
2011年 | 4篇 |
2010年 | 6篇 |
2009年 | 6篇 |
2008年 | 5篇 |
2007年 | 4篇 |
2006年 | 3篇 |
2005年 | 2篇 |
2004年 | 1篇 |
2003年 | 3篇 |
2002年 | 1篇 |
2001年 | 2篇 |
199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以弹性停车激励机制为背景,应用条件风险价值函数刻画个体共享泊位的风险感知特征,提出基于风险感知收益最优的泊位定价方法,探究共享停车供需关系对最优租赁价格的影响规律,并以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为例,灵敏度分析各关键参数对共享停车政策效能的正负导向效用.研究表明:基于风险感知收益最优的泊位定价方法能根据外部停车需求约束差异... 相似文献
52.
53.
列车自主运行系统(train autonomous circumambulate system,TACS)是未来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系统的发展方向,目前在部分城市轨道交通中得到应用。不同于传统的基于通信的列车自动控制系统(communication basedtrain control system,CBTC),TACS 系统降级方案尚未形成统一标准,有必要针对现有 TACS 系统降级方案进行工程适用性分析。基于 TACS 工作原理,探讨配置降级系统的必要性;结合 TACS 系统现阶段发展现状,总结了3 种现有可行的 TACS 降级方案,介绍不同降级方案的架构和工作原理,并从系统构成、应用场景、降级下追踪能力等层面对 3 种 TACS 降级方案进行定性分析;建立降级下列车追踪时间模型,在相同工程条件下,对 3 种 TACS降级方案的降级列车追踪场景进行仿真,根据仿真结果得出影响降级追踪效率的因素。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总结TACS 降级系统的关键条件,对 3 种降级方案的工程适用性、应用效果进行分析,并提出部分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54.
为弥补城市景点公共交通便捷性评价主客观分离缺陷,以单个游客出行链为研究对象,以游客个体特征,公共交通出行链和景点吸引力这3个层面的因素为自变量,游客感知便捷程度为因变量,采用武汉市15个主要景点的问卷数据建立多项Logistic和CI(Convenience Index)模型.利用回归系数分析因素的影响,用标准化系数分... 相似文献
55.
为定量分析高速公路隧道弯道路段不同半径条件下,线形诱导标志和反光环对驾驶员曲率感知的影响,基于室内仿真试验,选取20 名驾驶员作为被试,分别测量驾驶员在不同试验场景条件下的弯道错觉程度,并对试验数据展开分析。试验结果表明: 1)采用线形诱导标志的隧道弯道视线诱导方法,驾驶员弯道错觉表现为高估弯道半径,且仅在半径为200~400 m 条件下,具有较好的诱导效果,弯道错觉程度小于7%;同时,驾驶员的弯道错觉程度与隧道弯道半径显著正相关,与线形诱导标志的可见个数显著负相关。2)采用反光环的隧道弯道视线诱导方法,驾驶员的弯道错觉程度仅与反光环的可见个数存在显著负相关,且随着可见反光环布设个数的增多(4~6 个),会导致驾驶员低估半径的错觉程度过大(>-20%),不利于驾驶员安全行车。3)在隧道弯道路段(200~1 800 m),当可见反光环为3 个时,不同半径下的弯道错觉程度均小于布设线形诱导标志的方案(小于5%)。因此,采用在隧道弯道路段布设3 个可见反光环的方法更有利于提高驾驶员的曲率感知能力。 相似文献
56.
为了综合量化表征公交走廊客流承载设施及工具的空间拥挤性和客流运送时间效率,并科学评价客观技术指标和主观乘客感知对公交系统运行状态的敏感度,提出客流拥塞的概念,并用客流拥塞指数量化表征公交系统运行状态。通过解析客流拥塞与出行时效的关联,并分析公交出行阶段特征,基于“时效延长”思想构建客流拥塞量化表征模型,用于系统量化乘客对出行时间和空间拥挤的主观感知;选取影响出行时效的核心要素作为特征变量(车厢客流密度、站台乘客密度、区间乘车时间和站点候车时间),采用直观类比打分SP调查法获取数据用于估计模型参数;基于北京西三环公交走廊实测数据,分析全天区间客流拥塞指数时空分布特征和走廊客流拥塞指数动态演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北京西三环公交走廊客流拥塞高峰阈值为0.193 9,客流拥塞状态存在明显的方向特征,下行方向客流拥塞高峰状态更显著且持续时间更长;4个特征变量灵敏度系数均值分别为0.449 2,0.165 2,1.427 1和0.408 3,即区间乘车时间为客流拥塞指数最显著的影响因子,而站台乘客密度的影响程度最小,模型识别公交客流拥塞成因的能力得以体现;该模型能够综合全面地反映公交走廊客流拥塞时空分布和动态演化趋势,并能够应用于公交运行状态改善措施研究。 相似文献
57.
