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9篇
  免费   9篇
公路运输   71篇
综合类   75篇
水路运输   25篇
铁路运输   4篇
综合运输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应用CFD软件FLUENT,采用SIMPLE算法、κ-ε标准湍流模型和RNG湍流模型,对某厂提供的空气滤清器内的不可压缩湍流流场进行三维数值模拟,其中滤芯部分用多孔介质进行模拟.着重分析了空气滤清器内的速度场和压力场分布,并为提高空滤器滤清效率,提出了空滤器结构的改进方案.  相似文献   
22.
Porous poly(vinylidene fluoride) (PVDF)/poly(methyl methacrylate) (PMMA) blend five-bore hollow fiber membranes are prepared by wet phase inversion methods. In spinning these PVDF hollow fibers, N, N-dimethylacetamide (DMAc) and polyvinyl pyrrolidone (PVP) are used as the solvent and the non-solvent additive, respectively. The external coagulant uses water. The internal coagulants use water and DMAc-water solutions. The membranes are characterized in terms of water flux and molecular weight cut-off for the wet membranes. The cross-sectional structures are examined by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 The effects of polymer concentration and the internal coagulant on the permeation properties and membrane structures are examined keeping the bore liquid flow and air-gap constants. Relative high flux, rejection and strengh PVDF five-bore hollow fiber membranes could be prepared from the polymer concentration in dope solution at 17% of mass fraction, the air gap distance of 14 cm, and using 10% of mass fraction of DMAc solution as the internal coagulant at 13mL/min of flow.  相似文献   
23.
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中关于最大理论相对密度的计算,新规范中引进矿料的有效相对密度,考虑材料的吸水率。关于高吸水性多孔玄武岩配合比设计中体积指标的测算,更易出现不满足规范要求的问题。采用多孔玄武岩石料,通过标准马歇尔击实试验及试件体积参数的计算,探讨多孔玄武岩混合料配合比设计中体积参数获取时击实功的选择,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并满足规范要求。  相似文献   
24.
针对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过程中面临的人与自然和谐、交通安全与效率、环境污染、人居条件等突出问题,分析了城市密实路面铺装材料与增加地表渗透,降低道路交通噪声,减少热岛效应,实现部分尾气分解等社会发展需求的不适应性。提出了采用多孔材料作为新一代环保型路面材料的设计理念,以改变路面仅具有单一通行功能的现状,使其兼具通行与透水、降噪、低吸热、减小汽车尾气污染等环保功能。在此基础上,分析讨论了以多孔结构为主体或基体具有透水、降噪、低吸热、减小汽车尾气污染功能的4种路面材料的设计、性能、功能和局限性,并进一步论述了环保型多孔路面材料的设计理念、研究进展与设计架构关键问题。结果表明:多孔路面材料的功能与性能协同设计方法、多孔结构的力学模型、行为理论等关键内容需要开展系统研究;其应用不仅能够拓展路面的功能,引发路面技术的变革,同时能够丰富和发展现代道路工程以及相关学科知识体系,带动现代道路工程技术进步和相关社会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5.
为深入分析降雨条件下透水沥青路面排水层内部渗流状况,更充分地发挥透水材料的渗透性能优势,对透水沥青路面的结构进行了优化。采用有限元软件SEEP/W,基于非饱和渗流理论分析了排水层在降雨过程中的内部渗流状况,针对影响排水层排水效率的结构性因素,提出了透水沥青路面的结构优化方案,并对该方案进行瞬态模拟。模拟结果表明,与常规方案相比,所提出的优化方案均在不增加排水层材料用量的情况下,大幅度提高了路面排水能力。其中,2%横坡路段,不等厚上面层模型和增设排水沟模型相较常规模型,在对降雨强度的适应能力方面分别提高了38.2%和158.8%;8%横坡路段,不等厚上面层模型和不等厚-增沟模型相较常规模型,在对降雨强度的适应能力方面分别提高了130.8%和234.6%。研究表明,对透水沥青路面结构进行的优化有效提高了其排水性能,增强了透水路面排水层对降雨的应对能力。  相似文献   
26.
结合实际工程,采用旋转压实仪成型、多级嵌挤配合比设计方法对大粒径透水性沥青混合料进行了配合比设计。阐述了施工控制流程、质量控制标准以及施工中控制离析和集料破碎问题的针对性措施,可为同类工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7.
基于节能生态道路的设计理念,研究了以再生骨料为集料的透水水泥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和透水性能.采用正交试验研究水胶比、聚丙烯纤维、颜料、矿渣4个因素对透水水泥混凝土性能的影响,并引入功效系数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水胶比对再生骨料透水水泥混凝土的性能影响最大,其次为聚丙烯纤维;水胶比提高,其力学强度和透水性能均下降;提高聚丙烯纤维掺量可以改善其力学强度,但降低了透水性能;颜料对其性能影响不显著;矿渣掺量增大,其抗压强度和透水性能均提高.配合比设计合理,再生骨料透水水泥混凝土能够满足轻级交通道路的力学要求和透水功能.  相似文献   
28.
为研究SA与DAT分别对排水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影响。首先,采用马歇尔试验确定热拌排水沥青混合料的最佳配合比;其次,对掺加SA与DAT的混合料进行路用性能试验。试验表明:温拌排水沥青混合料击实温度可降为155℃;SA与DAT温拌剂对排水沥青混合料降温幅度相近,但是前者抗车辙性能明显优于后者;低温性能略低于后者;水稳定性两者相近。因此,温拌技术应用于排水沥青路面通过外掺温拌剂法是可以实现的,并且优先选用SA作温拌剂。由此提出了一种低碳环保的绿色筑路技术。  相似文献   
29.
为了更好地分析等粒径多孔水泥混凝土内部结构与破坏机理的关系,利用BT500工业CT对等粒径混凝土试件进行了内部结构扫描,并利用图像处理技术进行了初步分析,再通过数值模拟技术分析了等粒径多孔水泥混凝土与传统多孔水泥混凝土组成和内部结构的区别,从微观角度对比、探讨了等粒径多孔水泥混凝土的破坏机理.分析表明:等粒径多孔水泥混凝土忽略了集料级配的嵌挤作用,通过提高水泥膜的厚度来完成集料之间的堆积,从而在确保空隙率的基础上提高强度;等粒径多孔水泥混凝土独特的内部结构使得其可以在获得大空隙率的前提下,具有较大的抗压强度的能力.同时考虑到空隙率大既有利于排水,又有利于抵抗拉应变,因此,等粒径多孔水泥混凝土的开发为解决高速公路重载条件下路面基层开裂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0.
张超  王军  王宏大  邹凯  叶志伟 《客车技术》2014,(2):27-29,33
利用FIRE软件对某催化转化器进行CFD分析,计算出其载体入口废气流动均匀性系数。针对造成流动均匀性差的部化进行优化满足其均匀性评价标准.分析结果表明:在多孔介质模型中添加压力降曲线町以准确地模拟催化转化器的内部流动;利用CFD软什对催化转化器进干亍数值分析是催化转化器进行优化设计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