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00篇
  免费   185篇
公路运输   757篇
综合类   913篇
水路运输   371篇
铁路运输   466篇
综合运输   178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85篇
  2020年   66篇
  2019年   34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42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50篇
  2014年   216篇
  2013年   201篇
  2012年   278篇
  2011年   276篇
  2010年   178篇
  2009年   183篇
  2008年   207篇
  2007年   211篇
  2006年   246篇
  2005年   93篇
  2004年   52篇
  2003年   40篇
  2002年   39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1.
从船舶污染海洋的角度,分析了船舶造成海洋污染的种类及原因,提出了构建法律体系、建立反应机制、增强环保意识、完善接受设备、加强监管鉴定等措施防止船舶污染海洋环境。  相似文献   
912.
黄涛 《隧道建设》2006,26(4):58-60
 实际盾构施工中,由于地层复杂、地下水丰富、不可预见、现场施工难度大等因素造成部分隧道质量未能达到预期目标。通过对市—番项目部盾构隧道的渗漏水、错台、崩缺等质量缺陷认真分析研究,总结出提高盾构隧道质量的部分纠正、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913.
路基纵向裂缝是多年冻土地区道路的典型病害之一,严重影响了道路行驶质量和汽车运营安全.围绕该地区路基纵向裂缝的特点,提出了新建道路纵向裂缝的预防原则和具体防治对策,具有重要的工程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14.
北京地铁浅埋暗挖施工坍塌的预防与处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北京地质环境状况,分析了浅埋暗挖隧道施工坍塌的原因,以及预防及处理措施.浅埋暗控施工应以预防坍塌为主.出现坍塌时必须封闭掌子面,而后回填处理,切忌在坍塌后直接注入水泥浆.  相似文献   
915.
介绍了军用电子设备电磁兼容性的重要性,分析了线缆间的串扰问题,在线缆选择阶段应考虑的问题,在布线时的分组扎线问题,以及对线缆屏蔽的接地要求。  相似文献   
916.
宝成铁路宝鸡—广元段隧道震害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汶川大地震及其延续的余震,对震区铁路造成了较为严重的破坏。通过对震后宝成铁路宝鸡至广元段323座隧道进行现场调查,归纳了典型破坏形式,即:洞口边仰坡落石、洞口结构破坏、明洞砸毁、棚洞损坏、衬砌开裂、衬砌漏水和衬砌剥落掉块等。分析了破坏成因,主要为地质构造、地形条件、地层岩性、水、地震设防等级和线路选线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防治措施:①在边仰坡上方清理明显危石,并挂设主动、被动防护网;②在洞门与衬砌之间加设连接钢筋,使之成为一个整体,增强抗震能力;③在衬砌背后注浆加固,衬砌挂网喷射混凝土,增设仰拱,打设自进式锚杆加固边墙隧底。  相似文献   
917.
山区沿河公路路基水毁防治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区沿河公路路基水毁是公路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分布广泛、发生频繁和危害巨大的特点不但严重影响交通运输的营运与安全,而且也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失。通过分析一些常见的公路水毁类型和机理,提出公路水毁防治的一些对策,并通过实际案例分析防护措施的运用效果,为公路养护管理部门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918.
小桥涵水毁形式分析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西部地区公路小桥涵水毁频发。文章通过实地调查,研究了小桥涵常见水毁形式、原因及相应的处治措施,同时提出为预防和减轻小桥涵水毁所必须考虑的工程问题。研究表明,小桥涵选位、孔径、进出口形式以及加固消能措施等方面是防治小桥涵水毁的关键。  相似文献   
919.
文章在概述轮机资源管理基本概念的基础上,结合轮机案例分析阐述情景意识对轮机安全的重要影响,并提出维持良好情景意识是预防和控制事故发生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920.
The majority of comparisons between state transportation systems do not control for characteristics that may vary greatly between states (e.g., vehicle miles traveled). A shortcoming of such analyses is that a state’s 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s can be highly influential in determining how transportation policy is set and funds are spent.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extend previous efforts to create groups of similar peer states by developing a new methodological framework that incorporates demographic, temporal, and locational variability into the peer group delineations. We collected historical data for 42 variables on transportation infrastructure, population, economy, growth, topography and weather. To examine trends before and after the passage of ISTEA we gathered data over two time periods: 1985 through 1990 and 1995 through 2000. Using 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 (PCA) we reduced variables into seven components, and then statistically clustered states into peer groups for each time period based on the components and the remaining variables. We identified a range of cluster solutions and demonstrate how cluster statistics help to describe the contextual basis behind the peer grouping.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are to provide government agencies, researchers and the public with a systematic methodological framework for identifying peer states that reflect similar attributes contributing to the development and maintenance of state transportation systems.
Debbie A. Niemeier (Corresponding author)Emai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