为提升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AS)预警算法在复杂行车环境下的适应性, 提出了一种基于车辆运动学和风险感知特性的综合预警算法——客观风险感知(ORP)算法; 通过典型工况下的分析与推导, 表明其预警算法为THW、TTC和SM预警算法的综合形式; 为了标定预警算法的参数阈值, 开展了累计4 500 km自然驾驶试验, 最终筛选出409例有效临近碰撞事件, 提取了释放油门、踩下制动时刻的客观风险感知参数分布特征; 根据自然驾驶数据中提取的临近碰撞事件及其参数特征, 对风险预警算法参数进行标定; 在模拟驾驶环境下开发了前向碰撞预警算法, 通过4种风险场景开展了算法验证试验。研究结果表明: 基于自然驾驶数据的参数标定, 客观风险感知预警算法的两级预警参数阈值分别为1.4、0.8 s; 基于典型风险工况下的微观驾驶行为特性对比, 预警有效性方面ORP预警算法稍高于RP预警算法, 二者预警有效性显著高于TTC预警算法; 在预警算法下所有驾驶片段的最小碰撞时间均值方面, ORP预警算法为2.02 s, RP预警算法为1.90 s, TTC预警算法为1.65 s, 表明ORP预警算法能适应复杂风险环境下的风险辨识。基于大量实车试验参数标定与效果验证后, 所提出预警算法可用于高级驾驶辅助系统风险辨识。 相似文献
58.
回顾了现有信号交叉口机动车服务水平确定方法,提出了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信号交叉口服务水平模型,设计了基于可视化仿真的驾驶员感受量化调查方法。该模型首先将评价指标输入模糊化,以便利用模糊理论模拟驾驶员的感受形成过程,然后利用人工神经网络驱动模糊推理,从而预测驾驶员对交叉口运行状况的感受,以及交叉口服务水平。本文以混合交通条件下信号交叉口转向车流为例,利用调查数据标定、验证模型。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有效预测驾驶员对交叉口运行状况的感受和交叉口服务水平。通行能力、饱和度与驾驶员感受打分值之间的相关性较弱,但方差分析表明这两项指标是感受打分值及服务水平的显著影响因素。延误与感受打分值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59.
为了提高无人车在交通场景中的运行效率和运输安全,研究了基于异构图学习的交通场景运动目标感知; 考虑实际交通场景中运动目标之间的复杂交互关系对目标运动的影响,基于异构图学习提出了交通场景中多目标检测-跟踪-预测一体化感知框架; 结合YOLOv5和DeepSORT检测并跟踪运动目标,获得目标的运动轨迹; 使用长短期记忆(LSTM)网络从目标历史轨迹中学习目标的运动信息,使用异构图学习目标间的交互信息,以提高运动目标轨迹预测准确度; 使用LSTM网络对目标运动信息与交互信息解码得到目标未来轨迹; 为了验证方法的有效性,在公共交通数据集Argoverse、Apollo和NuScenes上进行了评估。分析结果表明:结合YOLOv5和DeepSORT可实现对运动目标的检测跟踪,对交通场景中的运动目标实现了75.4%的正确检测率和61.4%的连续跟踪率; 异构图能够有效捕捉运动目标之间复杂的交互关系,并且捕捉的交互关系能够提高轨迹预测精度,加入异构图捕捉交互关系后,运动目标的平均位移预测误差降低了63.0%。可见,考虑交通场景中运动目标之间的交互关系是有效的,引入异构图学习运动目标之间的交互关系可以感知运动目标的历史与未来运动信息,从而帮助无人车更好地理解复杂交通场景。 相似文献
60.
Hazard perception tests may not be transferable between different countries, due to differences in traffic culture and infrastructure. Therefore, different instruments might be necessary for assessing hazard perception in various countries. The aim of the current study was to develop the Lithuanian hazard perception test based on static traffic images and test its psychometric properties. Thirty-four experienced drivers participated in a pilot study, and 125 drivers with diverse driving experience took part in the main study. The final test contained 27 static traffic scenes and the participants were asked to respond if they saw a hazard or not.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the test has satisfactory internal consistency and test-retest reliability. It differentiated between inexperienced and experienced drivers, and between those experienced drivers who had less than three or more than three crashes in their driving history. The test has sufficient psychometric properties for research; still further development is needed in order to apply it for individual testing and decisions about licence provision.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